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充分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本刊约请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历史道路”撰文,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期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滋养和历史启迪。
中 国 共 产 党 与 中 国 现 代 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然要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现代化目标的追求史、现代化事业的建设史、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所有的努力与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一、为实现现代化扫清前进障碍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心怀这一梦想,并立志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奋斗。早在1916年5月,李大钊就在《民彝与政治》中提出“当知今日为世界再造之初,中华再造之始”的观点。1917年4月,他在《大亚细亚主义》中更是强调“言大亚细亚主义者,当以中华国家之再造,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这里所说的“中华再造”、“中华民族复活”,其实已含有“中华民族复兴”的意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回归到所谓汉唐盛世,而是要使古老而又曾经衰落的中国,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必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看中国能否成为现代化强国,由时代的落后者转变为时代的先进者乃至领跑者。因此,实现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成为现代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没有现代化,民族复兴就成为一句空话。
1940年初,毛泽东同志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毫无疑问,毛泽东同志这里所说的新中国,首先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然后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同时也是一个独立自由文明富强的新中国,一个实现了现代化的新中国。1945年6月17日,他在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大会上的演说中指出:“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可见,唯有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才能使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
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始终步履艰难,无甚进展,这是因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没有民族独立,对内没有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通往现代化道路的两个严重障碍。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因此,不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不获得人民的自由与民主,中国的现代化就成为无法实现的梦想。
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虽然也可以发展现代化,如当年英国占领下的印度、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中国香港,经济也实现了一定发展,但这样的现代化是殖民主义的、附庸式的、受制于人的现代化,只能始终步他人后尘、亦步亦趋,不可能是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近代以来的中国,不论晚清政府还是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甚至一些地方统治势力,都曾进行过现代化的尝试,办过一些工矿企业,有了一点工业交通,但不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均落后并受制于西方,中国离现代化仍然极其遥远。
当然,一个独立与统一的国家未必就是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产业工人,这就需要把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下解放出来,即完成反封建的任务。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独立、统一的国家,但不是现代化国家。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不低,但主要是依靠庞大的人口规模实现的,而不是生产力水平提升带来的结果。由于统治阶级故步自封、夜郎自大,加之思想禁锢和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和思想的解放,对本国与工业化强国的巨大差距浑然不知,使中国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导致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列强的枪炮惊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使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于时代,要赶上时代潮流,就必须向西方学习,使古老衰落的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并开始了走向现代化的尝试。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所有针对现代化的努力,不论器物、技术还是制度层面,都是以西方为模板,但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现代化。西方列强对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欺凌,导致中国的领土主权日益沦丧,中国仍然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落伍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端,五四运动进一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帝国主义的真面貌,开始认识到西方虽然实现了现代化,但这样的现代化却有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应当走出一条既能实现现代化又能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缺陷的新路。俄国十月革命后,苦苦追求民族复兴梦想而又找不到复兴之路的中国人终于看到新的希望,他们意识到,一个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并不只有资本主义这一条道路,社会主义为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项。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在中国无法取得成功,中国只能尝试通过社会主义完成现代化,而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要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经过28年前赴后继的英勇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压迫与剥削中国的历史,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开辟了广阔道路。
二、“四个现代化”的提出与艰辛探索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中国既要实现社会主义,也要完成现代化。1954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四个现代化”概念的首次提出。1956年9月,中共八大将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党的任务,写入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从此,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缺乏经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以苏联为参照的,明显带有苏联模式的痕迹。1956年初,随着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即将在全国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恰在此时,苏共二十大召开,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其后果作了彻底披露,这就促使毛泽东同志深入思考如何“以苏为鉴”,避免走苏联走过的弯路,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其总的精神,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中的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又快又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论十大关系》提出的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人成功找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在摆脱苏联模式的同时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开端。
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是试图比苏联更快更好地将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一次努力和尝试。“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全党和全国人民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违背客观规律,一度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从而不得不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经过努力,到1962年,国民经济情况得以好转,党和国家领导人开始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提议,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提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发展国民经济,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在这里,周恩来同志并没有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时间,但同时又说:“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这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在修改报告稿时特意加上的。可见,尽管此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并未明确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进度,但勾画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初步设想,即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把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
然而,从1966年起,中国开始陷入“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之中。“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也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精力主要用在“抓革命”上,没有做到用“革命”去“促生产”。事实上,这种所谓的革命也促进不了生产,只能影响生产,导致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并未放弃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同志在1975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之后,由于周恩来同志病重,邓小平同志开始主持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在周恩来同志的支持下,邓小平同志领导了1975年的全面整顿。其实,整顿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改革。邓小平同志希望通过整顿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他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件伟大的工作,这真正够得上是雄心壮志”。可是,当时的特殊环境使邓小平同志的“雄心壮志”无法施展。随后不久,他领导的整顿被指责为“右倾翻案”,继而再次被错误打倒,全面整顿也被迫中断。这时,“四个现代化”的口号还在提,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做法,实际是与实现四个现代化背道而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误,有丰富的经验也有一些深刻的教训。这一时期,党不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了艰苦努力,使中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作为现代化基础的工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形成了比较齐备的工业门类。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内地和原本没有工业的少数民族地区,新建了一批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穷二白”是国家面貌的真实写照。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但这些曾经不能造的东西全都造出来了,而且“两弹一星”也造出来了,这就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使中国人不但站起来而且真正站稳了,并且为下一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人才储备和经验积累。因此,近3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化探索也经历过曲折,甚至遭受过挫折。一度想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现代化道路,结果欲速则不达,反而迟滞了现代化进程;虽然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但实际上没有从这个模式中真正走出来;由于认识的偏差,出现过工作重心的偏离,没有将主要精力用在现代化建设上。这一时期的实践启示人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现代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模式,即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封闭僵化只能阻碍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与改革开放相辅相成。
三、“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经历长达十年动乱的人们人心思定,盼望国家能够早一点富强,生活能够早一点改善。于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成为人们共同的呼声。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明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开启了改革开放。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一再强调,党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认为“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从此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快车道,改革和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强劲的驱动器。
1977年和1978年这两年,一大批领导干部先后走出国门,访问和考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比之下,他们深感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段时间邓小平同志也频繁出访,尤其是1978年10月出访日本,1979年1月访问美国。在访问期间,他与日美经济界、企业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并多次参观考察两国的现代化企业,更加感受到我国在生产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开始意识到中国要在20世纪内实现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是不现实的,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要有自己的发展路径,要分步骤分阶段进行。他就此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命题。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外宾时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3月2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又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表明在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已经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有了对现代化的全新思考。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提出后,这种现代化究竟是怎样的现代化,就成为人们关切的问题。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了人均一千美元的标准。7月28日,他在青岛听取中共山东省委负责人汇报,在谈到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强调,要搞富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如果我们人均收入达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错,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还可以增加外援”。这里的人均收入1000美元,相当于后来所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
尽管“中国式的现代化”将初步目标设定为人均收入1000美元,但其内涵尚不完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大平首相关于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时,明确提出“小康”概念。他指出:“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邓小平同志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蓝图的构思,为全党所接受。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正式将在2000年实现小康作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最后十几年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十二大报告强调,从1981年到20世纪末,我国经济建设的总目标是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从此,实现小康就成为20世纪后2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目标。
作为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随后又开始谋划实现小康之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开展的问题。1987年4月,他首次提出中国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250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在21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他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被纳入党的十三大报告,从而使中华民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了明确的路线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到1995年,原定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提前实现;到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也提前完成。随着“三步走”中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中国已完成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此,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命题,并认为这“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新的起点”。
按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综合测算,1990年我国的小康实现程度为48%,到2000年已跃升为96%。200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宣布: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进一步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7.3万亿元,人民生活也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基于这个情况,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之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鉴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201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作出新的战略规划,即从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从此开启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距离彻底实现现代化更近了一步。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2020年,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空调、排油烟机、热水器拥有量,分别为37.1辆、253.8部、117.7台、60.9台和90.4台。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社会目标时,这些对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稀罕之物,如今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已经完成。这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为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朝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 语
近代以来,实现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并为此开展过各种尝试与努力,但现代化仍然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历史证明,地主阶级中的改良派和资产阶级不能承担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只有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现代化。而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非仅有苏联模式一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且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从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清晰路线图,使中国的现代化不但走上正确的道路,而且离现代化目标越来越近。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都是围绕探寻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展开的。经过长期探索,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扩大开放为驱动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近代中国的历史雄辩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要在21世纪中叶如期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中国人民企盼已久的现代化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罗平汉,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