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快“破四唯”“破五唯”

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快“破四唯”“破五唯”

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加快“破四唯”“破五唯”中国网讯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文。

中国网讯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文。讲话深入分析了我国基础研究现状和挑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指明了中国今后基础研究的顶层设计框架,阐述了基础研究的方略和后续人才教育培养的方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愈发向基础前沿前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向世界大强国迈进,无论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性要求,还是为了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外塑不确定性,我们都亟需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原创的源头活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也决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方向和速度。

一、“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方略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之计,教育为本。

百年强民千年强国,千年之计,源头为根。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人才的源泉。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活源头。

第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

第二,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必须优化细化改革方案,发挥好制度、政策的价值驱动和战略牵引作用,统筹好国家财政和社会力量一盘棋。

第三,建设基础研究高水平支撑平台。必须解决我国基础研究“存在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仪器设备从国外进口、取得成果后再花钱到国外期刊和平台上发表的‘两头在外’问题”。

第四,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 ‘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第五,广泛开展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我们要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牵头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以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六,塑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创新生态。“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要切实推进科教融汇,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对如何“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书记从强化布局、体制机制、支撑平台、人才队伍、国际合作、创新生态等六个方面作出了高屋建瓴的全面部署,对于“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都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支撑。

二、“破四唯”“破五唯”之因

改革开放之后的四十多年,中国的教育、科研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各界别的教师、科研工作者队伍都得到了长足的成长与发展,为国家的日益强大、百姓的日益富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国家的导向标、政策、制度、机制,是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仰仗,教育、科研领域也是如此。

无论是“四唯”的“论文、职称、学历、奖项”,还是“五唯”的“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都是教师、科研工作者按照国家曾经的政策、制度、机制“求学赶考”“加班熬夜”的结果。

制度是有刚性惯性的,制度机制之下的人也是的,而且带着人的事业、职业生涯甚至影响到全家人的命运。

我们的教育制度、科研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系统、科研系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是其消极的阻碍作用也在滋生积累,时变“法”没跟上变,以至于近年来“四唯”“五唯”之下主体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毕业即是失业;“四唯”“五唯”之下主体本身的原始创造力、科技生产力、国际竞争力,也立不住。这种局面,百姓不满意,社会不满意,教育界、科技界自身也不满意。

举国体制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无论是教育还是科研,尽管有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举国体制的优势与特色是我们不能丢的,在破“四唯,五唯”的路上,既要坚持举国体制,又要进一步发挥、加大市场机制的作用。

是为国家从2018年开始酝酿、实施破“四唯,五唯”的动因。

三、“破四唯”“破五唯”之路

2007年清华大学的一位英语老师,自己热爱三尺讲台,学生也喜欢老师的教学,教的效果也好,但是没能达成学校的科研论文要求,按照规定只能转行政,以至于很多离开清华的毕业生联名写信也无果。

这不是“四唯,五唯”之下的个例。

201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后,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俗称“破四唯”)。

随后,各地各单位都根据文件精神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办法。

2020年3月,清华相继发布《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修订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及执行规范系列文件,进一步回答了“破立”之问。

清华大学的破“四唯,五唯”在探索之中,全国的教育界、科研界也都在探索之中。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俗称为破“五唯”)。

“破四唯”“破五唯”体现了国家深化科技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决心,充分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和人才培养返本归根的唯实导向。

如今“破唯”之路已经走过了五年,或许因为三年疫情,或许痼疾太深,“破唯”效果不尽人意。无论是主观设计还是客观现实都需有一个由此岸达彼岸的过渡适应过程,但教育是延续的,国家竞争一刻停不下,如何加快“破四唯”“破五唯”是一个必须面对又要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探索加快“破四唯”“破五唯”新模式

近些年对如何“破四唯”“破五唯”痼疾,实现高水平科技更好更快发展,除了教育界、科研界的自身探索努力外,很多心系于此的专家、学者对此谏言献策。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于今院长在2014年12月数字中国论坛期间给深圳市委市政府建议在深圳建立“粤港澳智库产业示范区”暨“国际人才特区”,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集聚住全球一流的产业人才资源,培养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化人才资源,塑造出具有全球水准和素质的城市居民”。在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之后,8月7日中国科学院刘益东研究员在澎湃新闻撰文提出,“只有设立卓越人才特区,才能快速破‘五唯’立新标”,并给出了如何立新标的具体建议。

近日,为了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部署,全方位培养和用好青年科技人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明确要求要提升科研单位人才自主评价能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主管部门要坚决破除“四唯”和数“帽子”倾向。

我们认为国家统筹顶层设计,布局全国,构建互链互融互补的国家级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恰逢其时,既可以实现“加强基础研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可以在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中探索加快“破四唯”“破五唯”的新模式。

(一)国家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

智库也称思想库(Think Tank),是特指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智库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建议。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官方、半官方、民间智库都有了很大发展,但距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智库”指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中国正面临发展转型、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中国智库如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出中国声音是空前的历史机遇。

智库产业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整合高端人才的智力知识资源,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的集中体现。智库产业是针对国家战略的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落实、企业重大决策的实施以及区域人才短缺、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和制度后发优势培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创新,提出解决方案,带动一产、提升二产、促进三产。

智库产业体系构造主要是以三产高端行业为智库产业主导产业;其外延体现为各类智力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包括第一产业中以品牌建设、绿色生态、高质量、高价值为特征的现代高端示范农业,第二产业中以集约、集聚、循环发展为特征的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服务区域经济的智库产业需要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而且政策链要先导,形成政府开放、市场导向、企业主导,让政策顶层设计、高端创新人才、高端产业、科研技术、金融资本都聚集在同一个平台中,发挥协同创新作用。

智库产业不是智库产业化,而是智库+产业。智库产业可以理解为“智库+”,即“智库+政府决策”、“智库+高端人才”、“智库+高端产业、“智库+金融市场、“智库+科研咨询”,由此形成政府政策开放带动、参政议政的高端人才聚集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拉动、金融市场融合互动、科研咨询创新驱动为核心产生的全智能产业链条。

国家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是在国家顶层设计蓝图框架下,围绕国家与区域的重大产业、国家人才体系培养,由国家遴选、确定的国家级智库产业集群。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的核心也是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金融链和创新链“五链”融合。

(二)智库产业集群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核是一致的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智库产业集群的“五链”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五链”的内核是一致的,全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五链”融合,“链”是核心,“融”是关键。

我们要推动产业链加快做强做大、创新链持续优化提升、人才链全面扩容激活、政策链更加精准有效、资金链全力融通盘活,同时聚焦发展实体经济这个主攻方向,推动“五链”深度融合,握指成拳、汇聚合力,相互赋能、激发活力,不断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水平。

(三)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议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涉及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计划单列市。其中东部地区30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5个、东北地区2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个重点区域集群数量达30个,占2/3。

我们建议国家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雄安新区、成渝生态圈、东北老工业基地、海南自贸区等地构建一批国家级“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

(四)在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探索加快“破四唯”“破五唯”新模式

国家遴选构建的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首先考量的是国家产业的总体布局,其次是考虑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分布现状,最后要考虑结合产业集群示范区圈层链接的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等级和数量、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及其它形式企业的等级与数量、基础教育辐射人口范围与数量等。

国家遴选构建的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满足了国家产业战略发展需求,满足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深度融合的需求,满足了人才链从基础到中青年长效培养机制的需求。

围绕“深化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在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组建“科研界新标建设委员会”、“教育界新标建设委员会”,按照中央人才建设的方向精神、两办《若干措施》的具体要求,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的“新标”,报国家相关部委批准执行。科研界的“新标”,政府给政策,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选人才,科研成果转化力由市场去评判。教育界的“新标”,政府给方向,学校定人才培养标准,各级各类的学生素养和国际接轨,去国际平台融合竞技。

人才培养是国家构建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中的长线产业。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在人才培养、产业政策上可以给予更大的赋能空间、纠错机会。国家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在吸引、聚合、留住全球顶尖人才的基础上,更为基础和长远的是自主培养之路,在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内,夯实国家“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优化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智库产业集群示范区是“新标”特区,不仅仅是为了立示范区“新标”,更是为了国家探索激发科研工作者科研创新、教育工作者育人创新的新模式。

(作者葛海良,教授,系上海大学智库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唯有行动,教育才有改变的可能
下一篇: 历史可以从哪些角度来研究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