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提升个人效率,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任务管理。相信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是从使用任务管理工具开始一步一步探索如何提升个人效率的。市面上的任务管理工具也是层出不穷,每款工具都试图让你相信它就是帮助你提升个人效率的终极利器。但是最近回看了一下之前写过的文章,尽管这些文章都是关于如何提升个人效率的,但是其中与任务管理相关的文章竟然屈指可数。惊讶之余进行了一番思考,发现这和自己对于个人效率的理解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像上文提到的,我也是通过任务管理工具进入的提升个人效率的世界。一开始的几年时间里,我也痴迷于各种各种的任务管理工具,试图通过某一款任务管理工具找到最高效的生活方式,即要如何在单位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对于”标签“的探索。
大部分任务管理工具都允许使用者为一项任务添加”标签“,使用者可以通过自定义的过滤器来过滤出包含有特定标签的任务列表。这简直就是为一个任务管理工具注入了无限的可能性。随便上网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使用标签的方法,下面列举一些我曾经尝试过的方法。
用地点作为标签,比如”家”,“办公室”和“超市”等等。使用者可以通过相应的标签过滤出只有在特定地点才能完成的任务列表。用优先级作为标签,比如“优先级1”,“优先级2”和“优先级3”等等。使用者可以通过这些标签过滤出特定优先级的任务列表。用精神状态作为标签,比如“精神状态很好”,“精神状态一般”和“精神状态很差”等等。使用者可以根据当前自己的精神状态过滤出对应的任务列表。比如,如果使用者感觉自己当前已经昏昏欲睡了,那就只去完成标记为“精神状态很差”的任务。用时间作为标签,比如”上午“,”下午“和“晚上”等等。使用者可以在早晨过滤出标记了”上午“的任务列表。用人名作为标签,使用者可以在遇到一个人的时候通过她的名字过滤出相应的任务列表,里面通常包含了一些需要和这个人沟通的话题。用会议作为标签,使用者可以在对应的会议中过滤出想要在这个会议讨论的话题。
上面的列表还可以一直写下去,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就在类似这样不停探索任务管理工具的过程中,我必须承认,我的效率确实提高了。一项任务本来需要2个小时,随着效率的提升,现在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完成。我可以利用节省出来的1个小时继续完成其他的任务,这难道不令人感到欣喜和振奋吗?一开始确实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觉到这种单纯的效率提升并没有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的高效。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之后,我意识到原因在于我并没有仔细的规划节省出来的1个小时应该花费在哪里,而只是简单的继续任务管理工具里的下一项任务。
想要高效的生活,我们当然要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就像我尝试用任务管理工具去帮助我达成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先想清楚哪些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是真正有价值的,是能够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的,是我们发自内心渴望去做的。只有想明白了这一部分,然后再去追求做事情本身的效率,才能有高效的生活。反过来,有些时候为了追求有价值的事物,不可避免的要长时间的处于“低效”的状态。这时候一定要记住,做对的事比以对的方式做事来得更重要。
这也正是我很少谈及任务管理的原因,因为我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探索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以及确保自己能够做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上面。比如,在之前的文章中分享了设定愿景与目标的方法,接受临时出现新任务的方法以及委托的方法等等。这些方法帮助我明确了何为“有价值”的任务,而这些任务的数量通常是很有限的。对于这些数量有限的任务,其实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系统就可以很好的进行管理。
还是以“标签”的使用作为例子。在我的任务管理系统中,目前我经常使用的标签只有三个。
Today:用来标记今天需要完成的任务Waiting:等待别人完成的任务Routine:能够在3分钟以内完成的任务
也就是说,简简单单的三个标签就可以帮助我管理生活中所有的任务。当然,这并不是说上面提到的使用标签的各种例子是没有价值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去建立适合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但如果当你遇到了瓶颈,感觉怎么设计自己的任务管理系统都觉得别扭的话。不妨停下来,先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而任务管理系统中的这些任务是自己真正想做或必须完成的吗?很多时候这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