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全国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研究者从中学生到离退休干部各阶层、各群体都有,研究成果也是推陈出新、汗牛充栋。笔者这些年也关注着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研究动态,总希望从中间能够得到一些启示,激励自己,并与大家一起探讨。这里,简要的以应该注意的几个“度”为主题,阐释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该有政治高度。包括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在内的当代中国社科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揭示数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华文明在曲折中进步的历史脉络,尤其是近现代以来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的瑰丽史诗,研究成果要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力量。因此,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者应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一些感性的、原则性的了解;应秉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本世界观和主要的研究方法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应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地方本位主义,反对“伪客观”“伪中立”,反对凭个人喜好和私欲虚构历史、篡改历史。
二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该有大局气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对于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的研究代代传承,博大精深。在埋首研究地方历史文化这一朵朵“小浪花”时,也要抬起头会欣赏这中华民族的“浩瀚大海”。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也不应局限于眼前的“一亩二分地”,不宜区是区,县是县,不宜按行政区划和行政权属割裂地方文化研究。同样,国内的地方文化也牵涉到海外,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还有大运河连接,虽然现在是内陆城市,但是相关区域的中外文化交流资料也会汗牛充栋。以此,地方文史研究者的成果不应汲汲于几份报纸摘要、两段志书文字,要懂得了解近年重大的考古成果、重要的口述史项目,懂得吸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该有专业深度。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落脚点是在“研究”二字。既然是研究,就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江湖传奇,不是工作汇报,不是座谈发言,要将研究文章同文化散文、传奇小说、应用公文、口述材料、政论文章、工作报告这些要区分开。研究是工作的基础,是文化的精髓,历史研究和文学与行政工作应该并行不悖,层层递进。既然是研究,就要用专家的话说专家的事,遵循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像“孤证不立”,不要总想着从一句“微言大义”中索隐出惊世骇俗的结论;如对于文献记载要会进一步考证其真伪,要结合档案、考古文物等材料相互印证。既然是研究,体现在文章中就是要严谨的,体现在不宜对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的妄加描写,不宜对各种历史人物的历史定位动辄“涂脂抹粉”,要坚持原创精神,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要注明出处;等等。研究就是要不“炒冷饭”,不“复制粘贴”,更为难得的是不“人云亦云”,有历史思辨和批评精神。
四是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应该有当代热度。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不是一味的“皓首穷经”,也不是不管不顾的“闭门造车”,更不应是自娱自乐似的“吟诗作赋”。当代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谁也做不了“桃花源中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谈到过:“观察和认识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要看,物质和精神也都要看。”一方面是研究的选题要紧扣当前时代发展的脉搏,要体现新时代新亮点,如同“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及地方配套发展政策相联系;另一方面研究的结论同样要起到彰显时代精神、增进地方文化自信、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功能,这就要结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的发展态势和最新成果,研究课题要新颖、方法要多样、材料要扎实,结论要立得住,经得住时代的检验。
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参与者广泛,形成成果丰富,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的重要方式。虽然“江海不择细流”,但也不应“泥沙俱下”“敝帚自珍”。地方是发展的,文化是开放的,研究是鲜活的,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亲历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口述,都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不竭源泉。无数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智慧成果唯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汇聚成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澎湃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
主 编:季祥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