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展示四川独特文化内涵,2023天府书展举办蜀道文化出版工程发布会和系列新书座谈会等,在四川全省开展16场三苏文化、12场三星堆文化、5场巴蜀特色文化活动,引领四川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相关出版计划、书籍多维度、多层次挖掘、书写巴蜀文化、文物考古、四川历史名人、民风民俗等,不仅引来读者围观,更获得众多专家、学者的点赞。
“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计划在十年内完成
10月14日,在2023天府书展上,由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蜀道文化出版工程发布会暨签约仪式”举行。
据悉,新华文轩将联合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等蜀道分布省、市以及全国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组织实施全面系统、涵盖众多出版门类的“蜀道文化出版工程”,挖掘发挥蜀道的多重价值和意义,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该工程计划在十年内完成,涉及蜀道文献整理、蜀道文化研究、蜀道文化普及、域外蜀道文献引进四个方面。
一是全面挖掘、整理、研究蜀道文献,打造“蜀道文库”。蜀道文献源远流长,虽然十分丰富却相当零散。本工程将按照蜀道路线,对传世文献进行全面搜集、整理与研究,陆续影印推出《蜀道方志集成》,以及《蜀道山水关隘志集成》《蜀道游记文献集成》等大型文献类编,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基础。
在文献集成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精心校点、注释,推出高质量的蜀道文献整理丛书,并从地理总志、地方志、类书、碑刻文献、诗文集中辑录有关蜀道内容的资料汇编成果。
二是多角度对蜀道文献进行历史论证和科学研究,出版“蜀道研究丛书”,编撰《蜀道》辑刊。本工程将依托四川大学等高校,以及专门的科研机构、地志办、博物馆、档案馆等,结合文献记载和地下发掘、地上文物保存情况,通过团队协作,对蜀道这条线性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历史地理、交通、考察测绘、文学、书法、军事等专题研究。
三是面向大众,推出介绍蜀道人文知识的普及读物。充分结合古旧地图,策划出版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文笔典雅的《蜀道人文小丛书》,分路线介绍各条蜀道概况、行走在蜀道上的历代名人、蜀道上行走的外国人、蜀道沿线红色文化、蜀道与三国文化等。
四是加强对域外蜀道文献的搜集、检索、翻译与引进。蜀道不仅对国内旅游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早已引起国际旅行家与学人的关注。马可·波罗、南怀仁、方德望、李希霍芬、谢阁兰、竹添光鸿等都有关于蜀道的记述。本工程将联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佘振华副院长组织团队力量进行整理、翻译和研究,逐步推出《外国游记蜀道文献汇编》。
《巴蜀汉阙图像母题及视觉符号研究》透过汉阙阐释巴蜀文化
10月15日,由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巴蜀汉阙图像母题及视觉符号研究》新书发布会在2023天府书展主展场举行。
本书将巴蜀汉阙图像艺术置于巴蜀文化视阈下,充分发掘了其中所蕴含的巴蜀地域性、民族性,甚至外域性的文化元素,并对巴蜀汉阙图像艺术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填补了学界未有专门针对巴蜀汉阙图像艺术系统深入研究的空白。展现了汉代巴蜀先民乐观豁达、坚韧顽强、灵性浪漫,以及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朴实深厚的孝养之义。作者任雯介绍,该书历时5年写成。其间她实地考察巴蜀地区汉阙及多个博物馆,对四川渠县冯焕阙、沈府君阙,雅安高颐阙,重庆忠县乌杨阙等汉阙实物的图像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成都古旧地图集》遍寻历史地图300余幅
10月14日,由成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成都古旧地图集》在天府书展首发。全书收录300余幅和成都相关的历史地图,其中大多数为首次面向社会公众出版。
2019年开始,由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牵头,历时数年编纂完成《成都古旧地图集》。
《成都古旧地图集》,对每幅地图撰写了提要,内容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地图本身的信息,包括图名、地图编绘者、编绘时间、编绘方法、图例、比例尺、方位、地图收藏地或地图来源等要素;二是地图所反映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包括山川环境、政区沿革、水陆交通、水利灌溉、人口、经济、邮政、教育、军事、城池、街巷、寺观祠庙、书院、名胜古迹等方面。提要揭示了地图如何表现与成都相关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也充分解读这些地图编绘的来历。同时,另编有《成都古旧地图集·文论》,集中收录学术界研究成都古旧地图以及成都历史文化的代表性学术论文。
全书不仅体现出我国城市地图编绘技术从形象画法逐步转向科学的制图方法,而且反映了当中国城市迈入近代化门槛时,成都城市街道布局的特点以及成都近代化转型的过程。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成博 郑志浩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