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授课思路及反思

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授课思路及反思

八年级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授课思路及反思所在省级工作坊名称:2015天津初中历史坊所在小组名称:2015天津初中历史4组重难点名称:近代化的探索经验案例: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授课思路及反思一、学生情况分析八

所在省级工作坊名称:2015天津初中历史坊

所在小组名称:2015天津初中历史4组

重难点名称:近代化的探索

经验案例:初中历史《近代化的探索》授课思路及反思

一、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中国近代化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1898年的戊戌变法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本单元近代化的探索在整个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材重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运动的总趋势以及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如分析评价洋务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认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但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⑵认识到维新变法是在民族危机关头,由资产阶级推动,清政府实行的一次自救运动。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⑶通过对辛亥革命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⑷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思想基础。

⑸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培养学生爱国救国意识和振兴中的历史责任感。

四、教法和学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给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如近代化,洋务派等;适当补充人物的相关历史事实,通过对人物的了解更好的记忆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采用启发教学、分析比较、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探究式模式;引导学生从中国人民对近代化探索过程去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概括知识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教师明确近代化探索的发展线索,直入教学主题。

2、教师讲授新课,理清近代化探索的知识脉络,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由于是一节复习课,所以我先勾勒出了一个框架,课前在黑板上以表格的方式对本单元的四课进行基础知识总结。在讲课过程中,首先在黑板上展示空白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进行知识的回顾与梳理。我在这一过程当中主要起引导的作用,并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强调每课的重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理解更加深刻。

3、针对学生填写情况,我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从每一课里面拓展一个知识点,比如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侵害革命失败的原因等等。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以科学理论作指导,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4、针对学生的认识,我在纵向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又从横向对知识进行了扩展,联系比较中国近代化和世界近代化,中国探索的失败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特殊的国情。最后引导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使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了升华。

5、活动与探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和探究问题,每组派代表回答。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完成相应的练习题巩固本单元知识。

六、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讲述近代中国落后挨打,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为挽救民族危亡,开始向西方学习,前仆后继,不断探索。头绪多,因此理清线索、把握重点, 掌握历史发展脉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中注意运用列表法来归纳综合。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强化知识, 自己动手构建知识网络运用知识,理清线索,把握脉络。本节课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主要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视频、图片、史料等,同时配以个人自我评价激励学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积极思考,有所收获,有所启迪。学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比如思考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引导学生知道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是一个民族、一个人发展的捷径。国家如此,民族如此,个人更是如此。

不足之处:课堂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感觉各环节有些仓促,没有充分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上一篇: 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一心一意传非遗 . 双剑合壁获大奖
下一篇: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