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系列讲座正式开讲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系列讲座正式开讲,第一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虞和平主讲“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朱恒鹏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主任赵学军主持讲座。

朱恒鹏表示,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经济研究所将各类研究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结合,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系列讲座是该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座将由国内研究现代化问题的知名专家学者担纲主讲,希望大家通过该讲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逻辑理路、国外动态以及未来趋势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虞和平首先对现代化的几个概念进行了分析。他说,“早期现代化”是指1949年以前的现代化,主要包括近代中国人争取国家富强和独立的努力过程。事关现代化中的工业化、民主化、民族化,又有别于1949年以后的现代化,所以称之为早期现代化。

随后,虞和平主要探讨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有一定实际影响的“道路”及其探索、实践主体的转换。他说,所谓“道路”,主要是指中国人如何争取实现早期现代化的途径和方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只有这两者的结合才能产生实际影响,才能显示道路的探索选择与主体转换之关系。中国早期现代化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的探索,即洋务运动时期开明官员的探索、清末救国志士的探索、中国国民党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开创。

以求强求富抵御西方入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阶段。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类开明官员都有所谋划,从而产生了中国早期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探索。魏源首倡的师夷思想已包含了西方现代化内涵中的工业化、民主化以及中国早期现代化特需的民族化;徐继畬全面介绍了西方诸国以发展工商而致富致强的状况,还详细介绍了魏源著作所欠缺的欧美民主制度;冯桂芬继魏源之说,主张“制洋器”“善驭夷”“采西学”,主张自我改革,且以择善恢复古法为主。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发起,实践上的探索开始。但是,魏源等的师夷思想只实施一半,只是一种残缺的现代化尝试。此外,洋务运动还有诸多消极和阻碍因素。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意味着这次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失败。随着辛亥革命爆发,立宪派的立宪之梦彻底破灭,也宣告了康有为等企图以立宪改制带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探索彻底失败。“三民主义”包含中国早期现代化目标的民族化、民主化和工业化这三项主体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国初年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孙中山失去实践“三民主义”领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机会,也标志着“三民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失败。

虞和平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艰难曲折,唯有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奋斗,才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引领作用,这一引领作用与党的诞生同时开始。中国共产党及其选择的道路可信、可行、可胜、可成,成功走出中国式的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去芜存菁而形成的,必须坚持。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者和主要奠基者,也是唯一领导者。

(肜新春)

上一篇: 山东理工大学“红色七月”实践团开展红色文化问卷调查
下一篇: 为构筑更美地球村贡献“中国方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