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企业史研究”微信公众号从今年4月14日开始,陆续转载了2020年9月“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未来”专题学术对话会上十余位学者的主题发言(刊登于《中国经济史评论》2021年第1辑)。此次会议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魏明孔与中国经济史学会秘书长隋福民主持。魏明孔会长在开幕词中曾指出:“中国企业史研究在经济史研究中最活跃,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涌现出一批引领学术潮流的专家学者。”今天转载的文章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杂志主编魏众对此次会议做的总结发言,亦是本次转载系列的最后一篇。在此,我们对授权本公众号发表的各位专家学者(见本文附录的参会人员名单)以及《中国经济史评论》辑刊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中国企业史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企业史研究方法论十分欠缺,问题意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亟待改善。本公众号自创办之初即转载诸位学者发言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期待学界对企业史学理论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今后,我们在报导“企业史读书会”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刊登的重点将继续集中在以往学界较少涉及的内容,如①企业史研究方法论;②国际企业史研究学术前沿;③国际企业史研究学术活动(期刊与会议);④企业史研究相关书目推介等。此外,我们还将择时拓展新的内容,如⑤企业档案;⑥企业史教学活动;⑦与企业实践密切相关的企业史研究;⑧企业史研究与大众史学等,并转载一些企业史研究的实证文章,欢迎大家赐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2020年“中国企业史研究的未来”学术对话会)
我一向认为,中国企业史的研究前景是光明的。基于与会各位专家的讨论,我有这样几点认识,提出来就教于方家。
一 有趣、有用、有深度
有趣,就是让读者觉得有趣。企业史其实是有普及性需求的,一些好的企业史作品往往能成为畅销书,我们在这方面不妨做一些努力。
有用,主要是让企业感觉有用、让政府感觉有用。企业史本身就是一项特别有用的研究,不仅应该是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而且要能够对其他企业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有深度,主要是指分析框架、理论概括和规律总结。只有具备以上要素,才可能从中提炼出一些概念化、学理化的理论或观点,从而服务于现实。
二 同时考虑宏观和微观视角
企业史研究的宏观视角要考虑当时的行业发展和产业政策等,而其微观视角则应该包括企业制度、内部组织和管理。除此之外,研究中也应注意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互动:宏观政策在微观的传递、政商关系这种微观和宏观的互动关系。
三 普遍性、特殊性和可推广性
企业发展总是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会表现为企业史研究中的普遍性。就中国企业史而言,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和思想方法就是这种普遍性的体现。特殊性则在于中国企业的独有基因,但特殊性建立在普遍性之上。此外还应考虑中国企业史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比如,其中是否有企业制度和管理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否可推广,以及它适用的推广范围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众在会上发言)
四 多学科的研究,需要相互欣赏、相互借鉴
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荣耀与自豪,中国企业史研究更需要多学科的学者相互切磋、相互借鉴,既基于自身学科的知识结构,又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然后寻求一个合适中国企业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
五 内在和外在特征的捕捉
企业史研究容易受到资料的限制,一些外在的、显性的特征相对容易被捕捉,从而成为研究热点;那些内在的、隐形的特征则难于捕捉,但不可或缺。二者的结合可能更接近真实,从而构筑起企业史研究更为坚实的基础。
六 打通近现代
近代以来的中国企业发展或许有其独特的基因,打通近现代的研究,本质上类似于经济学的DID的思路。如果我们发现从1840年到1949年再到1978年,尽管政治环境在变化,但在一个企业当中某种基因始终存在,那么它肯定是企业独有的一种基因,也会是比较有价值的东西。
七 开展横向和纵向比较
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如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些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像工头制、包买制等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演变的?再如同样属于中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的区域,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企业管理方式有什么异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