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敦煌莫高窟艺术进入了晚期。先后经历了五代、北宋、西夏、元四个时代和三个不同的民族政权(吐蕃时期、张议潮时期、曹议金时期)。由于历代统治者无不大力提倡佛教,开窟造像和修窟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
其中, 曹氏画院对敦煌艺术的推动最为重要。五代时期敦煌在曹氏政权相对稳定的统治之下,经济、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其中,第98窟是归义军曹氏开凿的第一个大型功德窟,又称大王窟,是曹氏时期的代表窟之一,建于后梁贞明至后唐同光年间(915—925)。窟主为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是为其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建的功德窟。画院画师们在此窟绘制的十一铺巨幅经变,规模宏伟,前所未有,算得上是五代壁画中之最佳代表。
第98窟 于阗国王李圣天像
曹氏时期,官方设立了“画院”,是五代之际中国最早的画院之一,其功能主要是肩负着敦煌地区石窟、寺院的营建事务,因而画院内各色画艺人士基本以从事佛教艺术为其专职。
画院初期,艺术程度较高的洞窟有第36窟的龙王和文殊,和第220窟新式样文殊菩萨。曹元忠之后,艺术衰败,绘画呈现笔力不足、式样化倾向。
第36窟 龙王礼佛图
第220窟甬道北璧 榜题新样文殊
值得一提的是,五代第61窟的五台山全景图,作为独立的山水画出现,进一步确立了山水画的独立地位,是千年敦煌壁画中最大的山水画面。
第61窟 最大的五台山图
此画高3.6米,长13米,面积达46.8平方米,气势宏伟,详细绘出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可见当时的高僧诵经、官吏互通、商贩售卖、善男信女拜塔等各种社会生活场面,仿若地图高清实景。尤其是图中所绘城廓、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图巧妙地将宗教性、历史性、艺术性结合在一起,运用写实的手法,将沿途各大寺院建筑及人物生活、山川地貌囊入其中。全图五峰并峙,主次分明,构图满而不乱,体现了画家驾驭大题材创作的高超技艺,再现了五代时期五台山地区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敦煌研究院)
蒙古统治河西走廊时期,以藏传密教最为统治者推崇,因此,元代洞窟中出现了西藏式密教艺术。如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像,第465窟出现的萨迦派艺术等。而大乘佛教的经变画等,随着密教的广泛传播而趋向衰落。
第3窟 最精美的千手观音像 密教画
元代后,莫高窟的营造即告中缀,清代虽一度增补和重修,但内容混杂,技艺低劣,破坏了原有的艺术效果,实不足道。
文章主要内容摘自:段文杰,《莫高窟晚期的艺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