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阿富汗号”抵达墨尔本。图片说明:“过去,我曾在海湾阻止囚犯入境。现在,你必须用你自己的胳臂阻止黄色瘟疫入侵了。”(摘自1888年5月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画报》)
图2“阿富汗号”抵达悉尼。图片说明:“菜园里的垃圾:英国总理邓肯·吉利斯将来袭的中国人甩到了新南威尔士总理亨利·帕克斯脚下。”(摘自1888年5月26日澳大利亚《快报周刊》)
澳大利亚历史教育界对史料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认为在教学中“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关于史料教学的理论探索
总的来看,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界关于史料及史料教学的认识,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一
是学生应了解史料构成,认识到史料绝不限于历史教科书文本。比如照片、电影、报纸上的讽刺画、绘画、信件、演讲摘要、地图、各种统计资料、音乐、诗歌、艺术品,等等,都是历史教学中可以使用的重要史料。
二是学生应认识到史料并不等同于历史真实。史料只是反映历史真实的一部分资源而已,本身不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历史真实,当然也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实。在史料运用的过程中,不能只从表面上来判断史料的含义,还需要进行鉴别、质疑、分析、评价与解释。
三是学生应认识到史料反映了某种观点与立场。史料不等同于客观历史真实,史料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史料制造者”的某种观点与立场。因此,对于史料的分析,不能只局限在史料表面,要看清楚史料背后的隐性信息,对于渗透进史料中的观点,要提醒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审慎评判,作出自己的评价。
四是学生应认识到若史料搜集不全或有残缺,将会影响对历史的认识与评价。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尽可能地搜集从不同视角揭示历史现象的史料,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认识。
五是学生应留意搜集到的史料是否有人为编辑、改动的痕迹或只是一个摘要。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将会影响对史料分析的结果。史料教学鼓励使用一手史料。
六是学生应留意与史料有关的前后背景。在史料教学中,学生不能脱离史料产生时的前后历史进展,从而孤立地分析史料的价值。
七是学生应学会鉴别史料,并从史料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这是一手文献还是二手文献?文献的主人是谁?文献产生于何时何地?有何证据?文献是为谁而做?因何目的而做?文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八是学生应能区分清楚史料中哪些内容属于陈述“事实”,哪些内容属于对问题认识的“观点”,哪些内容属于对问题的“见解”。
这些周全缜密的考虑可以说是对于史料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从中不难看出,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界对史料特点的认识充分而全面,尤其是对于史料表面“客观”而实为“主观”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这提醒我们留意:有很多主观性知识往往是以客观性结果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告诉我们这就是历史的真相,其实不然。强调史料的全面性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发,即不能把分析评价建立在不完整的史料搜集基础之上,要遵守真正意义上的“论从史出”,要尽量搜集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各方陈述,而不是只听一面之词。更为严重的是,如果抱着偏见去搜集史料来论证一个先验性的、预设的结论或历史教科书中的观点,或在史料选取过程中坚持明显的主观标准,就有可能遗漏掉重大的发现,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当然,要穷尽所有史料肯定不可能实现,这里更多的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与积极的建议,提示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搜集更多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史料。同时,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界还特别强调应以研究的理念鉴别、分析史料的价值,而不是仅从史料的表面来分析其历史意义,这是我们在进行史料教学时最容易忽视的。
从典型案例看史料教学
课题:“白澳政策”与澳大利亚联邦的促成“白澳政策”是指英国殖民者限制有色人种移居澳大利亚的种族歧视政策。19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发现金矿,许多非英国移民包括中国人涌入澳大利亚淘金。维多利亚殖民当局限定每条船登陆的中国人人数,重课人头税。此后,澳大利亚多次发生暴力排华事件。1881年,新南威尔士总理帕克斯召开澳大利亚各殖民地联合会议,讨论中国移民问题,除西澳大利亚外均同意实行限制政策。19世纪90年代,限制范围扩及太平洋岛屿的其他有色人种。最后,这场限制华人入境的运动演变为各殖民地脱离宗主国的离心运动,成为组建独立的澳大利亚联邦的一种助力。
适合学段:初中学段中、高年级
探究问题:“白澳政策”与限制移民入境是如何推动19世纪晚期澳大利亚联邦运动的?
第一个环节:学生应了解该探究问题的相关知识背景,这是进行史料教学的“大前提”。当教师给学生提供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具体史料时,这些知识背景就会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史料的作用,从而避免了“就史料论史料”的误区,确保史料分析能有一个宽广的视野。这些知识背景包括:(1)19世纪后期,限制移民入境已在许多殖民地付诸实施,尤其是1887-1888年间,限制华人入境问题在殖民地达到了巅峰;(2)在早期殖民地中就移民问题形成的争论,推动澳大利亚联邦于1901年出台《限制移民入境法》,这从法律的角度标志着“白澳政策”的形成;(3)《限制移民入境法》是如何实施的,有何效果;(4)《墨尔本画报》、《快报周刊》等报纸的政治立场及其在民众间的影响。
第二个环节:教师提供第一幅历史漫画(如图1)。
第一步:学生应分析漫画中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这是进行史料教学的“小前提”。
该漫画发生时的历史背景是:1888年4月27日,载有268名中国人的轮船“阿富汗号”抵达墨尔本。这时的墨尔本弥漫着强烈的反华情绪。殖民地政府命令将船进行隔离以防止中国人下船入境。
第二步:从引导学生关注漫画中的各个细节入手,设计要探究的问题。与一般性文本不同的是,漫画中的信息通过巧妙的方式隐藏在图像之中,从而实现漫画作者讽刺时弊的目的。同时,我们也能察觉出漫画作者所要表达的历史观。观察过程中如果粗心大意,就有可能忽视漫画中的重要信息。基于此,历史教师可以设计系列问题,以引导学生运用“由表及里”的探究策略,充分挖掘漫画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比如:(1)这幅漫画的字幕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要了解字幕的真实意图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学生对1888年4月“阿富汗号”船事件有所了解,二是知道“yellowplague(黄色瘟疫)”)这个词组是对华人人格的严重侮辱。
(2)海边停靠的船只指的是什么?(即将入境的华人)
(3)这个小男孩正在做什么?(把守门口,意在禁止华人入境)
(4)扔在地上的殖民地办公室门牌有何所指?(学生应对澳大利亚殖民地当局办公室有所了解,意指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对英国没有能力阻止华人入境表示出来的愤怒)
(5)漫画中的小男孩实际上指的是谁?(代表新兴力量的澳大利亚年轻人)
(6)漫画中的中国人是什么心情?(强烈要求下船的迫切心情)
(7)漫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价值观?(极端种族主义)
(8)从漫画里的反华人入境及其对澳大利亚联邦的促成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前者为后者的形成提供了推力)
第三个环节:教师提供第二幅历史漫画(如图2)。
第一步:学生应在分析并理解第一幅漫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新呈现的漫画中所描述事件的历史背景。由于华人无法在墨尔本下船,轮船“阿富汗号”驶往悉尼。不料,悉尼的反华情绪更为高涨。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1888年6月,澳大利亚殖民地内部会议利用此反华事件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了合作,目的在于建立独立的澳大利亚联邦。此外,学生还应了解《快报周刊》在当时是一份极力宣扬种族主义的报纸,主张“澳大利亚是澳大利亚人的澳大利亚”,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漫画作者的价值观。
第二步:与历史教师围绕第一幅漫画所设计的问题相比,第二幅漫画的问题设计体现出了一定的挑战性,当然漫画的分析技巧并无差异。历史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漫画里发生的是什么事件?(2)围墙指代的是什么?(3)漫画中的两个人分别指代的是谁?(4)解释“菜园里的垃圾”指的是什么?(5)漫画作者对这个事件的态度是什么?(6)漫画作者希望看这幅漫画的读者有什么反应?(7)这幅漫画集中反映了谁的利益?(8)这幅漫画渗透了何种具体的敌视态度与不满情绪?(9)限制华人入境促成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间的合作,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
解决该系列问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知道,漫画作者将华人比作“rubbish(垃圾)”可看出其价值观。另外,在澳大利亚早期殖民地内部会议上“菜园”一词常被用来形容英国当局,这里是一种贬义。由此可以判断,这是一起发生在英国当局与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之间围绕华人移民问题的纠纷,那么其余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第三个环节:在前两个环节中,都是历史教师根据漫画本身来设计问题。当然,这两个探究活动尚不足以有效地解决探究主题,还需要占有更多的史料资源,开展多角度的思维活动,以利于更全面地认识探究主题。在这一环节中,历史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对这两幅漫画作拓展性的历史探究,学生可以查阅文本资料、口述资料、展览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比如:(1)当轮船“阿富汗号”载着华人来到悉尼后,新南威尔士总理帕克斯做了什么?(2)在19世纪晚期,澳大利亚一些殖民地为什么对华人如此的恐惧和敌视?(3)是否有证据表明,有一些殖民地对限制华人入境持反对立场?(4)1880-1890年间,究竟有多少华人来到澳大利亚?(5)“阿富汗号”事件与1888年的澳大利亚殖民地内部会议有何联系?(6)英国对于澳大利亚各殖民地提出的限制华人入境持什么态度?
这些问题虽然与“阿富汗号”事件有关,但与历史漫画已没有附属关系,视角更为多元,带有显著的发散性特点。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有关资料,必将有助于深化对探究主题的认识。
澳大利亚史料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澳大利亚“史料教学”理念与案例的简单分析,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足以对我们的观念构成有力冲击:
第一,应对史料的具体特点有一个完整而明晰的认识,这是进行史料教学的前提。比如通过提供的案例我们就能感觉到,史料分析的过程非常复杂,“论从史出”说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第二,史料教学在根本上要求学生具备“侦探”的敏锐思维,即要求学生对提供的史料进行全面的、细致入微的研究,抓住其中的关键性历史信息。在这两幅历史漫画中,学生如果只是得出“在澳大利亚各殖民地反华人的种族主义情绪非常浓烈”这个结论,显然还远远不够,还应该进一步深入思考其实质结论——揭示了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与宗主国关系的紧张。
第三,严格意义上的史料教学应充分体现史学研究的特点,即应该按照一定的史学逻辑来组织史料教学,这可以确保史料教学既有其“名”,又有其“实”。
第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科学性与周密性的原则来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
第五,将史料学的前沿认识渗透进史料教学中来,丰富了史料教学的内涵。
再回到文中提到的这个代表性教学案例分析上来。
第一,这个教学案例符合澳大利亚历史教学界关于一个完整史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范———四段式分析法,即确定探究主题,依据占有的相关史料设计系列问题,明确史料发生时的历史背景,分析史料、得出结论。
第二,教师很好地利用了当时两份画报中的两幅漫画,并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顺着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思路,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有意义问题,充分挖掘了漫画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教学。可以说,能否创设优秀的问题设计,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第三,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澳大利亚历史上存在着一段极其不光彩的历史——一股强烈的反华种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可以说是“白澳政策”的集中体现。澳大利亚各殖民地为了脱离英国而走向联合与独立的道路,本无可厚非,但华人入境问题却成了他们反英的借口,最终成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进行斗争的牺牲品,这有助于促使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同时,以“限制华人入境”的两幅漫画作为本探究主题的切入点,有画龙点睛之效。
第四,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源,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极大地增强了这个教学设计的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第五,这篇教学案例在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体现了一种带有创新色彩的实践探索。历史漫画往往作为一种解读历史现象的特殊史料资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不仅仅在于可以引起学生观赏的兴趣,更容易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因而对于这种资源,不仅仅在课堂教学上要多用,而且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乃至历史试题编制中也应该多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何成刚)
《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0日第6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