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探索的轨迹
神七上天了,宇航员再次在太空行走了,只不过这次太空行走的宇航员不再是高鼻深目的西洋人,而是黑头皮黄皮肤的炎黄子孙。
男子味十足的宇航员潇洒地在太空行走,如仙如神,令人感慨万端,也令人假想联翩……
人类是求知欲极强、进取心极强的生物。自诞生以来,人类就没有停止探索的行动,这探索如阳光般向四面八方辐射,无限的延伸……
人类探索的轨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形态:就空间而言,向无限大和无限小延伸;就时间而言,向起源和未来延伸;就哲学而言,向着形而上、形而下延伸;就人自身而言,向着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延伸。
人类学家研究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以后探索的轨迹伸向欧洲、亚洲,继而又到达美洲、大洋洲,遍及整个地球。
人类扩展的能力是如此之强,由几千人、几万人扩展到现在的六十多亿,占领了整个地球,成为地球的主宰。
人类的探索不只向平面延伸,还向立体延伸。向下,探索地表以下的奥秘,向上,探索天空及至天外的奥秘。
很早以前,人类就对茫茫天空感兴趣。春秋时期屈原写了《天问》,对天提出了疑问:星星为什么不会坠落?太阳每天走要多少路?为什么月亮圆了又缺?何时圆?何时缺?为什么还有个蟾蜍在里面?宋代的辛弃疾也写过《天问》词,一共向月亮问了九个问题。第一问:天快亮了,月儿你悠悠西行,将去向何方?第二问:是否西天别有人间。你从这边向西落下,又从那边缓缓东升?第三问:天空那样浩渺无边,你是否凭借浩浩秋风推动你运行?第四问:你像一面无根的飞镜,是谁用绳子将你系在天空中?第五问:你那月宫里的嫦娥一直没有出嫁,是谁把她留下的?第六问:听说你是从海底升起又落回海底的,这是真是假?第七问:如果你真是从海底出来的,那么你的玉殿琼楼怎会不被纵横万里的长鲸触破?第八问:月宫中的虾蟆固然会戏水,怎么那不识水性的玉兔也能自由沉浮?第九问:如果说月亮上的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一轮圆月为什么又会渐渐变成弯钩?这种深追穷问,体现了辛弃疾这位八百年前的智者对天象的敏锐观察与领悟,他已经朦胧地猜测到地球是圆的和月轮是在绕地球旋转的道理。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此词道:“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炎黄子孙不但对天空驰骋想象,提出疑问,而且付出实际探索行动。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并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无边无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继续发展。祖冲之在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一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 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隋唐时期,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 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宋元时期,炎黄子孙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天文仪器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在西方,古希腊人阿利斯塔克等曾提出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十六世纪初叶,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指出太阳系内的行星都是以围绕太阳转动。以后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发展。到了现代,科学家又发现了在太阳系外,还有银河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以及更大的星系,宇宙之大是无限的。
第一个想到利用火箭飞天探索宇宙奥秘的人也是炎黄子孙——明朝的万户。万户把47个自制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坐上,双手举着大风筝。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然后利用风筝平稳着陆。不幸火箭爆炸,万户也为此献出了生命。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航天器,绕地球飞行108分钟后,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宇宙飞行的任务。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登上月球。1984年6月7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宇航员布鲁斯·麦坎德利斯使用载人机动装置,离开航天飞机320英尺,完成了人类首次无安全索太空行走。
在向无限大的太空探索时,人类也向小的方向探索。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等人最先提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是由最微小、坚不可入且不可再分的微粒所构成。这种微粒叫做“子”。牛顿在17世纪后期明确地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167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人类用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东西——细菌。人类向微小方向探索的步伐迈出了重要一步。18世纪后期,人类经过科学试验发现了极微小的物质——分子、原子和电子,并认识到它们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20世纪初,新西兰科学家卢瑟福发现了更小微粒——质子。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人类经过科学探索发现,太空无限大,没有止境。物质的小也应该是无限的,没有止境。于是人类认识到,所谓“顶峰”“绝对”,的观点是错误的。探索无止境,也无界限。科学探索只能无限延伸,而没有尽头,永远不会停止。
人类向空间探索,也从时间的角度探索。人类对万物的起源及发展都感兴趣,都进行认真地探索。因为人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知道了事物的过去,才能把握它的现在,也才能预测它的未来。经过千百年科学的探索,人们搞清了很多事物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最主要的是搞清了地球、生命和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科学家探索认定,约在50亿年以前,银河系中存在着一块太阳星云,它是一团尘、气的混合物。在它的引力收缩中,温度和密度都逐渐增加,尤其在自转轴附近更是如此。于是在星云的中心部分便形成了原始的太阳。其余的残留部分围绕着太阳形成一个包层。由于自转,这个包层沿着太阳的赤道方向逐渐扩展,形成一个星云盘。星云中较大的颗料叫做星子。星子绕太阳运行时常发生碰撞。碰撞时,有的撞碎,有的合并增长。当一个星子增长到半径几百公里时,它的引力就足以干扰附近星子的运行而使它们靠拢。星子越大,它的引力也越大,体积的增长也越快。大星子很容易将它附近的较小星子吞并而积聚成一个行星的核心。在尘层中,只有几个星子能增长成为行星,其余都被吞并。地球就是这样一个大星子。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当地球内部开始出现熔融的物质,重力分异作用就开始,液态的铁元素逐渐流向地心,形成地核,地幔的表层也逐渐分异出一层薄薄的地壳。一个具有分层结构的地球开始形成。
地球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水、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在遗传过程中又有变异。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指出各种生物都是经过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变化,才形成了现在形形色色的多种多样的生物世界。赫胥黎在1863年出版的《关于人在自然界中证据的位置》一书里,根据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指出,在骨髓、牙齿、脑子等结构方面,类人猿与人之间的差异甚至比其与猴子之间的差异要小,于是首先提出了“人猿同祖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示,在血液蛋白成分上人类也是与类人猿最接近的。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起源于古猿的间接证据。后来,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进化过程中人类祖先本身留下的各个时期的骨髓和牙齿等化石以及其他遗迹,经过研究、比较,证实了人类是从古猿一步步进化来的。直立行走、火的运用及劳动对人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直立行走解放了手,开阔了眼界。使人能够很好地利用工具进行劳动。火的运用可以使人获得保护和温暖,更重要的是使人可以吃熟食,吸取了更多的营养,丰富了大脑。劳动促进了智力的发育和人类的合作,创造了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吃、穿、住,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促使生产力提高,财富增加,随之产生了私有制、家庭和国家,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聪明的人类很早就发现了有两个世界,一种是有形的现实世界,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还有一种是无形的世界,即思维思想领域。老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就是道理、规律。“器”就是器物,就是有形的东西。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人有思想,在不断探索研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人类也在不断探索研究形而上的思想领域。正如老子所说,探索形而上主要是研究“道”,即道理和规律。人类在探索客观世界时也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其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人类发明的各种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都是这样产生的。而哲学又是各种学科的归纳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人类对世界的总结是有分歧的,至今也不能统一。故而哲学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类,唯心主义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大类,唯物主义又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两大类,下面又分为出各种小类。
在对形而上世界的漫长探索研究中,人类越来越感到这个世界的广阔和丰富。人类还认识到,客观世界只是人类生存的载体,而人类生存的乐趣和幸福,主要在于提高和丰富精神世界。人类素质的提高,要提高身体素质、生活素质,但更主要的是提高思想素质。人如果没有思想,那就跟动物相似了,如果思想素质恶劣,那就跟恶兽相似了。
对形而上世界的探索,是要以形而下的世界为依据的。否则就会陷入虚妄,陷入空想。人类重要的思想,如“日心说”,“进化论”、“辩证法”都是以现实物质世界为基础进行探索研究,并从现实世界得到证明。正确的思想、理论凭依客观世界而产生,又反过来指引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成为探索客观世界的探照灯。
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思想探索可以得到实证,从而得到正确结果。而一些距离现实较远的思想如所谓“教派之争”,“主义之争”就较难有一个统一认识,故而纷争不断,甚至演变为战争,血流成河。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九次十字军东征就是教派之争,是由西欧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便一次次东征伊斯兰教国家,欲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十字军东征一般被认为是天主教的暴行,到近代,天主教巳承认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基督教徒与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仇恨和敌对,是使教会声誉蒙污的错误行为。就是现在,中东一些国家的教派纷争仍此伏彼起,流血不止。20世纪初期产生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鼓吹优等民族要征服劣等民族,优等民族要称霸世界,在这种思想鼓动下德、意、日三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事实证明,世界上各民族都是平等的,纳粹主义根本是荒谬的。
客观世界是有差异的,人类思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纷争是难免的。但是争论应该和平地进行,流血并不能解决分歧,只能带来灾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是思想争论的最好方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