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李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李熠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创新 李熠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的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以“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人类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

近代中国现代化思潮的萌芽

中国近代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萌芽,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时的中国社会,虽然依旧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但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出现了对传统体制与文化的反思与挑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发展路径,试图在保持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西方科技与管理的先进成果。在经济领域,晚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引进西方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改善国家的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尽管这些改革最终未能彻底改变中国传统经济的面貌,但却为日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初步的工业化基础和观念启蒙。在文化与思想领域,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学习。改革派人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主张吸取西方宪政、法制等现代元素,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变革尽管在形式上还未完全脱离传统框架,但在内容上却开始逐步引入现代元素,为中国社会未来的现代化变革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这一阶段,西方列强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和现代民主制度建构,中国在遭到其殖民侵略与压迫后被动开启了近现代史的双重进程:一方面是模仿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在文化与制度上艰难探索自主现代化道路的进程。这一时期先后经历的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器物与技术层面的现代化探索,以及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标志的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虽然充满曲折,但也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进程积累了经验,揭示了现代化道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和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起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中国国情进行历史的、科学的正确分析,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解决救亡图存与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必须分两步走:一是铲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与伟大复兴开辟道路。二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现代化与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沿着这一历史发展轨迹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使中国人民开始真正有了主心骨和领头雁,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揭开了崭新篇章。从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异常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地提出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现代化目标。从此,“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等话语,成为毛泽东同志以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的常用语。1945年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3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回溯新中国成立前中华民族探索走向现代化的艰辛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虽历经挫折和磨难,但最终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核心,正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选择。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通过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任务,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集中展现为:明确了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将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相关联,形成了相对明确的思想观点;指明了现代化的未来发展目标,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根基。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四个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重点之一。1953年12月,在修改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毛泽东同志增加了一些内容,把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由实现“工业化”进一步发展到实现工业现代化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向全国人民宣告:“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作出的新的表述。

1957年,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建设“现代科学文化”的问题,体现了国家现代化不仅要有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且要有对精神文明的追求。这表明我们党已经开始认识到“现代科学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后,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就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理论。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既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又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为后续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集中展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目标完成了由单一化向全面化的重要转变,跳出了“工业化”的思维桎梏,开始向“全面的现代化”迈进。这为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和演进提供了全新的建设思路,成为我们党探索现代化道路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1979年3月21日,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两天后,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不仅包括已有的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而且强调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际和特点出发,量力而行,不再追求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方面的高指标,而是侧重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富裕程度。

1979年底会见日本首相时,面对关于中国现代化蓝图规划的提问,邓小平同志首次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康”之家,来形象化地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继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至此,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概念,在内涵上也比“四个现代化”更为丰富,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标准。

此后,党的十五大提出把“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补充。党的十六大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战略调整和新的部署,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性目标和重要步骤。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推进现代化建设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完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集中展现为:理论范式逐步具有了开放性和渐进性的重要特征,既全面摆脱了西方现代化的一般范式,又逐步摆脱了苏联式现代化的旧有范式,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和思想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路径,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局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被融入国家治理体系的全过程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概念,并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报告还提出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大重大原则,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核心主题、发展道路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往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推动实现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创新提出并阐释了包括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根本价值、核心主题、战略目标、重大原则、鲜明特色、思想方法、对外关系等重要原创性理论概念,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一基于大历史观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未来愿景的带有规范性意义的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新助力,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理论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历史与人民的正确选择,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书写着人类现代化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展望未来,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一定能劈波斩浪、一往无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变为现实!(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上一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下一篇: 刘卓异:晁福林先秦史研究的变与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