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很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抗战史专著
2005年09月12日 06:08 解放军报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庭华的新著《中国抗日战争论纲》。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会长何理、副会长罗焕章在“序言”中说:“这是一本很有学术研究和资料价值的史学专著,它涉及到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史的各个方面。”
《论纲》的作者刘庭华同志从事抗战史研究已30多年,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
曾发表过不少抗战史的论文,出版过3部专著,提出过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学术观点。《中国抗日战争论纲》的出版,是他30多年来研究抗日战争史成果的总汇。
《论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问题而论史,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论从史出。作者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对1931-1945年发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了全方位扫描,如关于抗日战争的起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东北抗联、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均作了全面论述。作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有争议的学术问题和战争遗留问题及21世纪的日本战略走向等26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论纲》深刻地阐述了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意义、地位与作用。对这场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抗日战争,给予历史地、客观地评价,既全面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做出的贡献,也总结了中国抗战在相关方面的经验教训;既有对战争中重大事件的评述,也有对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猖獗的历史成因进行的专题分析;既有对战争性质准确的定性分析,也通过一系列量化的数据,彰显史实的确凿,这反映了作者对抗日战争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历史问题。作者对抗日战争这一重大历史话题,没有停留在就事论事和一般事件的记载与评判,而是以一个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感,用发展的眼光,直面战争中和战争后诸多遗留问题,在分析了日本投降的环境与条件后,作者得出结论“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当日本频频刮起否认南京大屠杀阴风甚至质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正义审判时,当日本右翼势力染指台湾并企图借力破坏中国统一大业时,我们都能从作者的理性分析中找到答案,并从书中提供的历史照片、资料中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当日本的侵略历史遭到了肆意篡改和美化、军国主义的幽灵死灰复燃之际,读者还能从作者列举的诸如保留天皇制、美国对日本的单独占领并包庇大批战犯以及受到“冷战”政策的呵护等找到其历史渊源。
善于用数字说话,是贯通《论纲》始终的一个重要特色。大量资料的占有和深思熟虑的研究分析,把每一个论点通过数据缜密连接成一体。作者在陈述每个历史事件时,总能以准确量化的数据予以支撑。书中最后的22个附表,详细列出1937年“七·七”事变前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比较;中国战场抗击日本陆军兵力统计;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使用化学武器、细菌武器杀害中国军民的统计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人口、财产损失统计;毙命于中国战场的侵华日军将领名录、战后被判刑处决、畏罪自杀或病死在监狱的侵华日军战犯名录等,这些数据成果,对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它不仅显示了其无可辩驳的史料价值,也无疑增加了《论纲》的分量。(来源:解放军报第7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