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简介
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于2011年11月由省社科联批准成立,基地承担单位是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基地负责人为贺云翱教授,首席专家为贺云翱(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等)、龚良(原江苏省文物局局长、现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刘庆柱(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学位委员会主任等)。
基地成立以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迅速组织人力、物力,投入相关力量完成基地的基本架构,并针对国内外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热点,展开卓有成效的研究,开展众多富有影响的调研与实践工作。具体包括:
• 及时做好省社科联的课题申报及研究工作,积极完成省社科联委托基地申报的课题,每年完成1-2项决策咨询报告。
• 就江苏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等方面,积极配合省里领导及有关部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坚持长期搜集、积累有关江苏省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方面的资料,建立江苏历史文化与文化遗产资料库,为基地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汇聚不同智慧,提高基地的工作水平和扩大基地的影响。基地成立后,先后参与主办了世界遗产论坛、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等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专家参与活动,加强与联合国世界遗产机构及欧盟文化委员会的交流与合作,用最新的理念和工作方法指导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在首批成立的20余家江苏省决策咨询基地中,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专门针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历史文化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建立后,以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为依托,注重培养、构建一支可以从事江苏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体系的挖掘、认知、保护、利用以及文化建设规划等多方面工作、具备多学科知识素养的人才队伍。基地专兼职研究人员共40多人,人员的专业方向包括文化遗产学、文物学、考古学、规划、历史学、建筑、景观、旅游、自然遗产、艺术、计算机等不同学科。基地与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南京博物院以及苏州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紧密合作、协同发展,深入研究文化遗产事业与当前江苏文化建设、城市建设相结合及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基地发挥了在江苏省文化遗产研究方面的学术优势,通过文化建设规划、咨询建议、课题专门研究、演讲报告、学术会议举办等多种途径,以及开展文化遗产与生态文明、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文化遗产与江苏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历史文化资源与江苏当代文化建设关系研究及政策建议》《历史文化资源对城市及区域文化发展力建构的作用》《江苏文化遗产与文化强省建设研究》《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综合调查研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研究》《江苏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文化对策研究》《江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加强江苏黄河故道沿线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意义和路径结项报告》《加强江苏省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对策》《江苏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研究》《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先行区”建设的创新研究》等近40项,充分发挥了基地在江苏文化建设实践中的决策咨询的作用,且诸多学术成果被成功赋予省内重要文化遗产项目的实施。
2013年以来,基地还配合江苏省委组织部,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干部进行关于传统文化及文化遗产与文化建设关系问题的授课,听讲干部达数千人。
基地研究成果先后受到中共中央办公厅、省委省政府、南京市委市政府等批示与采纳,先后获得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奖、江苏发展研究奖、南京大学人文研究贡献奖等荣誉、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四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