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研究解读

研究解读

研究解读

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1]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新闻宣传工作的优良传统。

在调查研究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也是善于总结、与时俱进的理论家。他的调查研究思想贯穿在治国理政方略和系列讲话精神中,需要系统深入领会;他的调查研究理念着眼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需要立足新时期准确把握;他的调查研究论述涉及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具有普遍指导性,更是以“调查研究”为主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新闻界深入学习、研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表述,需要立足自身定位、把握时代特征和规律,将其置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方略和系列讲话精神中系统把握,将其贯穿在采编业务和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

一、立足媒体功能定位充分认识加强调查研究的时代意义

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2]新闻媒体应从自身功能定位和事业发展出发,从调查研究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中的作用出发,深刻把握调查研究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中的基础性作用、战略性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决策科学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3]蕴含着科学执政、科学发展的深刻理念。媒体的信息传播和调研反馈功能在国家—社会决策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性。因此,习近平同志要求新闻媒介“及时、准确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捕捉和反映方针、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促使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时修正偏差,使改革少走弯路,更加健康地发展”。[4]

在知识社会、信息时代,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信息和知识。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者,为国家和社会营造了一个“虚拟”的信息环境,在各种信息资源中占据重要战略位置。新闻信息的“品质”直接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而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深度、精度、效度等,都取决于调查研究的过程。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履行职责、服务大局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性环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是当前强调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践行习近平同志调查研究重要论述的落脚点。新闻媒体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深入研究如何化解“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如何实现“四个全面”,执政党如何推进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等重大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以及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助力决策民主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必然要求

“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5]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刚刚当选总书记后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重视调查研究,就是重视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意志、学习群众智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调查研究也是实现决策权力和人民权利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调查研究,“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决策的民主化。

对新闻媒体而言,调查研究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提高履职能力的实践基础。新闻媒体要“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6]就离不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做到“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7]就必须深入群众反映人民呼声、深入实际反映真实问题,在坚守党性、勿忘人民的自觉中,接天线接地气聚人气,放大新闻宣传工作的格局和境界。

(三)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力、推进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

1.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8]的必由之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导向是新闻的灵魂”,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提供准确的信息、正确的判断,履行舆论引导和价值引导的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新闻媒体发挥传播信息、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功能的命脉所系。新闻媒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9]描述事实、解释事实、批评事实,都离不开有效的调查研究。从把握舆论导向的角度看,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把准社会脉搏、摸清舆情变化,才能把握新闻报道“时度效”,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力,以理性建设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凝聚社会正能量。

2.调查研究是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新闻创新、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主流媒体面临转型时期事业发展的各种难题和挑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冲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把握好媒体转型升级的方向,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克服“本领恐慌”,提高履职能力。习近平同志指出“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都重要,但内容创新是根本的”,[10]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调查研究是提高内容生产力和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不二法门。记者编辑也应将调查研究作为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同志指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11]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培养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了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思路理念,把握时代方位和历史使命,才能不断增强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思想素质。

二、立足时代特征把握调查研究的新要求新思维新方法

习近平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充满辩证唯物主义光辉和丰富的方法论内涵,富于时代性、规律性和创新性。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创造了“四下基层”工作法。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详细资料是习近平同志的工作作风,他向来有跑遍所在工作区域内基层的工作习惯,从正定到厦门、宁德,从福建、浙江、上海直到中央,他始终保持着高频次调研的风格。从调研中发现问题、总结国情、寻求规律,在调研中孕育新思想、谋划新战略、形成新措施。

基于丰富的调查研究实践,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和文章中重申和阐述调查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论述。

2003年2月10日他在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调查研究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2004年4月9日他在富阳市调研时讲话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鼓励领导干部“学会搞调查研究”。2005年11月2日在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时的讲话中,他要求调查研究要提高“对象的广泛性”“内容的针对性”“方法的多样性”“成果的有效性”。2011年11月16日他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主题就是《谈谈调查研究》,对新时期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方法原则和制度建设等进行了系统论述。2015年12月25日他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要多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官兵,了解第一手材料”。[12]2016年2月19日他密集调研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并于当天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他再次重申深入调研的重要性,要求新闻工作者“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13]

从这些论述中,新闻媒体需要在系统把握的基础上,领会好、宣传好、运用好调查研究新要求新思维新方法,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和新闻报道水平,彰显应有的媒体品格和新闻力量。

(一)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战略思维

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反映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与责任担当。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14]因此调查研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反映事物的全貌和特征,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和途径”。[15]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趋势性和方向性的思维方法,决定着调查研究深度、广度和效度。从战略思维出发,调查研究需要有大局意识,登高望远;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确定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调研着力点;要有灵活性,既有明确的调研目标、调研重点、工作机制,又要善于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调研方案和调研成果,保持与时俱进。

新闻媒体应把问题意识和战略思维贯穿调查研究的全过程。首先要增强全局观念。要全面领会中央精神,准确把握全国大势,找准重点、难点和热点,确定调研着眼点,使调研工作同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树立全国视野、全局视野,善于站在全局高度、宏观层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提出对策。二是要增强问题意识、提高破题能力。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要善于抓住党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难题,深入实际、了解情况、研究对策,提高调查研究的参考性前瞻性,“视野必须宽广开阔,既要预见潮流所在和大势所趋,又能看到‘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16]同时,稳妥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直面社会热点难点焦点,及时跟进、深入分析,主动发声、解疑释惑,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二)强化系统思维,善于辩证分析

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社会关联度和系统性更为强烈。所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17]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

强化系统思维,首先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深入研究各领域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形成调查研究的合力;其次,要加强策划统筹,既要有长期规划和总体框架,也要有具体议题设置,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提升内容品质;再次,调研和报道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加强不同调研的配套和衔接。

当前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善于辩证分析,避免陷入形而上学,防止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辩证思维渗透于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方略中。他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

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调研的过程必须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精心分析和研究的过程”。[18]无论做决策参考,还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新闻媒体都需要沉得住气、潜得下心,不要为一时一地的表象所惑,抓住“本质真实”,“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19]

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作为社会晴雨表和风向标,新闻媒体更是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善于在“危”中看到“机”、在“困”中找到“路”,在“难”中找到“解”,“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20]凝聚并放大正能量。

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空前尖锐,新闻媒体需要“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21]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

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闻媒体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眼界,在全面把握不同领域、区域、要素的普遍联系中立意谋篇,在继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中提高调查研究的前瞻性。新闻媒体作为社会瞭望哨,要善于发现新事物、传播新观念,用前瞻性的报道引导社会。

(三)强化创新思维,丰富调研手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可以说,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

“调查研究方法也要与时俱进”,[22]习近平同志强调,“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23]

我们党有着丰富的调查研究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习近平同志指出,对这些调查研究方法加以继承和完善的同时,“要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特别是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化的特点”,[24]“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25]“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调研方法”,[26]“善于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理论”,[27]“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28]从而“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29]

在具体实践中,他指出,“我们要根据调查任务和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把微观调查和宏观调查结合起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大胆创新,多管齐下,提高调研工作的效率和调研成果的质量”[30]。

新闻媒体要强化创新思维,在坚守“好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理念的同时,调查研究也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通过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手段、创新调研方式,如把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分析”)引入调研领域,提高调研的效率和科学性,实现调研深度和效度的最大化。同时,要用好调研成果,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挖掘现实鲜活素材,学习群众生动语言,善于运用数据可视化、H5页面等新媒体方式呈现,把思想性、新闻性、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调研成果转化成优秀新闻作品。

三、着眼实效长效构建调研制度强化调研风气

面对有待求解的种种问题,面对中国发展特殊复杂性的一系列“怎么看”“怎么办”,新闻媒体要通过长效机制和务实作风,促进调查研究深入深入再深入。

(一)求真务实,提高调查研究的时度效

习近平同志从政以来,一贯强调求真务实,这不仅是他的执政风格和工作作风,也是他调查研究实践和思想的鲜明个性。他认为,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31]调查研究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调研形成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3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33]

他还指出,对多数调研成果而言,提高针对性也就意味着“时效性”,对热点问题、重要问题,必须集中力量,快速反应,及时调查,积极谋思路、出点子、想对策、拿建议、解难题,满足决策之需。“文当其时,一字千金”,“生逢其时”才能“谋当其用”,倘若时过境迁,工作重心转移,才慢腾腾地拿出调研成果,即使写得全面、正确、深刻,也为时已晚,难有大用。[34]这些论述对新闻媒体提高调查研究的“时度效”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坚持群众路线,完善调研常态化工作机制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我们可以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干什么”;[35]“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36]“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37]

新闻媒体作为重要信息触角和沟通桥梁,要继续深化“走转改”,不仅“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防止“做客式”调研,真正倾听到实话、反映出实情、研究出实招。要加强调研基地建设,媒体领军人要率先垂范,组织采编人员深入采访调研,使报道真正来自基层、来自实践、来自人民。要完善重点选题策划机制,以重点选题汇报会等机制,积极调动新闻工作者立足全局策划有分量的调研选题,精心组织实施,突出报道针对性、增强思想性、体现创新性。

(三)积极构建涵养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的政治生态和激励机制

习近平同志重视调查研究的长效机制,积极构建有利于加强调查研究传统和作风的政治生态。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扭转不正之风,强化主体自觉和主体责任。通过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的联系点制度”,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刚性约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这些经验是新闻媒体做好调查研究制度保障的重要依据。

在具体操作层面,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调查研究的考核激励。进一步突破调查研究中存在的“困境”,让考核机制最大限度产生正向激励,为记者编辑进一步摆脱束缚,放开腿走出去、走下去,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让新闻工作者的触角深入到全国、全世界各个角落,要着力培养一大批调研型、专家型编辑记者,

【注释】

[1][14][19][22][24][26][28][31][36][37]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J]//学习时报,2011年11月21日.

上一篇: 人类实现登月48周年:探索太空,惊喜不止于此
下一篇: 探索太空,人类绝无可能孤军奋战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