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是资产阶级,都不可能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真正指明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实现独立和富强,必须另寻出路。
以下是一组维新运动时期的言论:
材料1:
张之洞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无益者一:将立议院欤?中国士民至今安于固陋者尚多,环球之大势不知,国家之经制不晓,外国兴学、立政、练兵、制器之要不闻,即聚胶胶扰扰之人于一室,明者一,暗者百,游谈呓语,将焉用之?且外国筹款等事重在下议院,立法等事重在上议院,故必家有中资者乃得举议员。今华商素鲜巨资,华民又无远志,议及大举筹饷,必皆推委默息,议与不议等耳。”
材料2:
谭嗣同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材料3:
严复说:“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朴隶也。”
请回答:
(1)张之洞为何认为民权无益?
守旧派和洋务派要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参考材料2.3,说明维新派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立场何在?
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结合材料1.2.3,说明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实质是什么?
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本文来自中公教师网未经允许 禁止转载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自从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9页。
材料二:
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试述从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求国家出路的历程。
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向西方学习,学习其坚船利炮,但并未引起统治阶级足够的重视。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不仅向西方借来了上帝的外衣,用来发动和组织群众,而且,颁布了《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进步性。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未能付诸实施。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进行了洋务运动,照搬和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创办了军事和民用企业,因而这个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器物”层面的变革。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君主立宪的方案,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因而这个时期的中国进入了“制度”层面的变革。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提出了民主共和的方案,采用暴力革命的手段,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把近代向西方学习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