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的中国之路
目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还未全面展开,农村污水处理率在个位数。污水治理不好,农村卫生状况就无法改善,水污染治理总体目标也难以实现。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城市污水治理循着发达国家的路径快速推进,虽有不足,但成效卓著。早在半个世纪前,发达国家就已完成了城市化进程,没有中国这样的农村。发达国家部分人口分散
马斯克再谈太空探索:生命会变得越来越多星球化
原文地址:3月20日在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展开对谈。颠覆性创新如何塑造未来?哪些技术将成为颠覆性创新?马斯克罗
经济而非政治将成为空间探索动力-私人企业将跃进太空
美国企业家认为,未来50年,经济而非政治将成为空间探索的动力私人企业跃进太空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开启人类探索太空的大门;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此举“迈出人类的一大步”。今天,无人驾驶飞船正飞往太阳系边缘。
《自然》增刊:中国在化学领域贡献份额最高
施普林格·自然26日晚间发布消息称,当天出版的《自然》增刊“2021中国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在化学领域贡献份额全球最高,在自然指数其他三个学科领域仅次于美国。2020年,中国的贡献份额更多集中在化学领域,美国则更集中于生命科学。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全部四大学科中,中国2018年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份
国际论坛:扼住埃博拉疫情,中国贡献突出
在世卫组织的号召下,各国开展了大量工作以支持西非应对埃博拉疫情,中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需要建立更严密的防御系统,防止各种卫生风险卷土重来本次埃博拉疫情从几内亚的第一例病例算起已持续一年,这是埃博拉出现后近40年里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的一次疫情暴发。它不单纯是一次公共卫生
航天日将至-看这些中国“星”闪耀太空
52年前,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了纪念这一壮举,我国将“中国航天日”定在了每年的4月24日。中国航天日从它诞生那一刻起就与卫星结下了不解之缘。7年前,中国科学院第一颗空间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
“嫦娥”告诉世界:中国完成最远的太空“长征”
以嫦娥一号卫星11月7日准确进入127分钟月球轨道为标志,中国航天史上最远的“长征”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宣告“成功”。图表:“嫦娥一号”——第三次近月制动(新华社发)中国国家航天局7日正式宣布:自成为月球卫星以来,通过第二、第三次制动,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高度212公里、远月点高度8617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换班”
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入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乘组胜利“会师”太空。这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性时刻,首次实现了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新突破。期盼已久的“天宫相聚”这是一次期盼已久的“天宫相聚”。在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启程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穿上了精心设计的衣服,迫不及待地想见到队友。
周生贤: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
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愿景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开幕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7月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环
探索宫颈癌防治的“中国模式”
“宫颈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癌症。”前不久,在一场WHO“消除宫颈癌”行动中国力量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乔友林表示。统计数据显示,由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导致的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4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仅2018年,全球约有57万妇女新诊断为宫颈癌,约31
探索微观世界有了中国“慧眼”
由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超分辨显微光学核心部件及系统研制”26日通过了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高端超分辨光学显微镜的研制能力。在当今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研究中,高/超分辨光学显微镜发挥着重要作用,10—100纳米尺度的超分辨显微光学成像是取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此
中国积极探索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
“马铃薯主粮化不是说天天吃炒土豆、炖土豆、蒸土豆,而是用马铃薯全粉加工成馒头、面条等主食,这意味着马铃薯也能当‘饭’吃了。所以,马铃薯全粉生产是主食化的关键一环。”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在马铃薯行业打拼多年的何明告诉记者。 2015年8月,中国农业部在全国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试
全球变绿的中国贡献——代表委员眼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2018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是政府工作报告对去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总结,以及对今年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工作的安排。“成效显著”体现在哪里?生态环境怎么进一步改善?引发代表、委员热议。中国“绿色奇迹”
澳太空专家:天问一号为更多科学探索带来希望
5月18日澳大利亚太空科学专家戴维·弗兰纳里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为更多的科学探索带来了希望。弗兰纳里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和太空科学,他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2020任务的科学小组成员之一。弗兰纳里表示,此次天问一
“天问”携“祝融”成功落火-国际媒体纷纷点赞
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的遥测信号确认,北京时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对此,国际媒体纷纷发文点赞。《自然》杂志在报道文章中称:“‘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是迄今为止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最大考验。”报道援引
中国为全球能源气候政策贡献“路线图”
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能源”与“气候”被列入核心议题。此前,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周、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等多个场合,“能源”与“气候”这两个热词也频频出现。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从APEC到G20,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新兴经济
TWAS发布抗击新冠疫情声明-肯定中国贡献
4月9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布公开声明,号召在COVID-19疫情期间及灾后重建阶段应开展科学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国政府与企业间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通过南-南、北-南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应对疫情所需的专业科学知识与技能。声明积极肯定了中国的分享与贡献:“
揭秘首次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中国贡献”受关注
美国首次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的研究2日正式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该研究一周前遭媒体曝光,引发全球科技界广泛关注。由于牵扯道德伦理问题,人类胚胎研究屡屡处于争议之中。迄今,只有中美两国实施过人类胚胎基因编辑,英国一个团队则获得政府的类似试验许可。那么,科学家出于何种考量要对人类胚胎基因“动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