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渔文化发展历史

渔文化发展历史

渔文化发展历史怀禅题鱼诗(九鲤捧日图)扶桑初出日,隆照射天红。霭霭霞光里,曈曈蜃气中。鳞矜嬉浪乐,鬣奋跃波雄。宛转随羲驭,倾心一一同。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怀禅题鱼诗(九鲤捧日图)

扶桑初出日,隆照射天红。霭霭霞光里,曈曈蜃气中。

鳞矜嬉浪乐,鬣奋跃波雄。宛转随羲驭,倾心一一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鱼类就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人类先祖有意识、有心智的劳动实践和艺术想象的对象,并寄托着融和自然、联结生死、壮大族群的信仰观。

勤劳朴实的平凡大众,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渔文化

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渔文化经历了五大发展阶段,主要分为以彩陶鱼图为标志的新石器时期;以五色、画像砖石为标志的秦汉时期;以墓俑、金银器及各种色纹器用为标志的唐宋时期;以民间鱼形俗用物品和鱼类风俗活动为标志的明清时期;以开渔节、渔业文化旅游园区为基础衍生的各类旅游、餐饮、雕塑等为标志的近现代时期。

新石器时期

从旧石器时期的山顶洞人阶段开始,直至新石器时期。鱼不仅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而且出现了鱼骨装饰和粗陋的渔猎工具,逐渐成为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对象,此时渔文化便显现雏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物质文化标志的鱼镖、鱼钩、鱼网、渔舟大量出现,而且各类鱼图作为信仰与崇拜的象征进入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天地。此外,由鱼的信仰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图腾祟拜及有关的鱼祭、葬俗活动,又构成了社群文化的重要方面。至此,渔文化基本形态都已生成并趋向繁盛。

船的研究历史_船舶历史_船舶的历史书籍

秦汉时期

商周到秦汉阶段,此期随着青铜器和铁器发明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形态的急剧变化,鱼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契机,表现为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和应用面的不断拓展,伴随着新的功用,鱼图、鱼物出现了新的走向。一些舟船将船身做成鱼形,船头制为鲤首或鲸首。陆上的车架亦有鱼的形状。不过,“鱼车”仅出现在汉墓画像石上,存在于信仰观念中,可能表达了在亡魂跨界行旅中鱼有牵引之力和鱼导轮回的神话观念。

除次之外,相传范蠡在太湖一带隐迹养鱼,还写成了《养鱼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为世界所公认。

唐宋时期

隋、唐、五代至宋、元这一历史阶段。特别是初唐,由于国势的强盛和大规模的对外交流,中国渔文化获得了重新调整的机遇,一方面部分恢复了远古的文物制度,另一方面又注入了新的外来的因素,出现了再度的繁盛。文人墨客已鱼为对象,创造了广为流传的诗歌。例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等。而远在松花江边的赫哲人利用另一种形式传承了渔文化,他们喜穿戴染色的鱼衣、鱼套,同时他们还穿用鱼皮鞋、鱼皮绑腿、鱼皮围裙、鱼皮腰带等物件,显示出物质形态渔文化的生活实用。

自南北朝以后,鱼类图像就较多地出现在建筑构件和居室装饰中,如建筑正脊上的鱼尾形鸱尾,回廊中的鱼形月梁,柱坊间的鱼形雀替,门户上的鱼形门钥,以及在门窗裙板、门楼砖雕、室内挂落、大床木雕及其他家具和装修上,均不难见到双鱼图、鱼鸟图、鱼跃龙门图、鱼穿莲花图等纹饰。

明清时期

明清这一历史阶段。中国渔文化的内涵和形态发生了变迁与转化,即渔文化已逐步简约并潜隐,渔文化事象大量产生,并变得愈来愈突出。此时,渔文化经历了从礼器、陵寝、宫廷、宫制等回归民间风俗的过程,这是文化表现层面的滑动,就是这一转变使得渔文化在近现代文明面前获取了永不停息的发展机遇。

近现代时期

近现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渔文化也需要在新形势面前, 重新审视、整理、挖掘、研究与弘扬。传承渔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有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 也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需要,更是活跃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而以渔文化为根的中国开渔节,通过对渔文化的理念、内涵、价值的传承和发展,为渔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船舶历史_船的研究历史_船舶的历史书籍

结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渔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各类鱼图、鱼物、鱼俗和鱼话,构成了我国文化史上历时最久、应用最广、民俗功能最多、艺术特征最强的特色文化。中国渔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就在于它将丰富的内涵和广博的功用、复杂的形态和睿智的创造、神秘的信仰和人世的追求融合在一起,将渔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历史延续中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船的研究历史_船舶的历史书籍_船舶历史

上一篇: 走进理论《辛史》
下一篇: 船周期(四):南北船合并的必然性探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