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青岛历史地图与历史影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续):从影到影

青岛历史地图与历史影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续):从影到影

青岛历史地图与历史影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续):从影到影近代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上,这一点在青岛的历史地理研究上体

近代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一大优势就在于材料的数量和种类的丰富程度上,这一点在青岛的历史地理研究上体现地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就在于这座城市在近代设立、发展,整个过程有着十分详细的记录,是少见的可以把历史研究、文博展示、旅游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紧密融合在一起的城市范例,关于这一点,我们在2021年为青岛市统一战线智库撰写的报告《后疫情时代深化青岛对德经济文化交流研究》里面,也有着详细的论述:

就着这个报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成果,其根源在于对青岛城市历史研究的根本性把握。前文中写到了青岛历史影像的一个特殊的类型:全景照片。这种照片的拍摄,取景地点一般在山上,以居高临下的视角俯瞰,实际上与鸟瞰视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就是本号为什么认为这种照片实际上具备了一定的地图功能,或者也可以视作从地图到影像的过渡。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全景照片经常有明确的拍摄年份,不需要对影像本身做过多的“猜测”式的解读,而是直接可以做明确的使用,就像一把标尺,对城市的规划发展做出明确的对标。就像以历史地理方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或者景观,很难想象仅仅使用文字、而没有这样的历史照片作为对应,或者反过来从这些历史照片、地图出发,去研究青岛的城市空间布局与规划建设。有了地图的肌理脉络,通过全景照片的过渡,最后就来到了具体的建筑与街道的历史影像。关于这部分内容,本人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影像史学会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上,发表过一篇对青岛早期历史影像的版本和拍摄者研究的文章,从影像的物理介质以及相关的历史情况等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随着本号影像收藏的增多以及接触了更多的专家和材料,例如本人在20年与德国的一个课题小组Raumstation拍摄了反思德国首都柏林殖民时代遗迹的视频(下面链接为该视频):

本人与该小组成员一直保持联系和交流,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也拓宽了对这些影像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在青岛主题的单幅历史影像的研究利用上面,范围也更加广阔。阅读慕尼黑理工大学(TUM)法尔则教授编著的展览论文集,在历史建筑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启发,尤其是对历史建筑的研究,与历史学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而且与之相关的还有文保以及记忆场所和旅游发展等相关领域,但反过来,这也说明了青岛城市历史研究的高度跨学科属性,需要不同专业的人共同来参与,这一点也从对青岛历史影像本身可以体现出来。例如照片的拍摄方法、拍摄时间、拍摄作者,照片内容的定性等等,这都是高度的实证性研究,不上手就没有感觉,不俯下身,就拉不近距离,不迈开腿,就找不到关联。南京大学韩丛耀教授的理论性文章《建立中国图像史学的理论体系》对此做出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图像史学的书写需要多学科的支撑,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图像来源于多学科。它与图书馆学、档案学、博物馆学、考古学、文献学、艺术学、传播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他的论断中也可能看出,图像相关的内容具备了高度的科学性,需要扎实的研究基础,这是困难所在,但更加是希望所在,青岛城市开埠历史与图像史学的结合,就像是一把金钥匙,拂去泥土,终将露出璀璨光芒。

历史研究基本方法包括_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_历史研究基本方法是什么

慕尼黑理工大学法尔则教授的图像史学/建筑史/全球史研究专著:哈布斯堡走向全球——中国天津的奥匈帝国租界(1901-1917)。

上一篇: 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下一篇: 中国正在改写人类起源学说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