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探索南极的历程
2005年07月22日13:55 新浪科技
当古希腊的地理学家们聚在一起畅想地球南部的“未知大陆”时,中国的秦始皇正横扫诸侯列国、一统天下,同时点燃了焚书之火。这位踌躇满志的千古一帝,认为“天下”已然在握,即使派徐福出海远行,也只是向仙家求长生不老之术。此后两千年间,除骠悍善战的成吉思汗大军曾以它无敌的铁蹄踏碎欧洲王公贵族的梦乡外,中国帝王总是高坐在自己的金銮殿上,等待“万邦来朝”。遇到实在不听话的蛮夷,才派人去“宣诏”一番。
对外以和为贵,极具泱泱大国的风范,这就是中国。
然而,这样的立场也使中国人错过了许多机会,比如地理大发现。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举之时,欧美人已通过几百年前仆后继的努力叩开了世界上最后一块大陆的门。当我们决定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时,我们成了一个迟到者,而且迟到得有几分尴尬。
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还有100多个夏季站。在南极主权问题于1959年被冻结之前,已有不少国家提出了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南极辽阔的冰原以及它所覆盖的巨大的资源,已被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阿根廷等国从地图上“瓜分”殆尽。为了能在南极的领土问题上获得发言权,一些国家想尽了办法。由于历史上对领土的主权认定一般有种族(原住民)、文化源流、发现者、行政管辖权等因素,一些国家就为将来援引这些因素做了长期的准备。不少国家通过发行标有其所要求的南极领土的邮票、出版地图、建立纪念碑等方式来暗示他们对南极领土要求的合法性。这方面智利特别“努力”,他们在南极建立了邮局,尽管这个“局”只有一个人,但它也是“国家邮政”的一个延伸点;他们在南极考察站里建立了一所小学校,并把一些考察队员的孩子送到那儿上学;他们甚至在南极“制造”了一些“原住民”――鼓励一些条件出色的夫妇,到南极生育子女,然后给这样的子女发放南极的出生证,这样的孩子就成了世界上罕有的“南极原住民”了……
而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却始终没有踏上过南极大陆。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中国也是惟一一个在南极问题上没有发言权的国家。
这种现状,让许多中国人忧心如焚,夜不能寐。
1983年6月8日,决定不再沉默的中国人向南极条约保存国――美国政府递交了加入书,此后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在国际南极俱乐部里,还有缔约国与协商国之分,只有后者,才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具备发言权和决策权。
1983年9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了第十二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这个在澳大利亚首都举办的会议,在中国代表眼里成为“饮恨堪培拉”的一段记忆:缔约国的代表只能坐在靠后排两侧的座位上,重要的文件只发给协商国代表,进行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时,缔约国的代表被请出了会场……中国代表在休息室里品尝着苦涩的咖啡,心中流着苦涩的泪水。代表之一、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郭琨发誓:不在南极建立中国的科学考察站,不成为协商国,以后我再也不参加这样的会议!
1984年11月20日,代号为“625编队”的中国极地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121号”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乔治王岛。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正式落成。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南极科学考察站,与智利弗雷总统站、俄罗斯别林斯高晋站、乌拉圭阿尔蒂卡斯站、阿根廷尤巴尼站、波兰阿克托夫斯基站、巴西弗拉兹站及后来建立的韩国世宗王站一起,散落在乔治王岛上。
四年后的1989年2月26日,中国人又在南纬69º22ˊ、东经76º22ˊ处建立了自己的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
一批批优秀的中国极地科学家,在科学的光辉指引下,以智慧和激情书写着中华民族对南极的领悟,缩短着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2004年夏,中国政府宣布将派出自己的第21次南极考察队,其中一支特殊的队伍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那就是即将问鼎南极冰穹最高点Dome A、挑战“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中国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
10月25日,昆仑冰盖队队长、著名雪冰专家李院生率领十二位壮士,与第21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一起从上海出发,远征南极。他们将代表十三亿中国人,去书写属于中华民族的骄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