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600篇推送
非洲区域划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所周知,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当今世界最贫穷的地区之一。然而,由于缺少1950年代(非洲去殖民化开启之时)之前的经济数据,因此其发展历程充满争议。最近的一篇研究中,牛津大学Broadberry教授和伦敦经济学院Gardner教授提供了8个非洲国家从1885年开始的人均GDP数据。结果发现,总体上,非洲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初就超过了维生水平,而且直到1980年代都不亚于中国和印度,但是最终因经济衰退落后于后两者。
作者从非洲东南西中地区抽取了8个样本国家。它们分别是南非、津巴布韦(非洲南部),尼日利亚、加纳(非洲西部),肯尼亚、乌干达(非洲东部),赞比亚、马拉维(非洲中部)。其中,南非的人均GDP数据(图1)已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基础。图1表明,早在18世纪南非就相当富足。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逊认为人均GDP如果达到400国际元(1990年物价),就可以视为刚好满足维生水平。而南非人均GDP在18世纪初已经达到3-4倍于维生水平,达到欧洲最富裕经济体的水平。
图1 南非人均GDP数据,其中虚线为开普殖民地(南非前身)时期
其他7个经济体的GDP来自作者的估算。他们将GDP分解为传统部门、出口部门和政府支出三部分。传统部门是指那些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系统,其中大部分人都只达到维生水平。作者的研究发现,传统部门因为人口众多,在非洲经济活动中占据相当大的份额。过去研究者对于传统部门的处理方法是假设人均产出不变,总产出随人口增长而增长。但本研究改进了这一做法,转而使用人口和工资来估算总产出。
相比传统部门,出口部门和殖民地政府的数据更为充足。在得到这些早期数据之后,作者根据1950年GDP数据进行校准,发现从1910-1950年间,非洲传统部门占GDP比重有明显的下降,但仍然占据经济产出的大半。除了赞比亚,各国的出口和政府支出占比直到1950年仍然少于GDP的36%。
作者将估算数据与其他文献进行了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加纳为例,加纳的人均GDP估算值较之以往估算要高一倍以上,更符合当年“黄金海岸”的美称(图2)。而且由于作者提供了时间序列数据,较之若干零散的点估计也更有助于展现经济的波动(图3)。
图2 加纳的人均GDP数据。实线为本文研究者测算,虚线为其他研究测算
图3 南非和津巴布韦的人均GDP数据。连线为本文作者测算,点为其他研究者测算
在通过比较说明数据可信之后,他们将1885-1950年与之后人均GDP数据连起来,得到两个有趣发现。
第一,人们长期认为非洲的经济发展开始于欧洲列强瓜分非洲(以1884年柏林会议为标志)。本文却发现在刚开始瓜分非洲时,8个非洲经济体中的大部分,其人均GDP就已经高于维生状态。
第二,非洲经济的增长和衰退交错进行,衰退期给非洲经济带来显著负面影响,阻碍非洲人均产出向发达国家趋同。如图4所示,南非在1885年人均GDP为英国的15%,随着经济发展到1980年已接近英国人均GDP的40%。然而,从80年代开始的经济衰退使得21世纪的南非人均GDP又回到英国相同指标的20%。
图4 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相对英国人均GDP占比(%)
20世纪末,非洲人均GDP的下降使其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地区。回到19世纪末看,非洲的人均GDP与印度、中国等发展中地区差别不大(根据图5)。直到1980年代初非洲人均GDP仍高于中国和印度,但是1980年代中期被中国超越,1990年代又被印度超越。
图5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比较。图例从左至右依次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中国、拉美
“百年成之不足,一旦坏之有余”。本研究不但提供了新的非洲人均GDP长期时间序列数据,也重申了经济发展的真理:不但要懂得刺激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经济衰退的应对。
文献来源:Broadberry, Stephen & Gardner, Leigh, 2022. "Economic growth in Sub-Saharan Africa, 1885–2008: Evidence from eight countries,"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Elsevier, vol. 83(C).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