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南京大学2022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近现代史方向)

南京大学2022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近现代史方向)

南京大学2022中国史考研经验分享(近现代史方向)今年南大历史学院在4月2日公布了初试复试成绩,我接近一年的备考终于告一段落。回顾这一段时间,我花了大概8个月的时间,通过借鉴过来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

今年南大历史学院在4月2日公布了初试复试成绩,我接近一年的备考终于告一段落。回顾这一段时间,我花了大概8个月的时间,通过借鉴过来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逐渐从一个跨考的门外汉转变成为面对专业课问题至少有话可说的初学者,这种观察自己的感受是非常奇妙的,所以我打算尽快把这一段经验总结下来作为记录,也希望能够给有志于中国史的同仁们一些帮助。

一、个人背景介绍

首先先介绍一下我的个人情况:我本科专业为社会学,202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21年春决定报考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初试成绩401分(其中政治73分,英语一77分,中国史基础251分),排名第一。复试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二,最终总成绩在近现代史方向排名第一。

历史研究方向有哪些_历史学研究的方向_历史研究方向

初试排名

初试及复试成绩

我其实是比同一届的同学晚了两届参加考研的,这主要是因为在本科期间我计划出国留学攻读社会学或东亚研究方向,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以及offer不满意),最终放弃出国。毕业之后我在南京一所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了几个月,虽然工作环境和工资都令人满意,但我感觉自己还是更希望继续读书。权衡之下,我决定在国内考研。选择南京大学的中国史方向主要是因为自己长久以来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南大的向往。具体说来,历史其实是我比较擅长的一门学科,在本科期间我也对历史研究专著有简单的涉猎(专著的入门应该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而南大作为华五之一的顶尖985和中国史专业实力顶尖的高校,一直都是在隔壁南师的我的梦想。鉴于2021年南大中古史恐怖的录取人数(只录取3人,相比之下中近史录了6人)和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一起考察,不再细分),我决定报考近现代史方向。

二、初试复习1.专业课

我先来放一下南大2022年专业课真题,大家感受一下:

历史研究方向_历史学研究的方向_历史研究方向有哪些

2022南京大学675真题

在考场上拿到题目的时候首先我诧异于每道题的分值之高。读题之后发觉题目难度比较低,通篇内容只有名词解释第4题没有遇到,其余除名词解释第3题外全部是考过的真题(第3题也在南大参考书目中有提及)。这个难度不用说和南大往年对比,放在全国自命题真题里都算是比较水的(大家可以和南师22年中国史真题对比一下,会有一种两所学校卷子拿反了的错觉)。

考试结束后我再回味题目时,才发觉这一套题对考生的要求其实不低。第一,题目少,分值高。这要求我们每一题尽量做到知无不言,论述问题尽量详细。一个考研公众号提到这套题“名词解释简答化,简答论述化,论述论文化”,是非常准确的;第二,题目虽然基础,但是可发挥空间极大。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这一题举例,教材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算是基本采分点。如果想继续拿分,就需要写出教材内容之外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抗战胜利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对中国(尤其是内陆地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对中苏、中美和中英关系的影响;对战后国共关系的影响等等。如果还想更进一步拿到高分,那么就需要提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自洽的观点了。比如可以写:“抗战使‘救亡压倒启蒙‘现象达到高潮,赋予蒋介石至高权力且得到了自由主义阵营知识分子的认可。因此抗战胜利后,救亡和高度集权的急迫性一起退后,由此导致的权力真空是随后国共斗争的重要推动力。”当然这一观点肯定无法做到真正的自洽,它也不完全是我原创的,更像是李泽厚和王汎森观点的结合,但是这种学术观点的再组合和再阐释如果可以做到自圆其说,就能很好地体现答题人的学术素养。陕西师大的于赓哲老师作为专业课阅卷人,也提到了答案中出现的学者观点或考生看法可以使阅卷人眼前一亮。

总结一下,如果想拿到这一套卷子的高分,我认为至少需要做到:1. 掌握基本史实。2. 提及学术观点。3. 发挥个人见解。

如果用这种标准答题,这套题的难度其实就不低了,因为它要求我们拥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段的(从史前到解放战争)、涉及多个领域学术研究动态的(考古学、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国际关系、史料学等)历史知识库,这种要求只靠考研辅导书一定是无法满足的。我感觉这一要求在南大多年以来的真题中都有所体现(确实和它的学科实力匹配)。所以,它也应该成为指导我们进行专业课复习的原则,即:按照这三个步骤学习专业知识。事后复盘,我认为在我自己的复习过程中的确涉及到了上文提到的三个要求,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复习步骤。

第一步是基本史实的掌握。在教材的选择上,推荐使用南大历史学院指定的初试参考书:邱树森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一、二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2版均可);《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第二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基本史实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这一部分不要求速度,但要尽量做到细致和扎实。其中细致分为两方面,一是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要学习全面,教材内容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只有考察概率高低之分;二是每个知识点要了解得尽量详细。例如涉及一场战争,就要清楚其起因、经过、结果、涉事双方以及影响。扎实是指掌握知识点的大致轮廓,做到在需要时可以快速调动出来。这一点有些抽象,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如果可以做到提及某一朝代,能够罗列出这个朝代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及其大致时期(这时不需要刻意记忆这些知识点的细节),就算是达成目标了。

举个例子,谈到西周,大概可以写出:周人的起源、灭商建国、三监之乱、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之乱以及涉及西周的主要文献。就算达到目标。

我感觉第一步应该算是复习过程中最有趣的一步了,因为自己是非科班出身,所以在学习教材时经常会接触到之前从来没有了解过的知识,就经常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这种求知欲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极大的愉悦,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这种感受,那么我认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背诵在这一步其实不是很重要,因为教材毕竟是别人总结过的二手材料,作者的取舍不一定会百分百满足阅卷老师的要求。更何况这种二手材料已经带有时代烙印,而且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全背下来也并不现实。

第二步是知识的内化。这一阶段需要用到教辅了,我选择的是长孙博的名词解释(论述题这一册后面会谈到)。另外还有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和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以及陈谦平总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导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内化是指把知识点通过自己的话讲出来,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材或者是教辅的内容。这一点十分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专业课得分高低的分水岭。因为教材和教辅对于知识点的讲解都有局限性,前者按时间顺序讲解,横贯多个时间段的知识点就会被割裂;而后者则是三手材料,覆盖不全面,很多知识点并没有答到点上,甚至包含错误。所以教材的作用主要是了解和定位知识点,教辅的作用是提供答题的模板。我们需要做的,是按照教辅提供的模板框架,整理教材上的知识点并加以补充或修正。

具体来讲,我首先利用教辅整理出一个基本的名词解释题库,然后在教材里按图索骥整理出基本的要点,这个整理出的知识点就是我们背诵记忆的基本盘了。

完成上述任务之后,我推荐河南大学的这套教材。这套教材编写时间在2009年,使用的学术语言可以说是和当下最为接近的,而且在每一章节都有对当前的学术研究动态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利用这套教材的讲解,让自己的答案跳出如今已经过时的阶级史观叙事,并初步涉猎到学术动态。比如关于近代的军阀问题,在马工程教材和《中国近现代史》里面就可以发现很明显的不同,我们就可以借此对之前自己整理的知识点作出调整。

在利用河南大学出版社教材把知识点再理一遍之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学术动态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南京大学出版社的两本研究导引是很有帮助的工具,唯一的缺点是很早停印导致价格奇高,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从图书馆借来看,或者直接买影印本。《研究导引》就是纯粹的论文集了,古代史部分按朝代划分,近现代史部分按研究领域划分。书里选择的论文都出自开一代先河或研究方法独特的大家手笔,篇幅不大,建议全部看完。许多论文中的论点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答案里引用,例如谈到古代史中少数民族政权时提萧启庆的政治整合,谈到近代史中分期问题时提胡绳——李时岳——章开沅的观点流变等等,肯定能够让自己的答案脱颖而出。而且书后的习题也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我自己大概从21年4月至9月中旬一直停留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步,在这之后直到12月初致力于完成第二步,这两步占到了我备考学习内容的绝大部分。以我个人的标准而言,当我们遇到任意学校的真题后,都可以用自己的话(而不是教辅答案)回答出绝大部分题目,并且正确率可以达到90%,就算是达到目标了。

举个例子,南大22年真题——重庆谈判:抗战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举行的谈判。双方针对战后国家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其中核心问题包括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召开政协会议、实行宪政等等。会议结果为《双十协定》,肯定了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等成果,但并未解决国共的核心矛盾。因此虽然随后召开了政协会议,但很快就被国民党方面予以否认,内战随后爆发(用自己的语言论述教材、教辅的内容)。有学者认为重庆谈判的召开与美、苏两国的意志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动态提及的内容)。

如果可以把这个名词解释写出上述层次,就已经合格了。而且在完成这个任务的同时,我们也大概率会发现自己对于简答/论述题(或者叫大题)的答案也能做到八九不离十。这是因为,大题的考察基本上分为如下几种:某一事件/制度的内容或影响;某一事件/制度的演变;某几个事件/制度的比较;学术理论。除去难度过高的最后一种类型,前几种题目实际上都是考察我们对几个知识点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和分析,孤立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教辅+教材”学习,相互作用通过两册《研究导引》学习。这也是我不推荐使用教辅的论述题分册的原因,因为它基本上就是几个名词解释的拼凑,这种答案用来报考南大水平的高校肯定不够用,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根据教材和研究动态作出的总结。走到这一步,我们的备考工作就已经完成八成了。

剩下的两成就是第三步了,我认为这一步也是从应试向研究的跨越。因为每个人的基础和具体情况不同,我在这一步的建议是尽力而为,不要因为最后的二成而忽略前面占据主力的八成工作,否则就得不偿失了。迈入研究阶段,我推荐的书籍有:陈苏镇、张帆编:《中国古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郭双林、王续添编:《中国近代史读本》(全二册),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民国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这三套八册书全部都可以算做论文集,选取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两册《研究导引》的拓展。但是由于篇幅和难度都太大(北大出版社的读本我初试结束后一共读了三个月,新编近代史读了两遍也没完全看懂),而且都好贵,不适合初试备考阶段拿来学习。如果图书馆可以借到,可以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读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领域了解学者们已经达到的高度。如果恰好在考场上遇到,就可以用作答案,相信收效不会差。但是还是要强调,这一步属于锦上添花,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前两部上。我在备考全程都参差进行这一步,但每天用到的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

一句话总结,我的备考经验就是“掌握基本史实, 结合史实和学术动态凝练出自己的答案,再根据个人情况进行更专业的探索。”尤其是经过自我思考凝练出的答案,更是跨考生体现自己历史学水平的有力武器。这是我个人的备考经验,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疑问的话,也可以私信联系我。

2.公共课

我的政治和英语成绩都不是特别突出,而且公共课学习的网上资源相当丰富,所以这一方面就简单谈一谈。

政治:

九月开始准备。用到的资源有:徐涛强化班和徐六;肖秀荣一千题、肖八、肖四、时政小册子;腿四;空卡刷题本。主要进程是:

九月初至十月中旬:先看徐涛的强化班,同时做第一遍肖秀荣的一千题。这个过程不需要在意正确率,但是要保证把题目涉及的知识点搞懂,做好错题整理工作。在这里我用了空卡的刷题本,还是很方便的,推荐一下。

十月中旬至肖八到手:继续结合刷题本刷一千题,巩固知识。我当时二刷没有刷完,导致客观题基础不是很牢,所以建议在早期(肖八到手之前)尽量多刷一千题。

肖八到手至肖四到手:刷肖八选择题,做到涉及的知识点全部掌握。学有余力就做徐六和腿四。

肖四到手:刷选择题,背诵大题。大题尽量全背下来,今年政治主观题就基本上用到了(许多人认为肖四22年翻车,其实我倒是认为21年的押题准确率才是非常态。今后政治的难度很可能是和22看齐的)。看时政小册子。

英语:

鉴于我有之前的托福和GRE基础,这一部分可借鉴性不大,随便看看就好。

英语方面我其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发挥失常,因为前一晚睡眠不足,所以整场考试一直头疼的厉害,主观题的涂改很多,估计是这一部分扣分比较多的原因之一。在复习阶段中,我没有经历背单词和学长难句的阶段,而是直接开始刷历年真题。真题必须得到重视,01-21年的真题客观题部分我刷了三遍,最后一周又做了张剑五套卷(这一行为不推荐,五套卷难度高,临近考试做很容易把心态搞崩)。效果很明显:客观题拿到了53分。主观题的话,翻译和作文比较吃积累(22年英一的翻译尤其突出,大量专有名词对考生相当不友好),我主要在自己练,没有利用太多网络资源。推荐大家还是找靠谱的网络资源。

英语这一门考试还是很考验我们的积累的,而且近几年真题的反套路倾向很明显。我根据之前准备留学考试和在培训机构任职的经历给大家提几点方法论的建议:首先英语越早准备越好,不管你学什么内容,总是比不学好;其次词汇和长难句是最基础的底层逻辑,想取得高分必须要保证基础足够扎实;再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每天坚持练习。

三、最后的话

话说回来,历史学习最看重的还是积累,这种优势是短期备考不容易抵消的。南大等顶尖高校每年都会有相当偏的题目(当然这个偏也只是针对教材而言的),这些题目实际上就体现了学校对考生知识积累的要求,因为很多知识甚至教材上都没有提及。比如南大出过的傅衣凌“多元结构说”,就完全是考察这一位经济史泰斗的一篇论文,遇到这种题目,就是要求考生自己的功夫到家,完全是教材、教辅无法涉及的了。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也推荐一些自己读过的、认为可读性与学术性俱佳的培养史学素养的书籍,希望和大家多多交流。

古代史:

童书业:《春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森:《明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

近代史: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吉尔伯特·罗兹曼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 晚清史研究室
下一篇: 安徽纸工艺年度成果展:文化之美,纸上空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