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开始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井冈山等一系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蒋介石从1930年开始,先后发动了对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期,德国人佛采尔是蒋介石的军事顾问;在中央苏区,也有一名德国人李德给苏维埃政权当顾问,这两个德国人为什么来中国?而且给作战双方充当顾问呢?
五次围剿(五次围剿的时间和人数)
博古
一、共产国际派遣李德来华工作。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扩大苏俄的影响力和支援世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苏俄成立了第一国际,但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先后破产,1919年苏俄又成立了第三国际,第三国际也叫共产国际,其功能就是世界共产党,规定其他国家的共产党都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自然也是共产国际的支部,为了支持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先后派过马林、越飞、李德等共产党员来华工作。
李德
二、李德,本名奥托·布劳恩,出生于德国慕尼黑。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苏区,李德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
1930年12月到1932年12月,为了消灭红军主力,蒋介石分别出动10万、20万个、30万、50万兵力,对苏区发动了四次“围剿”,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运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游击战术,成功地打退了敌人。
1933年9月,蒋介石对苏区发起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围剿”,蒋介石出动100万中央军、200余架飞机以及大量坦克、大炮,兵分三路,向中央苏区及湘赣、湘鄂赣、闽浙赣根据地发动总攻。蒋介石吸取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采取"稳扎狠打,步步为营,修碉筑路,逐步推进"的战略。然而正在这关键时刻,奉行左倾冒险主义政策的王明取得了中央领导权,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苏区的军事指挥权由王明所派的李德、博古(秦邦宪)控制。
李德、博古在第五次“反围剿”之初,完全放弃了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竟指挥武器装备极其落后甚至有人没有武器的红军和敌人打阵地战,这无异于拿着鸡蛋碰石头,其结果可想而知。在阵地战失利、部队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李德博古又犯了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错误,红军战士左冲右突、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000多人,开启万里长征之路。
长征初期,李德、博古依然采取错误的战略,指挥红军强行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86000多人只剩下3万人。危急时刻,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被取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按照李德的要求,他依然留在红军中工作,他是唯一一个全程参加了长征的外国人。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1939年8月,李德离开延安返回莫斯科。客观地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德的工作热情是积极的,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也是非常坚决的,但由于能力有限,他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蒋介石对德国的崇拜。蒋介石早在日本留学时,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德国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非常欣赏;对德意志民族纪律性强、军事训练制度完善非常肯定,他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赞扬德国的军事教育与军事训练制度,从北伐时期开始,蒋介石就寻找与德国合作的机会。1927年,蒋介石与当时的德国魏玛政府达成协议,他的第一任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鲍尔来到中国,鲍尔一方面帮助蒋介石训练军队,另一方面成功协调德国向蒋介石秘密出售军火,所以蒋军的装备和军容与德军有些相似。可惜两年后鲍尔因染天花去世,1930年5月,蒋介石的第三任德国顾问乔治·佛采尔来到中国。
佛采尔
四.佛采尔的顾问生涯。佛采尔给蒋介石当了四年军事顾问,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联军爆发了中原大战,蒋介石按照佛采尔的建议,集中兵力对付实力最强的西北军,实行大规模步炮空联合作战,充分发挥了德式武器和训练的威力,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大获全胜告终,蒋介石评价佛采尔“功不可没”。 1933年9月,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佛采尔建议蒋介石改变过去长驱直入、急于取胜的战法,制订了“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新战略。佛采尔用碉堡战术,每隔几里就修筑碉堡、修筑封锁线,中央红军地盘被不断压缩。毫无疑问,这个德国人的策略是高明且有效的,而另一个德国人李德的指挥又是无能且错误的,于是,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佛采尔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不是干练豁达,他总爱摆总顾问的架子,经常颐指气使、居高临下,甚至越权干涉人事,被人戏称为“德国的史迪威”,最终,佛采尔的霸道逐渐为蒋介石所不容,只能辞职回国,另一个德国人塞克特接任顾问团团长之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