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传承历史文脉 激扬创新活力

传承历史文脉 激扬创新活力

传承历史文脉 激扬创新活力”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展示了两张图:一张是北京老城,面积约62.5平方公里;另一张是位于海淀的“三山五园”,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北京既是全国文化中心

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夏日的北京再添葱茏繁盛!经过两天时间,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于7月26日圆满闭幕。两天来,来自国内外政府部门和文化单位的负责人、专家学者、知名作家、演艺人士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推动文化创新赋能美好生活”这一年度主题,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共商未来。

传承历史文脉,激扬创新活力。密集的信息发布,坦诚的观点交流,与会嘉宾在深入的对话中凝聚共识;泛舟大运河,探访首钢遗存,大家在身体力行中感受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最新成果。

整体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分论坛,以“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为主题,与会嘉宾揽中轴气象,品古都风华,惊叹于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擦亮历史文化这张金名片的力度前所未有,视野更加开阔。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4个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从部门推进上升到全市统筹,由“城市站位”转向“首都站位”;精心保护好老城历史文化底蕴,由“旧城改造”转向“老城保护”;文物、遗存,由重点保护转向全域保护;文化遗产由静态保护转向活化利用。北京以守正创新的实践,成功破解一系列难题。

与会专家认为,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承文明之血脉,聚奋斗之伟力,近年来,北京以“系统思维”强化“整体保护”,深入挖掘北京历史文化名城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其精神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说:“中轴线上已有多个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但将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有其特别的意义,它承载的是象天法地、中正安和、以中为尊、左右对称、礼序乾坤、乐和天地之理念,代表的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秩序、一种精神。”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展示了两张图:一张是北京老城,面积约62.5平方公里;另一张是位于海淀的“三山五园”,总面积约68.5平方公里。他说:“把北京老城和‘三山五园’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大核心承载地,是北京对历史文化名城、对文物保护的一个最新认识。”对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进行系统保护和活化利用,对北京的革命文物、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理,形成北大红楼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抗日战争、建立新中国三大革命文物主题片区,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内涵。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跨界融合,成为文化遗产活化创造的魅力所在。

“故宫管理着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190万件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讲述“让故宫‘活’起来”的案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文化+艺术、文化+媒体、文化+科技,催生了一批新的文化作品,《永乐天地·中国节》主题视听音乐会、原创民族音乐史诗《紫禁城》、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静止的建筑与文物,通过新的艺术形式,走进了时代生活。当前,在北京,中轴线、颐和园、北大红楼等原创IP兴起成为文化新时尚。

新文博,新体验,新生活。目前,北京备案博物馆已达到204个,各馆更为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通过影像采集,利用AI、5G等高新技术,让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走进一个个博物馆,处处可以看到“活”起来的影像,“动”起来的文物。

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认为,让文物“活”起来,最终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要突出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民族强大的创造力。

双向赋能,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是首都北京特有的精神风貌。在北京文化论坛上,“创新”“赋能”“发展”成为高频词。双向赋能,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与会嘉宾探讨的重要话题。

“数字技术降低了文化创作、展示、传播和消费的门槛,为文化领域的共创和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认为,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做好内容的管控和引导。

当前,我国正从互联网大国向互联网强国迈进,网民规模突破10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针对如何规范算法、引领网络文化向上向善这一问题,中央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局长于永河表示,要坚持创新、坚持赋能、坚持治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的多方共治格局。”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必须实施科技赋能。”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张二国表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互联网+”“文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炎顺介绍,在数字文化领域,京东方深度参与制定了全球数字艺术显示领域第一个国际标准——“H.629.1”,“在文化数字化浪潮中,要发出中国声音、给出中国方案。”

“‘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创新发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好做优、出新出彩的必答题。”在视频发言中,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提出了移动为先、融合为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等5点发展思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必须始终坚持党媒姓党、绝对忠诚,一分一秒也不懈怠,一丝一毫也不动摇。”

论坛上,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主任刘绍坚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白皮书显示,2021年,北京全市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实现营业收入11409.8亿元,同比增长23.5%,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9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8%。

“北京既是全国文化中心,又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靳伟表示,北京将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径,为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交流互鉴,讲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形象

北京是世界看中国的窗口,更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与合作”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两大议题分享经验和观点。

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国家大剧院已成为全球顶级艺术家喜爱和向往的舞台”,“进一步扩大北京朋友圈,国家大剧院将尝试跨圈融合,更好地展现首都国际范儿。”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说。

“北京与赫尔辛基致力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合作,取得良好效果,为中芬两国人民架起沟通桥梁。”芬兰赫尔辛基市文化和休闲部常务部长劳拉·阿尔托送来线上发言。

以文化自信推进文化交流。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表示,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相关规则制定,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促民心相通,媒体要加强融媒传播,扩大中华文化亲和力、影响力。新华社副总编辑周宗敏认为,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平台提升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全球到达率。

创新呈现当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故事才能彰显文化中国的无穷魅力。”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孙尚武说,这就需要特别关注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体现,在时空穿越中展示中国魅力,呈现中国气派。

论坛上,宣传片播放着春节期间外国人逛庙会灯会、看舞龙舞狮、赏京剧展演……中国年文化走出国门广受欢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烁表示,只有用人类共通的艺术语言,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如今,“欢乐春节”已深入国外一些地方的文化生态中,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朱竞若 王昊男 潘俊强)

上一篇: “着力保护和传承历史要素和文化精神”(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下一篇: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docx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