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十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习近平强军思想引领下,全面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朝着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阔步前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总结成功经验、传承优良传统、助推新时代强军兴军伟大征程为目标,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取得了众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严峻复杂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中国人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了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与此同时,党和人民也看到了发展过程中巨大的风险挑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继承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辉煌,提供坚定不移、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
习近平主席指出,组织官兵认真学习党史军史,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觉,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这也是对军史研究提出的时代要求。人民解放军的历史,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成长壮大史,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浴血奋战史,是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史,蕴含着我党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承担着为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供历史根基、为加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历史支撑、为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提供历史借鉴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在平台、机制、人才、方法上迅速活跃发展,极大激发了研究潜力和活力。
(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升了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热度
十年来,党和国家举办多次重大纪念活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极大活跃了社会思想文化。许多重大活动与人民解放军的历史紧密关联,使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热度不断上升。
2013年12月26日,党中央隆重召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理论界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代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广泛探讨,总结了老一辈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宝贵经验。2014年10月30日,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召开后,1929年古田会议、新型人民军队建军原则成为军史研究的重大热点。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抗日战争问题组织了集体学习。理论界围绕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伟大的抗战精神等展开深入研究。2016年10月21日,党中央召开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使伟大长征精神、红军在长征中军事路线的转变、红军长征对沿途各省的影响等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2017年8月1日,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开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理论界系统回顾了人民解放军战斗发展历程、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历史经验。2020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掀起全国全军研究抗美援朝战争的热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全军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梳理和研究党领导军事工作、指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过程和宝贵经验的大潮方兴未艾。
(二)专业研究主体的增加扩展了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广度
十年来,关注和研究人民解放军历史的机构、人员数量急剧增加,达到了历史高点。这些研究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专业研究机构。主要包括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等关于中共党史、近代中国史、当代中国史的研究部门,中央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省(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党史研究室,以及有关革命纪念场馆、档案部门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机构主要包括: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各军种研究院党史军史研究中心(研究室)、各战区政治工作部党史军史研究室。二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主要是各高校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的专业院(系),军队院校的军事思想、军事历史、党史教研室。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快速增加。这些教学单位的研究课题、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关于人民解放军历史的选题数量越来越多。三是群众性学术团体。主要是经各级政府批准成立的八路军研究会、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等一大批社会学术团体。另外,不少军史爱好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展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三)宽松学术环境的发展推进了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深度
十年来,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明显加大了支持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力度,继承红色传统、开发红色资源、培植红色文化。人民解放军紧紧围绕备战打仗需求,部署重大研究任务,适度开放档案资料,各项工作都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一是任务驱动明显。中央军委成立党史军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军党史军史工作进行筹划和领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军队五年工作规划、军队重大演训活动,越来越重视军史研究的价值,针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问题部署长期、深入的研究计划。军事历史研究成为国际军事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人民解放军成功举办了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第41届年会,与一些国家军事历史研究机构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全国各地掀起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的热潮,大力助推地方国防教育、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改造、新建了一批革命纪念场馆。各地党史研究部门开展关于武装起义、革命根据地军事建设、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红军长征对各地影响等研究。二是研究范围扩大。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点位开花、多侧面解析的热烈局面。武器装备史、军队卫生史、军事制度史、军事口述史等专门史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研究领域逐渐拓展。三是研究方法更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研究总结中国革命战争指导、中国特色精兵之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一方面是拓展研究体系,把军史放在党史国史的大视野大背景下考察,深化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起源与发展、不同历史条件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军队改革在全面改革中的地位作用等宏观问题。另一方面是开展微观研究,以更新颖的角度、更细致的考证,强调个案的、人物的微观研究,使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更加饱满。还有部分研究者运用外国媒体资料、中国国民党档案,从第三者视角观察分析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问题。
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和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难以枚举,简要梳理如下:
(一)关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军史研究,突出党创建和领导人民军队走出危机、走向成熟
一是关于党领导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研究。理论界利用大量档案资料,较为完整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重要性认识的转变,以及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历史过程。
二是关于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以党史、社会史的视域研究红军长征问题,突出阐释了党在领导红军长征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广泛研究了长征经过地党、政、军的互动和影响,更为饱满地阐释了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的论断。关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长征中国共双方军事博弈等若干重要军事问题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揭示出中国革命形势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红军提出的极高要求。另外,不少研究者对红军长征中的情报、宣传、后勤补给等工作进行了梳理,多方位介绍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史研究,肩负着廓清真相、正本清源的重要任务
一是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军事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贡献。理论界充分利用数据、文献、图表等史料,阐释中国的抗日战争长达14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在这个主基调下,研究者从多个视角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组织实施与实际效果。
二是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指导与组织实施方面,理论界着重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指导,论证中国共产党发挥“抗日救国的总参谋部”作用,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研究者梳理了党内、军内对抗战初期军事战略问题的争论,考察随着战争发展、作战实践深入对作战原则的认识转变。
三是关于以八路军与新四军为主的敌后抗战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领域扩展的状态,注重数据、史实的考证,着力于完整历史过程的梳理。比如,扎实考证了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的战绩与伤亡、平型关战役的战果与损失、百团大战的战绩、微观战场表现,深入分析了敌后战场无线通信、粮弹供应等面临的危机与应对过程,翔实梳理了军队政治工作、教育训练、动员、兵工、装备、文化等工作。
(三)关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军史研究,加强了战略进攻阶段的专题研究
一是关于党对向全国进军的战略指导及“革命到底”精神研究。结合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的筹备、创建,理论界第一次将中共中央在香山的6个月当作党的一个发展阶段来研究,并且充分挖掘、深入研究了这段时期的革命历史内涵。军事方面的内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党中央、中央军委在军事上吹响向全国进军的号角、指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性胜利的战略指导、决策部署等。
二是对解放城市问题的专题研究。例如,解放战争后期城市解放问题研究、对新解放城市之军事管制研究等。这些成果突出阐释了如何接收、保护和管理新解放城市,阐明在新解放城市全面执行军事管制任务,对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确保政权的顺利过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研究,国际性较强、个体研究程度较深、争议问题较多
一是出兵决策问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由来已久,已具备扎实的研究基础,理论界近期利用新材料研究指出,虽然意识形态、外交压力等因素对决策起到一定作用,但出兵决策的决定性因素是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在面临严重安全威胁的情况下,被迫发起的一场捍卫国家安全和尊严、捍卫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战争,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卫和平、维护正义、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关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意义。理论界将抗美援朝战争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纵深、放在全世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大格局中考量,赋予抗美援朝战争更为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三是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因素。主要是:正确的作战指导,准确判断形势、作出未雨绸缪的准备,全面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适时调整战场指导方针;人民军队优良的素质,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激发出顽强的战斗精神、高昂的战斗士气,创造性地开展近战夜战、坑道作业、打造钢铁运输线,保证了战场上打得赢、守得住、吃得饱;全国人民对战争的支援,有效保障了战场勤务、兵员补充、粮秣给养等问题。
(五)关于和平建设时期的军史研究
资料公开度低、业务性强,理论界的关注度并不高。实际上,和平建设时期的军史研究难度颇高,在没有战争检验的前提下,政策制度的落实效果难以评估,除了当事人评价、调查报告档案外,需掌握相当长时期、极为系统化的资料,才能对军事建设水平进行评估,进而梳理出历史发展与转折的内在脉络。十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算多,尤其是问题研究欠缺,更多的是梳理一定时段内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成就与经验。比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强军成就、军事制度建设、体制编制调整、军事理论研究、作风建设等。
(六)关于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问题
军史研究领域,历来是历史虚无主义侵染的“重灾区”。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学术创新”“档案解密”等名义抓眼球、博关注,刻意放大一些个别现象,忽略人民军队历史的主流与本质,以偏概全、脱离历史实际,歪曲人民军队的光辉业绩、光荣传统,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恶劣影响。军史研究与历史虚无主义根本的区别在于,军史研究重在总结经验规律,挖掘历史驱动现实的力量;历史虚无主义恰恰相反,意图通过否定历史来否定现实。近年来,军史研究工作加大了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力度,同时,加强微观研究、困境与挫折呈现,客观展现斗争环境的复杂、取得胜利的曲折,努力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得以滋生的不良环境。
关于抹黑英雄模范、人民解放军将领等问题,人民解放军军史研究机构与宣传、法律等有关部门协作,针对所谓“人体忍耐极限”“生理常识”“还原”细节等臆测性、简单性判断,予以有理有据的批驳,对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针对长征“借道”“放水”说、敌后抗战“放大战果”说、抗美援朝战争决策“个人革命情怀”说等缺乏依据的片面评价,理论界撰写了大量文章进行批驳,以正视听。军史研究机构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媒体推出专题栏目,梳理网络流传的歪曲抹黑党史军史信息,对红军长征路程不足二万五千里、飞夺泸定桥战役不存在、敌后抗战“游而不击”等“观点”进行了系统性澄清和批驳。
人民解放军历史研究的展望与思考
军史研究工作在强国强军实践中舞台广阔、发挥作用明显,但还不同程度存在成果质量参差不齐、研究队伍素质不强、关注与回应现实不够等问题。新时代的形势任务,要求军史研究工作实现新的突破与飞跃。
(一)进一步突出围绕中心、服务现实的鲜明指向
历史学科的价值,突出体现于其在时代发展的地位与作用之中。军史研究的基本宗旨,在于通过分析历史以把握规律,进而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思路。这就要求军史研究要紧紧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聚力备战打仗,突出以史资战,坚持把研究历史与服务现实结合起来,把总结经验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把咨询资政与以史育人结合起来;要加强党领导人民军队的精神传承史研究,在大力研究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深入研究总结人民军队用鲜血铸就的建军精神,深刻揭示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品格,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等,为赓续红色血脉提供历史源动力。
(二)加强与国史党史研究的深度联合融合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武装力量,这就决定着党史国史军史是互相融合、互为促进的。将党史国史军史研究进行联合融合,总结不同历史条件下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利于推动军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拓展研究视野,改变纯军事视角,注重系统分析社会、经济、外交、文化等对军事工作的影响,如革命战争年代地方对军队作战和建设的支持、经济发展模式演变对军事思维的影响、对外关系发展史中的军事运筹策略等。二是建立联合研究机制,改变任务分发、成果捏拢的粗放式合作,建立起相互委托、深化交流、合作研究的工作机制,不回避矛盾问题,合力研究寻找对策,如军队改革与社会经济改革的关系、军队红色基因的社会文化涵养等。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实证化研究
创新是军史研究持续的追求,也是难点。近些年来,军史研究作品很难走向大众,除了专业性强、可读性弱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宏大叙事缺乏创新。科学的宏观研究,建立在微观考证、严谨论证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军史研究大力加强基础性研究,以科学理论指导史料编纂,以史料钻研创新发展理论体系。在大型史料丛书编纂方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共立项编纂109卷,约550册、6亿字,已出版210余册。
每一代人都需要面对和书写历史。人民解放军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求索的历史,许多现实问题都能从历史中找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教训。军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军事实践。全局性政策制订、重大军事斗争问题研判、国防和军队建设规划面临着许多新老问题,需要广大军史研究者、爱好者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考证、研究工作,还原历史细节、总结有益经验做法,看清楚走过的弯路、不避讳失误的原因,以确保决策过程更加科学、措施落实更加高效。(陈传刚 付双龙 作者分别系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解放军党史军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