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极简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英] 杰瑞米·斯坦格鲁 / [美] 詹姆斯·加维著作,北京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11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摘抄

《极简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英] 杰瑞米·斯坦格鲁 / [美] 詹姆斯·加维著作,北京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8-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3.5 难顶 巨型书单 尽管结构清晰 读起来还是感觉像在pick101小姐姐

●基本可以算作西方。

●2019年278本:比较像历史上的哲学巨巨的维基百科,全书简明扼要,只是脉络源泉不是很清晰,如果只是入门找自己感,算是不错。

●其實還好,由於是合著,加上略顯糟糕的翻譯——迎合市場的書名與與非通用的名詞——前半部分並不盡人意。後半部分顯示出英國式的幽默,但也有篇幅所限闡釋不足的情況,對我來說的用處也就是把哲學家和他們的作品再梳理了一遍,收穫不多。

●这么归纳总结,也没能让人记住任何一个伟大哲学家呀

●旅途/饭点间隙抽空看完的书——真的是极简(到有些重要思想没有提,另一面又提了一些不值得讲的内容),140min的轻阅读;对普通人的劝诫,“让我们继续保持默默无闻把。不要觊觎永远不可能获得的名誉。从现状来看,即便我们完全有资格获得它,追求这样的名誉只会导致付出很大代价,不足以弥补损失”

●因为是“极简”吧,作为哲学史大纲还不错,得对照别的书来看,对于一些哲学名词几乎没有解释

●其实还不错啦,本来就是以简介为目的的小册子,评分有点偏低了。不过书名的翻译确实值得吐槽,什么“极简**史”天生带着一股子浮躁气息,按英文直译成《伟大的哲学家们》比现在这个译名好多了。

●每10分钟读懂一位哲学家,,力。

●一堂哲学索引课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极简西方哲学史

1.苏格拉底是镜子 2.柏拉图,洞穴之喻 3.亚里士多德,学科之源 4.奥勒留,努力追求基督教教义所诠释人生观的异教徒。栓在马车背后的一条狗 5.阿奎那,神学界之王,亚里士多德基督教化 6.马基雅维利,人性之恶 7.培根,随机调查推进到金字塔 8.霍布斯,人性学 9.笛卡尔,折射之辨,二元论 10.帕斯卡,真空,帕斯卡赌注 11.洛克,计算机编程的起源 12.斯宾诺莎,几何的形而上学泛神论 13.莱布尼茨,充足理由律,《老实人》 14.贝克莱,唯心主义 15.伏尔泰,保持理性,面对人类苦难,抽象哲学思辨无望 16.休谟,理性围城 17.卢梭,性善倒退,自由的前提是公共意志 18.康德,重整理性,白板之辨,能动性登上舞台,道德的非理性 19.潘恩,美国独立,福利制度 20.边沁,新词,遗体的功利用途,法律的理性转向,伦敦致敬 21.黑格尔,奴隶与奴隶主辩证关系,黑格尔已死 22.叔本华,世界本质是意识,永不满足,终极是虚无的涅槃 23.穆勒,边沁《立法理论》 24.克尔恺郭尔,存在主义哲学之父 25.马克思,自我与异化 26.皮尔斯,美国的实用主义起源 27.威廉詹姆斯,美国的心理学之父 28.尼采,价值创造者 29.胡塞尔,意识具有一定的对象 30.杜威,调查习惯与时机判断 31.罗素,逻辑分析结束唯心主义 32.维特根斯坦,"推进到决定性转折之人" 33.海德格尔,苏格拉底掩盖存在 34.卡尔波普尔,科学的合理性在于可证伪性,而非归纳法 35.萨特,努力否认必然享有的自由 36.艾耶尔,150页的杰作,当代哲学的指引 37.福柯,死于艾滋病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浅读《极简西方哲学史》

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想很难给出答案。哲学,或许是对某个问题的探讨,而答案不是唯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看法,因为出发点不一样,看到的面不一样。盲人摸象,任何有一个人都只摸到了象的一部分,不能说不是象,却也不能说是一只象。

哲学发展了两千多年,派系林立,无论你是哪一种答案,都会找得到以为伟大的哲学家作为后盾。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才让这个世界更有趣。

哲学没有具体定义,纵观千年历史,无论是开创者还是继承者,尤其是开创者,没有谁是哲学家立世的,他们在某一领域有着研究,然后顺便就成为了以为哲学家,他们有着多重身份,因为有了对某个领域的探索,进而得出了一些理论。

此书介绍了西方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个人看来,很适合作为一本哲学入门工具书,一个快速查找了解的工具。

书中,按照时间轴来梳理了哲学的流派发展。从古代到中世纪,是哲学的奠基时代。“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今天再去读这句话,仍觉意味深长。《论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仔细读来,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我们还是婴孩之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渐渐长大,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到进入社会,学到人情世故。或多或少的,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懂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去承认自己不知道某一件事,有时候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可能会觉得有失颜面,或者我们真的以为自己就是知道的,无形之中,陷入一种唯心主义或是形而上学。浩瀚宇宙,我们无法穷尽窥探,我们所知道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冰山一角。而知也无涯,唯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继续探索下去。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你是唯心也好,唯物也罢,抑或其他,都能找到师祖。在支持者眼里,他们是大家;在异者眼中,可能就是无稽之谈了。但是,我们不用对错去评判。我们可以简单快速地了解到每个流派的创建及代表。我亦是阅读之后才知道,原来哲学会如此细,会有这么多的不同。原来只是简单的以为分为唯心与唯物,现在看来,自己还是太狭隘了。

哲学仍在继续发展,并且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一草一木,都蕴含哲学之理在其中,我们不必像哲学家那样去深究,小小的一点了解,也能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趣味。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一些摘抄

极简西方哲学史

怀特海:西方哲学是对柏拉图的注脚。

斯托亚学派:泛神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不受人影响,最终有益于人

阿奎纳:证明上帝的五个原因(第二个:第一动因说)

马基雅维利:领导的艺术,为达目的可以作恶

培根:洞穴假象,在人类自身偏好和动机影响下容易犯的错误……因此在利用或思考任何事物之前都应该保持怀疑态度

洛克: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区分,前者与物不可分,后者是前者使人产生的感觉

笛卡尔:理性推理的四条规则【不把未经确证/怀疑的对象视为真,难题分解为部分,从简单对象入手,普遍审视避免疏漏】

卢梭:(卢梭认识到只有少数人可以为人类命运作出贡献,至于其他人)“让我们继续保持默默无闻把。不要觊觎永远不可能获得的名誉。从现状来看,即便我们完全有资格获得它,追求这样的名誉只会导致付出很大代价,不足以弥补损失”

莱布尼茨:现实世界是上帝创造世界中最完美的

贝克莱:想法不能独立于心灵而存在;三明治难题,诉诸上帝

伏尔泰:拥护理性,推动启蒙运动,没有原创哲学思想

康德:人们可以认识现象但却无法认识物自体,这是形而上学引发矛盾的原因【解决办法:为理性划定界限】;人脑的能动性(外界事物必须符合人脑的想法,而不是人脑所掌握的知识服从于外界事物)

边沁:功利主义指根据某一行为是否会增加/减少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来决定赞成或反对该行为的原则【面临困难:快乐/幸福可以被量化】

皮尔斯:科学调查原则,溯因-演绎-推理;实用主义(为确定概念的意义,概念的真理性所必然产生实际结果的总和就构成了这个概念的全部意义)

尼采:虚无主义是起点而不是结论

胡塞尔:现象学,对意识经验结构的分析与说明;意识在各个方面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意识只不过是针对对象的意识

波普尔: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归纳总结,而在于可证伪性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写于24岁,核心内容是用于决定命题是否有意义或是否重要的一条原理,对必然命题、经验命题、伪命题的区分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闭上眼睛还是张开心灵,浅谈西方哲学史~《极简西方哲学史》

(一)

收到这本《极简西方哲学史》后的两三天,我在飞往东南亚国家孟加拉的飞机上,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四五个小时的旅途中先读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勃兰特罗素的《西方哲学简史》。

透过飞机狭小的窗户,望着窗外厚重的云层,我默默地记下了,罗素在起章中写下的一段话。

我们究竟从宇宙中哪一个点来,又要去往哪一个方向?

“不断有人投身哲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追求永恒”。

然后,罗素更加直接地指出,“这种追求是一种本能,最早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灾难的躲避”。

于是,几千年来,中外无数先贤达人投身到这场看起来飘渺到极致,根本抓不到手里的战斗和争论中来。

(二)

大约四百年前,在一个寒冬的下午,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走出温暖的房子,外出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的肚子里,他内心里有一个冷冻可以起到防腐作用的想法的雏形,或许那一次外出就是为了做一次实验。

却不料,他却因此患上了支气管炎,没过多久就病逝了。这个逸事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但是说起这个老人的名字,你一定会跟惊讶,那样的一个思想家竟然会为了科学实验而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老人的名字叫培根,弗朗西斯培根。

在西方哲学史上,科学和哲学并不显得突兀和矛盾

很多个百年后,我们打开冰箱的门时,或许并不知道几百年前曾有个老人,做过最初的冷冻实验。

数百年来,甚至上千年来,无论后来人对于前人是诟病还是推崇,培根《伟大的复兴》扉页上,那艘破风乘浪的航行在知识航洋上的大船,却一直让后来人印象深刻。

(三)

大概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方,中国东方的先哲们,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中,也一次次地展现出东方人的智慧与思考。

不太相似于西方哲学家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灾难的逃避,中国的先哲们,更多的是对立身于战争动荡,政治漩涡中的思考。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许横渠先生张载的这句话,更能是无数中国先哲们思考学说的写照。

(四)

“时间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界好,还是死了去另外一个世界更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数千年后,当我们沉迷于关于苏格拉底每一个关于美德的故事的时候,我们想起他从容赴死之前说的这句话,即便我们从来与上帝隔得很远,是不是心底也突然有那么一丝的触动。

这个时候,或许你会想起,苏轼的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五)

前几日出差,回程中为免犯困,和同行的同事乱侃了一些不着边际的话。不知怎么就突然说到了,人世中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和不得不这样的选择。

无论如何,先要活下去,才是一切的基础

是的,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去经历穷困潦倒的生活,但这或许也是让我们自己看不清前方和自己的原因之一。

(六)

或许,正如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说。“谢天谢地,哲学的历史仍在延续”。这本追溯了哲学发展历史长河中重要时期涌现出的伟大思想以及它们的开创者和继往者。

无论是对于你能如数家珍的思想者,还是你从未听到过他们名字的哲学家。我想,读一读,这样的书,终归是好的。

我们太多时候,太在意周边掠过的风景,却忽视了我们最内心的想法。

或许,我们该闭上眼睛,张开心来。

(七)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记得,苏格拉底说过这样的话,“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极简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极简”但极不“简单 ”

“The Great Philosophers”“极简”在中文里是简略,而在英文中却有“大事记”的意味。在封面的推荐中,媒体把本书提升到了国民哲学思想教育的启蒙之作的地位——“英国皇家哲学会推荐全民阅读选书”,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

人类思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哲学大师和其著述汗牛充栋,在如此的知识海洋中寻找到坐标,并找到入门点实在太难,要找到一本合适的入门读物也并非容易。哲学问题和解释本身充满了复杂多变的元素,加上思想者的生活经历,要缀串起稀西方哲学的历史脉络来必然要有足够宽广的视野和极其精准的摘选。

本书的作者之一詹姆斯·加维(James Garvey)是英国皇家哲学学会秘书,除了本书还曾编撰过《西方哲学画传》,一直在当代哲学领域耕耘,所以他所接触的学术资料丰富,他和杰瑞米·斯坦格鲁在本书中 选取的哲学点也非常的独特。

本书以思想家介绍为主线,所以看起来也是和参观博物馆时看到的人物简介相似,只不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是徜徉在西方哲学的博物馆中。

标题上作者们把思想家的思想符号和本人联系起来,例如“奥勒留与斯多亚学派”、“霍布斯与唯物主义哲学”、“帕斯卡与《思想录》”……这些都能更方便读者记住哲学家的思想特点,仅仅阅读一句副标题点评,也能很好的记住这个思想家的特点。

在人物介绍的正文中,编者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物生平

2.思想概述

3.主要著作

虽然篇幅有限,但是能把这三个方面都简述到位并不容易,我在阅读本书时就很能感受到编者的思想高度,从我们熟悉的几个思想家的理论主张中能看出,他们对哲学概念的熟悉,判断并不偏颇,而且还带着一些批判和思索的意味。

如果读者对思想家的主张极感兴趣,我们还可以按照其著作书目按图索骥,找到更精准的学术表述。这是一个入门级哲学读物能做到的比较好的程度——重点介绍,适度展开,留有余地。

历史跨度2400年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西方哲学的发源尽在苏格拉底师徒三人,这点基本上没有争议,但是如何描述他们身后的数千年思想发展史,就显示出了编者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本书选取的思想发展年限从BC469 苏格拉底出生——AD1984 福柯去世,共2400多年的时间,用6个篇章37位哲学/思想家全部囊括了。正如封面所说:“每10分钟带你了解一位哲学家”——在如此短的篇幅里讲述清楚人类文明最璀璨的千年结晶,已经是极限了。

本书从6个时代来描述西方的思想发展:

1.奠基:从古代到中世纪 BC469-AD1274

2.过渡: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 AD1469-1626

3.回归:真正的近代哲学产生 AD1588-1716

4.启蒙:近代哲学的中晚期 AD1685-1831

5.转向:现代哲学时代开启 AD1788-1952

6.变革:20世纪的多元化发展 AD1874-1982

可以看到哲学时代是随着思想家的生卒年来区隔的,同时思想潮流又是交错的——不是等一个思想潮流过去后,另一个思想潮流才会兴起。在历史的节点上,往往有多个思想交融产生,争吵对抗,而后又滋养出另一种思想方式。越到后代,不同的思想的缔造者往往都生活在差不多的相近时代,甚至可能是相互学习的对象。人类在社会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的思考领域也在不断的交融扩展。

所以我通读本书所介绍的思想潮流后,发现可以把西方哲学史分为四个阶段,即

古典时期:苏格拉底时代宗教时期:阿奎那时代科学时期:培根至黑格尔时代现代时期:叔本华至福柯时代

这样的理解虽然和作者略有不同,但是主要的判断基准仍然是思想家所研究的哲学命题。

哲学命题无休止

本书开篇,引言“哲学究竟是什么”就把本书的编撰框架告诉了读者。

什么是哲学?作者列举了三种解释:

1.解决抽象主题:什么是存在?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又打算这么做?——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研究本质的形而上学、研究事物规律的认识论、指导生活的伦理学。

2.思想观点:系统的思考、解释并结构话结论。

3.批判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例如苏格拉底的“哲学”理解——“爱智慧”

你看,对哲学的基本定义不同,人们所认为、判定的思想家也就不同——这点作者似乎想在本书中做个综合,他们选取的思想家中,这三个方面都包含了。

“本书追溯了哲学发展历史长河中重要时期涌现出的伟大思想。其中介绍了提出西方最早的哲学理论的思想家,整个西方哲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些古希腊和早期古罗马的哲学家。你会了解到他们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变成后继者的关注焦点的,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如何影响当代哲学的。中世纪学思想出现了,将古代哲学家关注的问题延续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同时增加并强调了宗教因素。书中也呈现了现代人的想法,即由笛卡儿引领的现代哲学思想大爆炸。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创始人与代表人物的心声也在书中得到了表露,怀疑论者提出的模结论也有介细。”——本书引言“哲学究竟是什么”

当我通读了本书后也梳理出来了几个西方哲学发展所纠结的命题,和前期的哲学史分期能够匹配上。

古典时期:苏格拉底时代—— 存在命题宗教时期:阿奎那时代—— 宗教命题科学时期:培根至黑格尔时代—— 科学命题现代时期:叔本华至福柯时代—— 心理/认知命题

存在命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天然的感觉,苏格拉底产婆式的提问所得到的是解答者自己的本能反应,它催生了宗教和科学这两大解决途径,宗教的认识解答是继承性的,而科学则是贯穿了人类不断自省、反抗、探索的全部历史时期,尤其在近代达到了高潮。现代的哲学思想已经改变了前进的方向,因为思想产生的器官在认知上已经没有疑惑,虽然其产生的原因和运作的机制仍然是一个迷,但是哲学家超越、或者说默许了人们思想的界定,更着重于回答认知和运作方式的,以及实际的应用方式。

结语

哲学思想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的方式,除了生存我们又有什么和其他不同呢?或许,思想的发展永无止境的,人们需要回答的哲学命题是无限的,因为每个人都无法从遗传获取前代的知识,我们又必须面对和前辈一样的疑惑和困难。

人类思维所用的归纳法被现实判定无法穷尽,演绎法被未知的未来判定不完全正确。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早就已经回答了“什么是存在”、“我们是如何得知”这样的基本问题吗?

这本书虽然简略,但是思想的解释和范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静心一读,文字是别人的,但是思维是自己的……

上一篇: 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
下一篇: 【浅析中西哲学差异】 中西哲学的差异及方法论简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