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精选五篇)

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精选五篇)

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精选五篇)高中历史老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虽然历史专业知识占着第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牵扯的知识面广,设计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第一篇: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

高中历史老师应具备哪些通识性知识

在高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虽然历史专业知识占着第一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历史牵扯的知识面广,设计范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仅有历史专业知识无法把问题给学生分析透彻,无法讲出生动有温度的历史,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因而,历史教师还应具备一些与历史专业相关的、历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人文社会科学。

历史老师应当具体的两方面的通识性知识,一是与历史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及中外文学知识、哲学知识、地理学知识、理工科基础知识。二是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知识,包括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伦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大致来看主要包括:

一、地理学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含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这是因为历史上一些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语言风尚、宗教信仰、经济特点等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有一定得理解。

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数学、农林学的常识性知识

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如一般数学原理、电学知识、力学知识、光学知识、声学知识、分子学和原子学知识、动物学和植物学知识、医药学常识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常识等。

三、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任何一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元素所致,都是复杂原因的综合体,尤其是历史上所进行的一些改革,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因素,而改革成功与否,又与当时人的心理因素和所制定法律政策的科学性密切相关,所以必须在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各种具体因素,更加透彻的分析问题。

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中还应有一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各种健身及体育竞技比赛运动的产生、发展的常识、普通乐理与识谱常识及中西方音乐名曲、著名舞蹈与戏剧等都应有大概了解,对古今中外的各种绘画、雕塑、书法的流派、技法、风格等也要有所了解。

此外,历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外主要民族或国家、地区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古罗马人的饮食与住宿习惯、古印度人的服装与头饰特色、欧洲人的饮酒与饮食风俗、中国各民族得语言特色、服装式样变化等,对这样的常识性相关知识知道的多少,对于能否讲好、讲活历史课是有很大影响的。

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与历史专业相应的、与历史教学工作不必可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以保证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篇: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1.改革与创新的意识。

社会推动着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从理论观念上、办学体制上、考试评估上、课程教材上、教学方法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出现了推理式、辩论式、程序、图示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改革与创新意识已成为现代历史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素质。

2.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其它社会方面的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且要有敏锐的思维能力。教师思维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3.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无误地表达教学内容,又要丰富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对于基本历史史实的讲述,可以抛开教材,融入教师的声情语调,用趣味性的、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那样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学生带入教师所设定的历史时空中,而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如历史事件的横向比较、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则运用简练、严谨的语言加以阐明。

第三篇:语文教师应具备

语文教师应具备“三练”基本功

语文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而且要给学生架设通往成功彼岸的桥梁,使之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大力倡导有效教学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具备“三练”基本功。

教态要“老练”

教师的仪表要端正,态度自然亲切,姿势活而有度。毛主席说过:“以身姿助说话”。我在教授初中语文《金岳霖先生》一课时,学生坐定后,身体稍稍前倾问学生:“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会喜爱什么?”然后用会说话的眼睛扫视一下全体学生,试图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接着两手比划一物状,自问自答道:“我想是花朵”,随之急转身,快捷写上“花”,这样便有这良好的开局。

语言要“精练”

教师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口齿伶俐,速度适宜。语调根据表达内容之需要宜抑扬顿挫且如涓涓小溪,流畅清晰。语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要凝练,有条理,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当我把“花”放大写于黑板上紧接着说:“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花有色、香、味,那么人应有哪些素质才能受到世人的喜爱呢?今天我们学习《金岳霖先生》便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引情激趣,唤起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然后师生双边活动,结合课文内容,用清晰精练的语言活话出金岳霖的才、情、趣。师生自然联想到金岳霖像一朵牡丹花——才情富贵,情趣富有,并把美丽带给人间;金岳霖像一朵菊花——不争春光,恬淡闲适,且超凡脱俗;金岳霖像一朵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纯洁质朴,正直清高又声名远播。金岳霖又像……教师要惜话如金,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形象性、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板书要“洗练”

教师板书要暗合三维目标,体现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一脉,与教学思路相承,板书要力求科学性、艺术性。在讲授《金岳霖先生》一课时,主要板书为:

金 岳 霖 先 生

汪曾祺

味趣

花像人

香色情才

第四篇:新世纪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修养(本站推荐)

新世纪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修养

甘肃省古浪县黄羊川职业技术中学

吴建鑫

邮编 733108

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在保障国家意志得到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凸显课程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等人性化色彩。随着教育观念的进步和对历史教育认识的深化与更新,中学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历史教师是历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历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主要依赖历史教师的辛勤劳动。在现阶段,历史教师应具备怎样基本知识修养,才能更好的完成历史教育教学任务,才能保障历史教育的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的人才,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历史修养奠定基础,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虽然历史专业知识占着第一重要的地位,但仅有历史专业知识还不足以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因而,历史教师还应具备一些与历史专业相关的、历史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有关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及音体美基础知识。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一般包括语言文字及中外文学知识、哲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民族学知识、人口学知识、法学知识、伦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金融学知识、财政学知识、宗教学知识及民俗学知识等。特别需要掌握相关的理工科基础知识,它们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理学知识尤其是历史地理知识,含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

这是因为历史上一些国家、地区的文化传统、语言风尚、宗教信仰、经济特点等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有一定得理解。

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农林学的常识性知识 这些常识性的知识如电学知识、力学知识、光学知识、声学知识、分子学和原子学知识、动物学和植物学知识、医药学常识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常识等。

三、数学基础知识

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都会涉及一些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和“圆周率”、古代埃及的“方程式”和两河流域文化中的“平方根、立方根计算方法”、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及“计算圆柱体和球体的方法”、古阿拉伯人的“三角学知识”、近代的“解析几何穴”、“微积分学”、现代的“电子计算机原理”等,历史教师如不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是很难把它们讲清楚的。

对于这些知识,历史教师都要有所了解,否则很难处理好有关这方面教学内容。同时,对交通工具、土木建筑、农林畜牧、工程学、机械制造、生产工具等常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不会被学生问倒。另外,对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技术、广播电影电视技术、也要有所了解并会运用。

在历史教师的知识素养中还应有一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各种健身及体育竞技比赛运动的产生、发展的常识、普通乐理与识谱常识及中西方音乐名曲、著名舞蹈与戏剧等都应有大概了解,对古今中外的各种绘画、雕塑、书法的流派、技法、风格等也要有所了解。

此外,历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中外主要民族或国家、地区的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古罗马人的饮食与住宿习惯、古印度人的服装与头饰特色、欧洲人的饮酒与饮食风俗、中国各民族得语言特色、服装式样变化等,对这样的常识性相关知识知道的多少,对于能否讲好、讲活历史课是有很大影响的。

历史教师只有具备了与历史专业相应的、与历史教学工作不必可少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扩大,知识层次不断提高,以保证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才能更好地培育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奋斗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历史常识性知识

历史常识知识归类

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隋朝以前,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能入庙祭祀,唐朝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谥号有固定用字的,如慈惠爱民的称“文”,克定祸乱的叫“武”;杀戮无辜的为“厉”,去礼远众的叫“炀”;还有一些表示同情的如“哀”、“怀”、“愍”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纪年方法

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

1、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与帝王纪年的区别与联系)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岁在甲子”是公元184年,我们可以知道244年、304年也是甲子年。对于我们备考而言,主要是由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的推算问题。

通用的计算方法是:先用年代数字除以60,然后把余数减3,再除以10,余数就是天干位次;把差除以12,余数就是地支位次。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①准备好下面的表格: 10个天干

位次12个地支

②计算:1894/60商31余数34,34-3=31 ③求天干:31/10商3余数为1,上表中1对应的天干为“甲” ④求地支:31/12商2余数为7,上表中7对应的地支为“午” ⑤得出结果:把干支合并,就是甲午年。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课本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0年(庚子年),1911年(辛亥年)等。

另一种算法:求天干=(年代—3)/10的余数,如(1894—3)/10,余数为1,对应的天干为“甲”求地支=(年代—3)/12的余数,如(1894—3)/12,余数为7,7对应的地支为“午”,因此1894年为甲午年。

3、民国纪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就应考而言,主要是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n.如由《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民国三十年的八路军臂章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其公元年代为:1911+30=1941,即臂章是1941年配发的,反之,亦然。

4、公元纪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纪年方法。也是通常所说的公历年代。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前是公元前一年,后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纪年需要弄清世纪计算问题、时间差问题。世纪的计算只要用年代数字除以100,然后在整数位上+1所得整数就是世纪数。如公元8年的世纪数为:8除以100等于0.08,整数位是0,再加1得1,即公元8年是公元一世纪,同理公元前8年就是公元前一世纪。时间差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年代同为公元前或公元后,只要用大数字减小数字即可。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相隔多少年?计算方法是:138-60=78,公元后的亦如此;另一种是公元前后混合的,这也不难:用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如:西域都护设立与赤壁之战(208年)相隔多少年?计算:60+208-1=267。

三、历史上的避讳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灯为火。可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布告上只好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姓见后,无不愤慨,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安史乱后” 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不避“瑭”)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

3.改官名。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上一篇: 基因图谱
下一篇: 文化人类学(人类学分支学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