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依据: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
理论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每个成员在各自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所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必需,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效实践。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发现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允许进行不同的“解读”,倡导“创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顺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这种变革,实现自身角色和作用的根本转换──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从知识权威到创造性思维的启迪者,从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到意义的“对话者”,从领导者到“平等者中的首席”,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意义创造的过程。
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版课标)将历史课程性质定位为:“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这里明确强调了历史课程的价值功能是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奠基。2017版课标同时提出了三大基本理念:1.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更具体、更明确地指明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实践价值:
课堂教学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舞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既是落实 2017年版历史新课程实施方案的保障,也是稳步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条件,更是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提高的必由之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试图从根本上找到在当前形势下破解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良策,探索适合我省县镇普通高中校情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从而为新课改形势下(2017年以来)历史课堂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营养和案例,推进课改和素质教育向纵深。
核心概念界定: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养,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所谓实效,即实际的效果。课堂教学实效,就是班级授课的实际效果。本课题所说的实效与以往理解的实效不同。以往的课堂实效是指落实三维目标的实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而本课题所定义的课堂实效是指通过研究“历史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实策而取得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效果。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就要坚持以学生中心,注重学思结合,让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成为常态;注重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学;注重知行合一,教学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落到实处;注重融合教学,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要转变“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即突出绿色评价、全面评价、综合评价;突出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突出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突出评价结果的运用,发挥好评价指挥棒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最新的课程理念和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育人效果。简单地讲,在单位时间(45分钟)内让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最大可能的理解和认同,最大可能的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润泽学生的生命,让立德树人见实效。反之,就是低效或无效的历史课堂。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内涵,一是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解决“学什么”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意义,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三是用以人为本的热忱和科学有序的方法,引领学生享受课堂带给他们的生命拔节成长的幸福感。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新课程(2017年以来)的实施使课时与授课任务的矛盾愈发突出,只有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和不断提高,才能将新课程方案贯彻落实。
2、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突破目前中学课堂重智育轻人文素养的窠臼,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国际视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的时代青年。这是时代发展的应然要求。
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进步,转变育人理念、转变教学和育人方式,才能适应新一轮深化课改的需要。所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2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21世纪核心素养草案,从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式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学习领域初步确定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这对于大中小学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 2016年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该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 3 年完成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2017版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详细界定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风向标。
在中国知网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代表性文章仅有 20 多篇。显示了目前学术界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裴新宁、刘新阳(2013)在《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中指出:在个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方面,核心素养必须为人们追求个人生活目标提供支持,为个人兴趣、梦想及终身学习的愿望提供动力;柳夕浪(2014)在《从“素质”到“核心素养”》一文中指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钟启泉(2015)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中指出: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成尚荣(2015)在《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中指出:所谓“核心”,指向事物本质,对事物全局起支撑性、引领性和持续促进发展的作用。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是“核心”的基础性决定着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常珊珊,李家清(2015)在《课程改革深化背景下的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一文中指出,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特定学科,而是个体发展、适应生活所必需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学科教育过程中获得的共性素养;褚宏启,张咏梅,田一(2015)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中指出,我们在开发课程时,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2015)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中指出,梳理好现有内容标准后,则可对那些同时具有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性质的条目做进一步调整,而对那些只具内容标准性质的课程标准条目还需要研制相应的表现标准;王烨晖,辛涛(2015)在《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中提到,对于学生的培养,终将要落到课程体系,落到教师的教学之中;窦桂梅、胡兰(2015)在《“1+X 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文中提到,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原事物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状态,使原来学科本位的多个知识纵横联系,聚合裂变,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整体考察、系统思考、全面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钟启泉(2016)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中指出,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无论是课程开发者抑或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学科素养/跨学科素养)——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链环中聚焦核心素养展开运作”。
综上所述,近年来从核心素养研究与实施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结合。我国目前进行学生核心素养实施的学校屈指可数,虽然专家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借鉴与参考,但是应看到现有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特别是高中阶段核心素养培育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更是一个空白。对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仍需要进行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根据当前学界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现状,因其所处研究阶段和程度的局限性,我们期望未来核心素养的研究能在以下方面取得进展:加强核心素养实践探索与实证研究;加强教学目标、内容等设计与改进;创新教与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与合理设计;通过综合评价改革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目标、子课题设计、重点难点等。
研究对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
研究目标:
1、通过探索新的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改执行力,专业发展上新台阶。
研究内容: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
课堂教学的总体模式为“四阶段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和以下六个基本教学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学案导学,提出问题;
(3)师导生学,合作探究;
(4)展示交流,教师点拔;
(5)基础训练,运用发展;
(6)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其中,(1)(2)环节为“自主学习”阶段;(3)环节为“合作探究”阶段;(4)环节为“展示交流”阶段;(5)(6)环节为“巩固训练”阶段。故命名为“四阶段六步导学”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的重点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
研究的难点是历史学科德育素材的挖掘及有效利用。
3.创新之处:本课题与已有同类研究比,在思想观点、研究方法、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本课题与其他学校的研究课题都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的探索,都面临着同样的实际问题,即课时少与教学任务重的矛盾和冲突,研究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想找到一种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研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提高历史课堂教学实效的真招、实招。
其他课题的研究比较笼统,一般是针对高中各科教学而进行的研究,没有详细的学科划分和课型划分。本课题专门研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分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课型进行探索,聚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优化形成“四阶段六步导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知网搜索,没有发现类似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4.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实施步骤、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等。
理论假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如果通过教师的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构建起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就不再局限于形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能成为现实,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水到渠成。
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以三年为期,从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9 年9月—2019年11月)为准备阶段。
讨论制定课题申请评审书,递交总课题组进行资格审查;进行理论学习,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修改完善方案。
第二阶段(2019年12月—2020年11月)为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实施课题计划;课题中期评估,完善研究思路,适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调整研究计划。
第三阶段(2020年12月—2021年3月)为课题提升阶段。
在第二阶段基础上优化研究程序,提高研究效率,基本完善高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阶段(2021年3月—2013年5月)为总结和结题阶段。
总结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物化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方法:《课程标准》、主体教育论、素质教育理论、多元智力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理论等是我们需要广泛涉猎的理论营养。
2、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理论学习、课题思想的实践,教学过程的检查、评价等活动,检验研究成果,探讨和修订研究重点和方向。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
4、教育调查法:根据实验需要采用问卷、访谈、测评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寻找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影响的规律。
5、个案研究法:通过年级个案、班级个案、个体个案的追踪分析,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成效。
6、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集思广益,共同研究教学细节,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打造精品课。坚持上公开课制度,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上课实况,找问题,提建议,写反思,进行二次备课,逐步摸索有效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做到备课组内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在教学相长中进步。
完成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课题主持人切实负责,带头研究,团结协调好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汇总会;
2、市教研室主任悉心指导;
3、学校大力支持。
5.预期成果: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预期效益和影响等。
预期在 2021年5月结题,主要研究成果以教学论文和录像课的形式展现,并形成研究报告。
预期效益和影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合作、沟通、交流能力和独立解决知识及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合格的公民。
课题管理办公室
单位从事课题(写作、申报、结题)、资政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导,拥有二十多年的科研指导经验,并且能够邀请国家级专家亲临;因科研成果形式多样,还涵盖了论文写作发表,优秀成果评选,参编出书,专利申请等科研服务。
课题管理办公室
王老师
1218921150
(微信/QQ同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