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核酸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致力于研究基因的体外分离技术。在此,pcr技术应运而生。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为了解决在体外特异性地扩增某个基因的问题,从而满足对核酸的体外研究和应用。
pcr技术发展:
时间
大事记
1953
DNA结构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发表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这一成果也被誉为20世纪以来生物学方面最伟大的发现[1]。自此,人类一直在探索研究DNA的新方法,新技术。
1971
PCR技术雏形
Khorana第一个成功完成基因的合成—丙氨酸tRNA编码基因[2];Kleppe提出体外扩增设想[3]。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限,并且具有较强稳定性的DNA聚合酶还未被发现,DNA体外扩增技术并未获得全面推广。
1985
PCR技术首次提出
Mullis阐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PCR技术[4]。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提供体外合成合适的条件---模版DNA,寡核苷酸引物,dNTP,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最初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Klenow片段不耐热,每次加热变性DNA后都要重新补加。耗时、费力、易出错。
1988
PCR技术的优化
Saiki等在黄石公园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 Taq) 中提取到一种耐高温DNA聚合酶[5]。该酶耐高温的性质使其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PCR扩增的效率。Taq酶的发现,使得PCR真正变为现实,为其自动化铺平了道路。
1989
PCR爆炸年
美国《Science》杂志列PCR为十余项重大科学发明之首,将热稳定DNA聚合酶命名为“年度分子”。
1996年
qpcr登上舞台
1996年,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的发表标志着qPCR的诞生[4]。它引入了荧光标记的水解探针,并在每个PCR循环的延伸结束后采集荧光信号,将到达指数扩增期所需的循环数(Ct值,后经标准化统一为Cq值)与模板的初始浓度建立了关系
20世纪末
数字pcr出现
至20世纪末,Vogelstein 等提出数字PCR( digitalPCR,dPCR) 的概念,将一个样本分充分稀释,分配到不同的反应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少于或等于一个拷贝的目标分子( DNA 模板) ,在每个反应单元中进行单独、平行的PCR反应分,扩增结束后对各个反应单元的荧光信号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实现绝对定量及稀有等位基因的检测。
随着生物实验需求的不断发展,PCR技术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已经逐渐演化出一系列侧重于不同实验目的及应用的PCR分类,其中较为常见的包括:touchdown PCR、multiplex PCR、qPCR以ddPCR。
pcr试剂发展:
PCR试剂根据用途可分为:
1.提取试剂,包括了各种提取dna的常用试剂,和纯化所用的试剂
2.pcr扩增试剂:主要是taq酶,dntp(四种碱基),缓冲试剂(buffer),引物
3.产物检测试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aps,tmed,eb等等
而其中DNA聚合酶是pcr中比较重要的试剂:
在PCR技术中,DNA聚合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DNA聚合酶的研究进展决定着PCR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研究者们一直在努力探寻着酶学性能好、保真度高的PCR用DNA聚合酶。
时间
大事记
1985
PCR技术首次提出
Mullis阐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PCR技术[4]。其原理类似于DNA的体内复制,只是在试管中提供体外合成合适的条件---模版DNA,寡核苷酸引物,dNTP,DNA聚合酶,合适的缓冲体系,DNA变性、复性及延伸的温度与时间。最初使用的大肠杆菌DNA聚合酶Klenow片段不耐热,每次加热变性DNA后都要重新补加。耗时、费力、易出错。
1985
Klenow酶
1985年美国PE-Cetus公司人类遗传研究室的Mullis等科学家发明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聚合酶链
式反应,但其最早使用的DNA聚合酶是⑶// DNA聚合酶I经胰蛋白酶或枯草杆菌蛋白酶部分水解生
成的C末端605个氨基酸残基片段,即Klenow酶。该片段保留了 DNA聚合酶I的5'—3'聚合酶和3'—5'
外切酶活性,但缺少完整酶的5'—3'外切酶活性。Klenow酶不耐高温,在60尤下就会很快变性失活,引物链延伸反应需在37T下进行,因此每次循环都要重新添加Klemovv酶
1988年
Taq DNA聚合酶
Saiki等在黄石公园温泉中分离的一株水生嗜热杆菌(thermus aquaticus, Taq) 中提取到一种耐高温DNA聚合酶[5]。该酶耐高温的性质使其热变性时不会被钝化,不必在每次扩增反应后再加新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PCR扩增的效率。Taq酶的发现,使得PCR真正变为现实,为其自动化铺平了道路。
Tth DNA 聚合酶
Tth DNA 聚合酶是是从嗜热性嗜热杆菌 HB8 中分离的一种分子量为 94 KD 的单亚基聚合酶,与 Taq酶相比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 88%的同源性,其基本特性与 Taq 酶相似,具有 5'→3' 聚合酶活性和 5'→3' 外切酶活性,不具 3'→5' 外切酶活性。最适温度在75℃,在 95℃时酶活性半衰期为 20 min。在高温条件下,当反应体系中存在 Mn2+,该酶具有很强的反转录酶活性,能有效地将 RNA 反转录成 c DNA。当鳌合了
Mn2+后再加入 Mg2+,则可以使该酶的聚合酶活性增
加,反转录产生的 c DNA 在此酶的作用下还可以进行
PCR 扩增,使得 c DNA 的合成与扩增用同一种酶。由于普通的逆转录酶如 M-MLV、ANV 等的最适反应温度为 37℃,在此温度条件下反应,RNA 分子形成的发夹、回环等高级结构很难克服,致使反转录合成过程效率大为下降,而 Tth DNA 聚合酶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逆转录,增加了引物杂交和延伸的特异性,减少了由于 RNA 二级结构引起的问题,所以现在被广泛用于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对于从RNA 水平检测和分析基因表达十分有用。
Vent DNA 聚合酶酶
Vent DNA 聚合酶是美国 New England Biolabs
公司由海底火山口生长的嗜热高温球菌中分离纯化
获得的,相对分子量为 85 KD。该酶具有强的 5'→
3'DNA 聚合酶活性,兼有 3'→5' 外切酶活性,没有检
测到 5'→3' 外切酶活性。Vent DNA 聚合酶是被分离
得到的第一个具有 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热稳定
DNA 聚合酶。3'→5' 外切酶活性的主要功能是校对作
用,当加入的核苷酸与模板不互补而游离时则被 3'→
5' 外切酶切除,以便重新在这个位置上聚合对应的核
苷酸,从而有效降低碱基错误掺入率,提高扩增结果
的忠实性。因此,Vent DNA 聚合酶是一种高保真的
耐热 DNA 聚合酶,其保真度比 Taq DNA 聚合酶高
5~15 倍。Vent DNA 聚合酶热稳定性极好,97.5℃下半衰期长达 130 min,且该酶扩增长片断(>12 Kb)的功能较强。
Pfu DNA 聚合酶
Pfu DNA 聚合酶来自激烈热球菌。该酶分子量约为 90 KD,具有 5'→3'DNA 聚合酶和 3'→5' 外切酶活
性,不具 5'→3' 外切酶活性,因此 Pfu 酶可即时的识
别并切除错配核苷酸,具有理想的扩增保真度。常见
热 稳 定 DNA 聚 合 酶 Vent、DeepVent、Tli、Pwo、Pfu、UlTma 等都具有校正功能,但 Pfu 酶比这些校正酶低2~60 倍的低错误率显示出极高的保真度。同时该酶也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95℃条件下半衰期大于 18 h,97.5℃下半衰期大于 3 h。Pfu 酶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高保真热稳定 DNA 聚合酶,主要用于对 PCR 保真性要求较高的实验,如基因筛选、克隆表达、突变检测、定点突变等等。但此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其延伸速率比 Taq 酶低近 6 倍,其原因是酶本身低的催化效率以及来自 3'→5' 外切酶活性的干扰。对于长距离模板的扩增尚不能很好的实现,一般长度在 2 Kb 内的DNA 片段扩增效果甚佳。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PCR 技
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宽,对热稳定聚合酶的性能要
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上述的几种 DNA 聚合酶外,现在很多生物公司利用基因重组和定点突变技术开发出
了具有不同特性的、适应不同研究要求的聚合酶类
型,如 Takala 公司推出的 LA Taq DNA 聚合酶和 EX
Taq DNA 聚合酶,不仅聚合能力大大提高,如前者可
以扩出约 30 kb 的超长片断,后者可以顺利扩出 5 kb
的片断,而且均具有 3'→5' 外切酶活性,保证扩出产
物的保真性。再如 Finnzymes 公司利用蛋白质融合技
术将一种双链 DNA 结合蛋白(Sso7d 蛋白)与具有校对功能的热稳定 DNA 聚合酶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高性能的聚合酶———Phusion 高保真 DNA 聚合酶。双链 DNA 结合蛋白的存在提高了聚合酶对双链
DNA 的亲和力,使得每次酶与双链发生结合反应时
都能够掺入更多的核苷酸,并减少了链延伸所需的结
合反应次数。Phusion DNA 聚合酶的处理能力大约是
Pfu DNA 聚合酶的 10 倍,是 TaqDNA 聚合酶的 2 倍。这种强大的处理能力不仅缩短了延伸时间,而且提高了酶的扩增性能,使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里扩增更长的模板。正是这些独特的优点,使 Phusion DNA 聚合酶同时适用于常规 PCR 和要求较高的 PCR。
DNA 扩增的忠实性、特异性和高效性是 PCR 成
败的关键。寻找新的 DNA 聚合酶或利用生物学技术
改造已有的 DNA 聚合酶,是实现或尽量提高上述 3
个目标的主要手段。如何进一步提高热稳定 DNA
聚合酶的酶学性能,成为广大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关注
的热点。对于热稳定 DNA 聚合酶的研究将使 PCR 技
术更为完善,并更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项研究
领域中。
Taq DNA聚合酶发现了几十年,不但没有被取代,反而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一方面依赖于它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另一方面也依赖于研究人员对其不断的进化与改造。通过定点突变、结构域重组、定向进化等技术,Taq DNA聚合酶获得了许多催化性能改善或展现新功能的突变体,拓宽了酶的应用范围,下面就来做一个回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