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

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

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崇祯十四年八月,被围于松山的明军,由于诸将不愿听从蓟辽总督洪承畴决一死战的将令,各自逃命导致十三万明军自乱崩溃,最终除吴三桂、王朴等率少量士兵逃回宁远外,全军覆没。消息传回,京师大震。按照惯例以及军法,朝廷都必须追究丧地、逃将之罪。这样吴三桂、王朴等临阵脱逃的将领即便是不死,起码也得丢官下狱。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可是,让朝野哗然的是,崇

崇祯十四年八月,被围于松山的明军,由于诸将不愿听从蓟辽总督洪承畴决一死战的将令,各自逃命导致十三万明军自乱崩溃,最终除吴三桂、王朴等率少量士兵逃回宁远外,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京师大震。按照惯例以及军法,朝廷都必须追究丧地、逃将之罪。这样吴三桂、王朴等临阵脱逃的将领即便是不死,起码也得丢官下狱。

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

吴三桂之死全过程(吴三桂之死百家讲坛)

可是,让朝野哗然的是,崇祯只是以临阵“首逃”之罪逮捕了王朴(后被判斩刑),吴三桂非但无罪还升提督衔,令其收拢逃兵,驻守宁远。不少不明就里的朝臣上疏反对,比方说御史郝晋称:

“六镇罪同,皆宜死……三桂实辽左之将,不战而逃,奈何反加提督?”

说明:郝晋所说的六镇是指逃回来的马科(山海关)、李辅明(山西,代已战死的杨国柱)、白广恩(蓟州)、吴三桂(宁远)、王朴(大同)、唐通(宣化)等六位总兵

崇祯为什么如此优待吴三桂?这还得从祖大寿说起。

祖氏世居辽东,满门皆在辽西的关宁军中为官,并且各率家丁散驻于宁远、大凌河、锦州等地,就算是不能说祖氏一族掌控着关宁军,起码祖家对关宁军的影响是旁人不可比的。

崇祯二年的“己已之变”袁崇焕入狱后,祖大寿为自保,不顾朝廷法令自率入关的关宁军返回锦州,已经说明关宁军到底是听谁的了。崇祯自然也明白,非但不能加罪,反而下诏安慰。

崇祯四年,皇太极围困大凌河,逼降了祖大寿。随后祖大寿以一万多明军为代价,仅率少量亲信逃回了锦州。实际上他能逃回也是皇太极故意而为,因为皇太极也知道祖家对关宁军的影响,他想招降祖大寿收编整个关宁军。

事后祖大寿虽然不吭声,但是投降之举,很快被辽东巡抚丘禾嘉获知,并上报给崇祯。崇祯为了防止祖大寿倒向皇太极,只能装糊涂。忍了下来不说,为了拉拢祖大寿还在宁远城内为其建了功德牌坊,以表彰祖家四世镇辽之功。

当年的牌坊还在

这说明朝廷对关宁军的控制已经很微弱了,关宁军明面上还愿意服从朝廷只有一个原因,朝廷每年可以给发巨额军饷(四五百万两)。

这也是崇祯一朝最大的困境,不出钱就拴不住关宁军,京畿危险。出了钱,赈灾、扑灭流寇就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而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其父吴襄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妻。凭着这层关系,吴家的人也纷纷在关宁军中任职。不过吴三桂并不是个纨绔,其十七岁就中了武举。

从军后的吴三桂也异常的勇猛。崇祯三年,吴三桂和其父吴襄随祖大寿出征。有次吴襄外出巡逻被数万后金军包围,因为祖大寿觉得后金军势大无法援救,吴三桂只得率二十名家丁出战。结果硬是被他杀出一条血路救出了父亲。

此战让吴三桂获取了“忠孝”之名,也让他以“勇而敢战”闻名于朝廷,间接地为他后面的快速升迁铺平了道路。

崇祯五年,吴三桂以游击的官职跟随祖大寿至山东平定“孔有德之乱”。平叛中吴三桂表现上佳,被升迁为前锋右营副将。后来又连续被朝廷实权派人物蓟辽督师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关宁监军高起潜看重并收于门下,崇祯十二年七月,经高起潜推荐吴三桂被任命为宁远团练总兵。

此时只有二十七岁的吴三桂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吴家的领军人物,也是关宁军中的重要角色了。

在松山大战时吴三桂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做逃兵。祖大寿被后金围困于锦州时诸将畏惧后金军都不敢向锦州送粮。还是吴三桂挺身而出完成了任务,别的不说起码他并不畏惧敌人。

为什么这个一向“敢战”的吴三桂,在松山决战的关键时刻做了逃兵呢?

原因不复杂,由于洪承畴部署不当,导致明军被后金军断了粮道。古代军队断粮都是大忌,所以众将都倾向于撤回宁远。如果明军不乱,十万大军有序突围、撤退后金军也不见得围得住。

但是,王朴(大同总兵)他们逃是因为他们不是关宁军;吴三桂逃也是因为王朴他们不是关宁军。

明朝到了这个时候各镇总兵的核心主力都是自己的家丁,家丁是朝廷默认的将领的私军--武将所辖不入兵籍者。家丁不但拿着远高于寻常军兵的军饷和最好的武器铠甲,还有额外的土地赏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所以家丁也对家主绝对的忠诚。而且家丁的战斗力非常的强,这个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武器铠甲好,更多的是源于忠诚。

古代的普通军队战斗时伤亡最多到两成就会崩溃(除非是被包围无法逃跑),而家丁们没有家主撤退的命令是会死战至最后一人,这已经是近代军队的战术纪律了。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同等数量下,其它军队是打不过家丁的。吴三桂凭二十名家丁就救出父亲,靠的也正是这个。

所以家丁的数量实际就代表了明军将领们的实力。但是“重赏”而出的家丁,也意味着其非常的昂贵,每一个家丁都是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对于将领们来说,当然舍不得轻易损失掉。

这也是松山溃败的根源,诸总兵们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王朴他们怕关宁军丢下他们做诱饵,自己逃命;吴三桂一样怕王朴他们跑了让他背锅。结果就是争相逃命,导致颇有实力的一支大军成了一盘散沙(混乱的军队,人再多也没有意义)。

而皇太极完全洞悉了明军的心理,早早就埋伏好了,能不覆灭么?也不是皇太极有多么英明睿智,明军从萨尔浒开始就是这样,人数上万就一盘散沙。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明军的编制一个卫五千六百人,一个总兵下辖数个到十来个卫。看上去一个总兵能带出几万兵,实际上差得远。

家丁是武将们的私人武装,朝廷自然不会另外划拨军饷。那么将领们养他们的钱从哪里来?只能通空饷、克扣等方式盘拨自己旗下在籍军户或者募兵们的饷银。

而一个家丁的饷银,高的相当于普通军士的十几倍(钱少了是不会有人真正卖命的),低的也有五六倍,这样毛算下来一个卫总舵也就保有五百多家丁。

加上朝廷由于财政问题还有欠饷;也不可能把普通军兵们盘剥得一干二净等等,所以通常情况下一个卫连五百家丁也凑不出(除非将领有额外的来钱手段,例如毛文龙的国际贸易)。

这么算下来一个总镇总兵最多也就能带出来几千能战的士兵,李成梁在巅峰时期麾下家丁也只有九千。

遇到几万人以上的大战时,就会有很多总兵凑在一起(松山大战就凑了十几个总兵)。你说谁愿意牺牲自己幸幸苦苦攒出来的家丁,便宜别人?所以明军人一多反而貌合神离,一盘散沙。

将领们上战场都想着如何保存自身实力,能缩后面就绝不冒头,甚至希望战败,以给自己逃跑制造机会和借口。这样怎么可能打得赢?

对于崇祯而言,他知道又能怎么样呢?这种军中乱象不是他的能力和时间可以解决的。而且这个时候一个更为迫切的问题浮出了水面。

明军惨败后,朝廷已经没有能力去解救分别被围在松山的洪承畴和锦州的祖大寿,他们的结局是显而易见的要么殉国、要么投降。而参考以往的例子,祖大寿意识到没有办法突围后肯定会投降。

祖大寿一旦投降很有可能带动整个辽西的关宁军投降,崇祯这个时候必须抓紧找出一个人物来代替祖大寿管理残存的关宁军。所以代表着吴家的吴三桂就成了最佳人选。

这就是吴三桂被免罪提升的根本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吴家这个时候还颇有些实力,据其父吴襄后来透露,吴家有家丁三千,显然是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三千应该是吹牛或者吴三桂统领关宁军之后的事儿)。

朝廷里的一些人也看出了这点,宁前道石凤台向崇祯奏报:

那么王朴为什么要被处死呢?首先这么多总兵集体不战而逃,朝廷如果不处理别说再管军队了,连颜面都要丧尽,所以必须杀一儆百,意思一下。

之所以选王朴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麾下的势力基本已经消耗殆尽,作为光杆死了也就死了。第二是崇祯七年被包围于河南的流寇忽悠了王朴,假投降逃出了包围圈,导致明军数年之功毁于一旦。未补旧过,还犯下新罪,死了也不冤枉。

说明:崇祯七年曹文诏和王朴率军将流寇围困于河南,但是这个时候皇太极带军入关劫掠。朝廷只好调派曹文诏北上,实力不足的王朴就同意了流寇的投降,结果被忽悠了。后来曹文诏再次南下平叛时,中了流寇埋伏身亡。所以崇祯也惦记着王朴。

宁远古城

其后的岁月里吴三桂也如崇祯期望的那样,收拢了关宁军继续镇守辽西。直到整个辽西全被后金攻占,吴三桂仍然死守着孤城宁远没有投降。实际上吴三桂此时已经守不了多久了,因为宁远军的囤地,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已经被后金攻占。失去与关内的联系和补给,他又能坚持多久呢?

不过大明王朝倒在了吴三桂的前面,倒是给吴三桂留下了最后一片遮羞布,不然他是投降还是殉国呢?

上一篇: 三国名马(三国名马排行)
下一篇: 王平镇(王平镇领导班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