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海南文昌发射场将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这是中国首次行星探测任务。
去火星,除了科学探索,也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生存战略选择。
它的发展方向,将会决定人类的命运,也将重置我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看法——很多人从童年就开始仰望那颗红色星星,在小说、电影和流行文化的幻想合力下,相信我们的未来就在上面。
我们跟50位思考者聊了聊。
他们包括科幻作家、艺术家、导演、编剧、学者、科学家,等等。
首次火星探测,会怎样改变中国人对这颗红色星球的想象?
01
与“火星人”一同漫游
1895年,H·G·威尔斯《世界之战》出版,成为最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火星科幻作品。
此后百年,人类文学、艺术中涌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火星幻想”:布拉德伯里的火星运河、马特·达蒙的火星土豆,甚至《火星人玩转地球》带来的童年阴影……
它们也许缺乏科学细节,也许充满荒诞想象,但却饱含人类探索的强烈愿望。
在这里,科幻迷、作者和学者们,分享了一些史上经典的火星作品。
《火星救援》上榜最多,“火星种土豆“还是深入人心……
邢立达,古生物学者、科普作家
1990年的《全面回忆》,2000的《火星任务》,2005的《世界之战》等等,但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火星救援》,因为我很喜欢鲁宾逊式的故事,在流落荒岛,不,荒星球深深绝望后,主角想方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独霸一颗星球,种植土豆,等待寻找一线生机,听起来很沉重,但整体却很欢乐,这或许就是用乐观,逗比的精神去面对人生的哲学吧。
徐来,科普作家、小说家
《火星救援》。经典故事模式的火星展现。这个故事为我们展开一个具有间离感的宇宙探索真实场景。既有壮烈的部分,又有土里刨食特别日常特别基础的部分,两者结合得非常好。
万象峰年,科幻作家
如果说《火星救援》是火星最真实的那一面,那么《异星战场》就是人类对火星的一个梦,《全面回忆》则是梦与现实之间的撕扯。
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最浪漫,充满如诗如梦的美感。
回形针,科幻作家、编剧
雷·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被誉为“科幻诗人”,这本以短故事连缀而成的虚构地球殖民火星史,折射了布拉德伯里对人类与人性的深刻反思,更以如诗如梦的笔触将火星这样的异乡写得宛如浸润了黄昏般的乡愁,充满物哀的美感。
蚌非,科幻作家
《火星编年史》。布拉德伯里是伟大的吟游诗人,用舒缓宁静的文字摹绘出梦幻般的火星世界,那些深沉浪漫的幻想优雅迷人至极。
提沙,科幻作家、理论物理博士
布拉德伯里的《火星编年史》,温情而有诗意;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细致地展现了改造火星过程中的社会发展。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最硬核,波澜壮阔的火星开拓史。
陈楸帆,科幻作家
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是描写人类如何征服并改造火星的硬科幻史诗。
姚海军,《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
科幻作家开发火星的思路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火星地球化,其代表作为斯坦利·罗宾逊的“火星三部曲”(《红火星》《绿火星》《蓝火星》),这三部宏篇巨制细致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一史诗般的伟大进程;另一个是改变人类让其适合火星,代表作是弗里德里克·波尔的《火星超人》,这部作品,再现了这一过程中人所经历的苦痛,但最终却让我们感叹人的伟大。
郝赫,科幻作家
《火星三部曲》,就是难啃。
动漫、游戏里,也有对火星的疯狂想象。
林品,首都师范大学教师
《机动战舰抚子号》,乍看起来像是一部围绕着争夺火星遗迹展开的热血系科幻动画,实际上却是一部糅合了各种“宅系neta”的“meta二次元”作品,包含着非常有趣的具有媒介自反意味的剧中剧——事实上,我们今天熟悉的“二次元”用法就是出自这部动画。
徐晓东,星空社主编、漫画家
日本漫画《火星异种》(限第一季,后面是垃圾!):21世纪中期,人类把蟑螂实验性地投放到了火星。被人类疏远、厌恶、杀害的那种昆虫,对人类展开了反击!而人类在火星的战斗也需要在身体内植入昆虫的基因。
人类觉得自己能够如上帝般创造一个世界,但却被每日都能见到的小强打脸,而为了达成目的,自己又不得不变为昆虫,这个闭环有种莫名的黑色幽默。
康尽欢,科幻作家、资深媒体人
《統梦》就是火星归来的女战士啊!
赵垒,科幻作家
推荐《坎巴拉太空计划》,虽然是个欢乐的小游戏,但技术部分可以说相当硬核。
朝朝暮暮,科幻作家
推荐游戏“Genesis”,iOS可玩。游戏内容是在不同的行星中打造生态圈,运用资源升级开发不同的科技,保持星球的环境在人类适宜居住的范畴内。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可以体会人类火星殖民的困难与生态圈的脆弱性,稍微一个指标出问题,人口就会锐减。
还有一些冷门作品,同样优秀。
叶梓颐,星空摄影师
乔治·威尔斯的《新人来自火星》吧,是我学生时代看的第一本有关火星的科幻。虽然讲的故事还是地球上的,但也算是描绘了另一种“外星人”的开篇。
Steed,星空摄影师、天文科普大V
一直关注人类对火星的各种探测,比如最近在持续追踪洞察号火星车解救“鼹鼠”的行为。不过最牵动人心的一系列文章,是2018年6月机遇号失联之后写的。原计划在火星考察90个火星日的机遇号,在那里一跑就是将近15年,不只给我们寄回了好多火星的风景照,还不断传回新的发现,就像是一位老朋友一样。而在当时,它遇到了登陆火星以来最可怕的一场沙尘暴。接下来的大半年里,人类在地球上等到了尘暴消散,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试图唤醒它,但最终机遇号还是没有醒过来。
我觉得,正是因为有这些探测器常年对火星的探测,让我们人类已经从心理上缩短了地球到火星的距离,谈论火星上的种种事情,就好像在说隔壁村子一样平常。这或许也是火星任务给未来的载人去火星打下的心理基础之一吧。
兔子瞧,科幻评论家、未来事务管理局合伙人
汉密尔顿的《火星之旅》(What's it like out there)。太空探索的挑战,远超人类有史以来任何行动,必然经历难以想象的挫折和痛苦。科幻小说的作用,就是让我们为此做好准备。
马斯克所代表的说法,是很有说服力的:世界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人类甚至地球的危机,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
因此走出地球踏上行星的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现实课题之一。发展宇航事业,不光是为了科学,也不止是提升我们的精神和修养,而是一件实实在在的生存战略选择。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脆弱的生态圈中,一个渺小的星球上。意识到这件事的人越多,理解的越深,就越能改善这个世界。
邓韵,导演、未来局影视&品牌VP
1990年那版《全面回忆》,改编自迪克的小说。施瓦辛格主演,一个火星地球对峙背景下,特工寻找身份和记忆的故事。导演是拍科幻的老手,《星河舰队》《机械战警》,很有那个年代科幻片的冷硬质感。最主要是因为施瓦辛格在火星没有面罩脸快要爆炸那个画面的童年阴影(瑟瑟发抖)……
凌晨,科普与科幻作家
夏笳的《火星建设者》
沙陀王,科幻作家
威尔斯的《火星人入侵》。威尔斯的小说更像是一种科学寓言,跟时光的变迁没有关系,无论什么时候阅读,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我认为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未末,科幻作家、平面设计师
关于火星的中国科幻小说最著名的要数老舍的《猫城记》,他以童话般的故事,象征性的手法描写了火星上的一群猫人。这部小说吸引我的除了老舍的文笔之外,更是趣味昂然的故事情节和奇绝的想象。
无形者,科幻作家
菲利普·迪克的中短篇《火星先遣队(Survey Team)》,描写了我们这些自私自利、为一己之欲而蹂躏世界的人形怪物;罗杰·泽拉兹尼的中短篇《为传道者绽放的玫瑰》,“神”和宗教层面的探讨是他所痴迷的一个创作主题;
02
中国人的火星想象
我们对火星的想象,是被太多西方叙事和欧美作品所塑造的。
在铺天盖地国外探测的语境中,中国人如何想象火星?
1933年,老舍写下《猫城记》,构想了一座古老火星国度。
在这里,中国当代的科幻创作者们,谈了谈自己如何描写火星。
韩松,科幻作家、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我在《驱魔》里是以火星为背景的,写佛教徒去火星寻找佛陀,结果发现火星被改造成了一家医院。
王晋康,科幻作家、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我在自己的作品《逃出母宇宙》中描述过火星,那时人类刚完成超光速飞船,太空时代即将开始,于是作为这个时代开始的庆典,人们在火星上组织了一场太空婚礼——可惜这个时代被随后降临的一场灾难打断了。
宝树,科幻作家
很遗憾,我没有写过关于火星的小说,但我写过好几篇文章,最近一篇是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的《科幻火星编年史》,是专门讲科幻中火星主题作品的演变。这也不光是文学的梳理,而是观念史上的巨变。在大半个世纪里,大部分人包括很多知识分子都很严肃地相信火星上有生命存在,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到地球,我们在想象中和“外星人”共存了七、八十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梁清散,幻想小说作家、科幻文学研究者
很多年前写过一篇搞笑类型短篇,说地球人可以走传送门直接到火星旅游,但其实只是把游客催眠,让游客们在飞船上睡几天,运到火星。其实并没有什么火星的探索,只是玩了一个奸商梗。
杨平,科幻作家
我在《库克岩石》中,想象火星上存在某种神秘的智能,在人类登陆火星后,将以往历年的人类火星探测器摆在了人类考察队面前,让他们把这些扔到火星智能家里的垃圾收走。
在《瞬间加速度》中,我设想远古时太阳系发生过一场大战,炸毁了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一颗行星,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带。战争的一方在火星上建立了秘密基地,在人类殖民火星后被发现。基地的防卫系统随即启动,向地球发动了毁灭的攻击。
有些故事里,火星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
夹缝貉,科幻作家、计算机博士
2019年科幻春晚故事《复活贵阳》里,地球发生大灾变后,人类迁移到火星。男主角在火星读书,当快递员,想要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地球的故乡,还险些遭遇火星风暴。这是个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故事。
刘天一,科幻作家、声学方向博士在读
在某个未来世界中,人类登上了火星,却在返程的路上出现技术故障,迫降月球基地。因为地球上的内乱,人类文明崩溃,这些宇航员最后失联在了月球上。故事的主人公尝试向他们发射对接物资的火箭,最后失败了。总之是个有点悲观的故事,但悲观的并不是火星探测本身,而是人生是否真的能超越文明自身的潜在危机。
火星不好写,因为它“既遥远又近在眼前“,兼顾科学基础和神秘感,不是一件容易事。
靓灵,科幻作家、曾从事地质灾害研究工作
想过要写火星,但出于气候设定的需要,最终给那颗星球起了别的名字,叫做“沙泉”。我也并没有觉得损失,对想象而言,大气层是某一级阶梯,在你终于翻过它开始注视星空以后,火星和任何一颗类地行星都一样不再遥不可及。
王腾,科幻作家、统计学博士在读
我感觉想写好关于火星的题材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火星正好在人类探索的地平线上,既遥远又近在眼前,作者要展现它的神秘或是距离感,同时又要有坚实的科学知识来让内容不至于违背现有知识,这可不太容易。
房泽宇,科幻作家、时装摄影师
上个月写了一篇《火星蝗虫号》的短篇初稿,但一直没再修改,总觉得少了些新颖的元素。这次天问一号即将发射,它可能会带来更多新资料和不同的视角。科技发展不断开拓人们的视野,我十分期待。它是新的开始。
吕默默,科幻作家
正在写一篇关于火星生命的科幻,描写了孤单的火星生命隐没在地下,远远窥视着人类文明。人类宇航员与火星生命体交锋下,是胜了也是败了,因为火星生命体同样也执行了自己的任务。
苏民,科幻作家、编剧
主要写火星上的生物,它们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的生物,但既不是硅基也不是碳基,而是一种意识体生物,与人类的潜意识层面相通。当人类来到火星,它读取了人类文明的资料,化成丘比的样子接近了人类少女。
除了作家,我们也请艺术家BUTU聊了聊火星插画。
BUTU,插画师
画过火星探测器和韩松老师的《火星照耀美国》的封面。火星探测器是拟人化的小品,《火星照耀美国》则是把火星结构化撕破,像一个吃豆人,吃掉了一大盘棋。
03
是火星,也是火种
火星召唤着我们。
探索,殖民,作为星际迁徙的第一步。
“天问一号”任务之后,人类对火星的了解,将会更上一个台阶。
很多人规划了自己的火星之旅:拓荒、攀岩、种植、养老……喜欢科幻的人,都迷恋新天地带来的震撼。
江波,科幻作家、中国“硬科幻“代表作者之一
如果真有个人的火星旅行计划,较为可能的方案是用宇宙飞船把骨灰撒到太空里。经过亿万年的旅程,说不定就有曾经属于我这个个体的小小微尘,会降落在火星的土地上。那算是一种旅行吧。
姬少亭,未来事务管理局局长
我从小就非常关注关于火星探索的新闻,吃饭的时候眼睛直勾勾盯着《新闻联播》,想要看到更多关于火星的消息,不知道其他的孩子会不会跟我一样。飞往火星的旅行要很长的时间,但是飞多久我都非常乐意。想象自己第一次踏上这片红土地,那种心情应该是无以名状的吧,因为我在地球上的探险都还没有结束,第一次爬上高山,第一次潜入海底,那种兴奋跟你在电影里看到的情况差异很大,亲身的体验会彻底改变自己对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如果有幸可以去往另一颗星球,相信在那一刹那,我会更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是来自宇宙中一颗小小尘埃的。
徐晓东,星空社主编、漫画家
如果说有一天真能够去火星旅行的话(多半会是个小骨灰盒……)我唯一希望看到的是“尊重”!它既不是人类的垃圾桶、也不是人类的矿场、更不是人类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战场,它也许会变得如地球一般生机勃勃承载着人类进往宇宙星河的梦想,但它不是地球的拷贝或者山寨,它就是火星!
刘洋,科幻作家、物理学博士、现任教于南方科技大学
我个人最期待的火星旅行的行程是去水手峡谷攀岩。这个位于火星赤道附近的峡谷有七八千米深,其中有层状的悬崖,但没有侵蚀堆积物。这种地形正适合攀岩。另外,这里的重力不到地球的四成,在攀岩时可以节省不少力气。
虽然一口气从峡谷底部攀爬到顶部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段进行尝试。火星上频繁出现的大型风暴、厚重的宇航服和氧气瓶、黏附在宇航服上的一层带静电的尘埃……这些都是攀爬过程中的额外挑战,但我们一定能克服,甚至还可能转变成新的趣味来源也说不定啊。
苏莞雯,科幻作家、独立音乐人
想知道如果在火星上做梦,效果是不是和地球上不一样。所以如果能去火星旅行,我会准备好记录梦境的工具,或许可以对创作故事有全新的启发。
吴楚,科幻作家、电视制片人
哈哈,等火星旅行成为现实,我应该到了报名“火星夕阳游旅游团”的时候了。很好奇,火星上会不会有旅游纪念品商店,有没有强制购物。
咸菜,科幻作家
我的火星个人旅行是没戏了。如果我的重重重孙子什么的去,作为祖祖祖爷爷的我虽然已经死了,但还是希望他们能注意安全,并戴好口罩。
张帆,科幻作家
我觉得到我退休时火星商业旅行应该已经开始了,当然价格不便宜,旅程也很辛苦,所以家里人会强烈反对。但是,作为一个怀揣中二梦的老年人,肯定是偷偷拿上自己毕生积蓄溜出门啦。然后遭到下一代的白眼:这些老年人啊,看也看不住,钱还特别好骗
昼温,科幻作家
根据现在的科技发展水平,希望可以颤颤巍巍地去火星养老!低重力环境应该对老人会比较友好吧~也不担心摔一跤就骨折了。
再发芽,科幻作家
探测、乃至用人的双脚踏上火星,是人类走向星辰大海的关键一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离迈出这一步的那天肉眼可见地越来越近了。我觉得自己有希望能在火星过上老年退休生活,到那时再回忆起幼时对火星有过的想象,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吧。
赵佳铭,科幻作家
我希望作为开拓者,在早期前往火星。对科幻感兴趣的人都喜欢看到未知事物的新奇和陌生之感。在人类历史之中,拓荒和冒险曾经是许多个时代的主题,张骞出使西域、大航海时代、美国西部拓荒,每一次开拓都伴随着无数或者有趣、或者悲壮、或者哀伤的故事。我希望能身处其中,亲身体验,并把它们记载下来。
即使今天,火星探测仍面临大量现实问题:收益、回报、时间、技术……真正的火星旅行,还得再等等。
何夕,科幻作家、当代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在可见的未来,火星探测和移民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价值。建立火星营地的花费比在沙漠等地球无人区建立同等规模定居点超出千百倍,而且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低。
个人以为人类探索火星并不是为了扩充生存空间,而是“转移”生存空间。地球生命进化了38亿年,地球物种平均生存期大约300万年,也即所谓的物种天年,而人类已经达到这个期限。恐龙的结局殷鉴不远,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为多星球物种乃是智慧生物的伟大宿命,现在正好有一个火星,让人类得以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Ent,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生
探测的最大问题其实还是钱,火星上到底有什么能卖回地球的东西……火星适合殖民的原因是它和地球接近,但和地球太接近了也意味着主流矿物地球都有。
最后要么是真的发现了什么性质奇葩的超绝无敌矿物,要么是铌之类的稀土金属应用获得了爆炸性突破,遍地常温超导体,地球完全不够用必须去火星开采了吧。
索何夫,科幻、科普作家
考虑目前的局势,恐怕在可预见的未来难有决定性突破。进一步送无人探测器不难,要登陆,目前理论上有技术,实际无条件。
Frank,科幻作家
还是先希望火星大气能够成功改良,否则探索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首次火星探测,将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此后,还将进行火星的采样返回,这将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未开展过的活动。
这项事业,注定无比漫长,但也会成为一颗火种。
张小北,导演、编剧
我们今天看到的埃隆·马斯克、贝佐斯等私营航天大佬,他们的童年都是在阿波罗登月时代影响下度过的。当他们拥有了可以改变世界的财富后,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星空的征途。我特别期待中国的火星探测计划。我希望,会有一代代的中国孩子,从他们的童年就开始仰望星空,并相信人类的未来会在星空之中。这就是火种。一代代延续的火种。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其中的几粒小小星火就有机会照耀人类文明。
吴岩,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的火星探测事业也会成为全人类的太空探索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期待任何形式的冷战都不会损失这种事业本身的辉煌和灿烂。
董润年,导演、编剧
我对人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完成了登月,却在接下来的这五十年里还没有登上火星感到难以置信。美国的航天探索在之前的二十年里停滞不前,中国正在迎头赶上。不管现在的国际形势如何,我都认为人类不应该放弃在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合作。合作才是人类的希望。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卡尔萨根奖获得者
我个人的火星旅行还不敢奢望,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我们最重要的使命是托举未来的下一代,能够真正实现火星旅行,而不是我们个人的梦想的实现。实际上是要把我们的行动,转化成科学的新发现或者技术的新发明,然后使得下一代能够在我们的基础上,实现朝向火星旅行的路程更进一步,能够比我们走得更远。因为火星旅行和火星移民一定是人类一代一代接续努力,才能够实现的一个宏大目标。
采写
小静、UU、船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