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宝藏》第三季回归荧幕。节目立足当下,通过文物透视今天,融当下主流价值观念与历史文物为一体,与时代主题共振,赋予文物以新的多重内涵。
立足当下,契合时代主题
《国家宝藏》第三季将国宝文物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相融合,对文物进行了新的时代解读。节目以国宝为中介,文化为核心,旁涉外交、民族、教育、经贸等多样化时代主题,体现出古今中外的文化交织,建构出国家情怀和民族记忆贯穿的想象性空间。
节目将秦陵铜车马与“运20”大型运输机相互对照,借古喻今、以今视古,一方面表现出我国不断提高的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传递出以文化自信推进军事文化创新的决心。西藏布达拉宫代表性文物文成公主像、红宫修砌图、《四部医典》象征着汉、藏两族自古以来的友好情谊,其中《四部医典》呼应抗疫主题,讲述了藏医的时代价值。孔子博物馆中的“三圣像”将整部《论语》书写在人物衣着上,以特殊方式传播儒家思想。此外,《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的发现,引出20世纪初美国华工丁龙在哥伦比亚大学提议成立汉学系的故事,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国际化传播的新气象。故宫的“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鼎”以中东地区的“苏麻离青”为颜料,展现了中西方经济贸易、文化往来的繁荣和我国自古以来的作为礼仪之邦的外交准则,更由此上升到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
节目通过讲述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深挖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叙事主题和象征意义,呈现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价值指向。
诠释文化内涵,凝聚精神力量
有专家学者的讲解,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不同精神侧面,提炼出其承载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情感,成为凝铸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同时,观众们能更好地掌握文史价值、国族精神等专业知识。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讲述了孔子博物馆《乾隆御定石经初拓本》的意外发现和六次石经刊刻过程,介绍孔子在文献学方面的贡献,并且对古典文献学这一冷门但重要的学科进行了普及。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从媒介传播角度讲述了绘画作品《三圣像》对传播《论语》等儒家经典思想的价值,道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千年的主题。“近距离拍摄时,能感受到兵马俑的呼吸,那一刻就不再是普通的俑了,而是祖先。”秦始皇帝陵文物摄影师赵震介绍了文物保护员的日常工作,给兵马俑制作身份信息,统筹兵马俑总账等,增进观众对文物的全方位了解。兵马俑镌刻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记忆,引发观众的共情和文化认同。
明星倾情演绎,传递主流价值
《国家宝藏》兼具主流色彩和娱乐特质,融合精英与大众、严肃与娱乐的艺术风格,扩大了观众年龄、文化跨度,潜性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念。
在讲述国宝的故事时,明星们的倾情演绎引发共情。靳东、郭麒麟、张钧甯、张子枫、杨紫等演员为年轻观众所喜欢,而沈腾、朱广权、于谦等自带“网红”特质。在演绎国宝的前世故事时,演员们以自己的气质和魅力,吸引了不同年龄层、多元文化层的收视群体,将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给更年轻一代。
张钧甯扮演阿瑶,讲述了敦煌遗书《归义军衙府酒破例》从日、法回到我国的颠沛命运。文物回归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国际地位和话语权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向大众普及了敦煌学的相关知识。张子枫化身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介绍中国古人在天文科学等方面的探索。郭麒麟以画师的视角讲述布达拉宫从修建到完善的故事,展现汉藏两族的血脉情谊。
相对传统的电视节目来说,《国家宝藏》第三季在网络平台的播出顺应媒体融合的发展态势,也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网络观众通过弹幕的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二次包装和解读,各抒己见,让厚重的文物历史在更为动态、多元化的互联网生态中再焕生机。
《国家宝藏》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体现了创作者对民族、历史的认知与理解,在泛娱乐、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更彰显了电视媒介具有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匠心。节目把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用现代的的表现形式重新解读,将古今中外交织融合,对文物所彰显的多维价值重新谱写,让文化历史走向当下社会,让传统在新时代的语境下焕发新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研究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