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上海市回民中学:创造适合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

上海市回民中学:创造适合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

上海市回民中学:创造适合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历史传承乘风破浪的民族教育探索之路1945年,中国现代穆斯林学者、教育新闻工作者、回族人沙善余创办上海私立敦化初级中学。校名出自《中庸》:“大德敦化”,寄意“敦厚化育”。

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探索

历史传承

乘风破浪的民族教育探索之路

1945年,中国现代穆斯林学者、教育新闻工作者、回族人沙善余创办上海私立敦化初级中学。校名出自《中庸》:“大德敦化”,寄意“敦厚化育”。

教育探索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

第一任校长回族知名学者沙善余(前排左七)

学校设于南市青莲街222号私立敦化小学內,招收家境贫寒的回族学生。当时,教学设备简陋,办学经费匮乏。上海解放前夕,全校仅3个班级,共130余名学生,其中回族子弟仅30人。

上海解放后,市政府确定学校为少数民族中学,全力扶植学校发展:增派干部教师,拨发全部经费,扩大减免额度,设立人民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费等。学生人数迅速增加,1951年,全校已经增至七个班。

1952年,政府拨款在敦化小学对面购地建造教室八间,增办高中,改名为上海市私立敦化中学。1955年,学校发展为初中11个班,高中4个班,学生800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650多名,占学生总数78%。

1956年,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回民中学,这个校名沿用至今。考虑到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家庭贫困,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学校多方呼吁:要办一所少数民族寄宿制的学校,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子弟能够安安心心地做作业。

1956年,上海市教育局决定在沪太路1000号征地57亩,兴建新校舍。学校成为全上海唯一的一所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寄宿制完全中学。

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探索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

上海市回民中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校门(搬迁至沪太路后)

1957年10月,学校正式整体迁入沪太路1000号。新学校里,教室宽敞、窗户明亮、宿舍整洁、食堂干净、剧场气派、操场平坦,周围全是农田,校园及操场四周全用竹篱笆相隔,一条弯弯的小河自东向西穿越校园。

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学校迎来了办学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冯之浚、徐绍史、达式常、庞延斌、火恩杰、金长荣、方宗伟等人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的著名校友。

1985年,学校被确定为享受市重点中学待遇的完全中学。同年起,接受国务院和国家教委下达的任务,开设西藏班,为西藏培养各民族学生。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曾庆红、黄菊、陈铁迪、叶公琦、龚学平、谢丽娟、谢希德、周慕尧等领导都曾前来学校接见学生,或是参加毕业典礼,大力支持民族教育的发展。

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教育探索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

1989年2月,江泽民、叶公琦、朱镕基、谢丽娟等同志接见回民中学师生代表

1998年起,藏族学生全部迁至新成立的共康中学。学校圆满完成党和政府交付的“智力援藏”的政治任务。期间,学校共完成了整整10届西藏班的教育使命,为雪域高原培养了优秀的少数民族人才。

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教育探索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

回民中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校门

1998年起,在继承历任校长沙善余、金幼云、马仲德、田民、王智强等老校长办学智慧的基础上,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特级校长乐霆的引领下,学校逐步形成了“创造适合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这一立足本来而又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

从此,学校步入了又一段跨越式发展的黄金时期。2007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2011年,被评为全国特色高中;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

教育探索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

前任校长乐霆(维吾尔族,特级校长)和各族学生在一起

目前,学校共有回、藏、满、苗、汉等21个不同民族共1100余名学生,共34个教学班,其中高中18个班、初中16个班。140名教职工,中高级职称占88%以上。

秉承着“敦厚化育”的校训,坚持着“创造适合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教育”的理念,在校长马毅鑫的带领下,上海回中人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砥砺前行,与时俱进,正努力在民族教育的园地里培养着更加绚烂的民族之花。

开拓创新

打造现代化民族教育的乐园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人们都把莘莘学子比作满园桃李。为了培育好满园的桃李芬芳,今天的上海回中志存高远、目标明确,那就是努力建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四园窗口”学校, 成为全国民族教育的窗口。

建设“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的花园,让各族师生感受“美在回中”;

建设“教风严谨,学风扎实”的学园,让各族师生感奋“学在回中”;

建设“民族团结、设施完善”的家园,让各族师生感悟“爱在回中”;

建设“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乐园,让各族师生感契“乐在回中”。

学园、家园、花园是民族学校现代教育和谐发展的三个维度,乐园是民族学校现代教育和谐发展的过程性状态和发展愿景。

通过“花园、学园、家园”的创造性建设,使回中成为充满温度与情怀的校园,使教师内心丰富和高贵,使学生丰盈和充实,使校园成为学生怀念和教师感恩的乐园,使学校成为社会赞誉和家长向往的名校。

基于“四园窗口”学校的办学目标,为了满园的桃李盛开,学校正着力营造“新四园”建设。

一是推进阅读校园,营造书香校园。推进“书香校园示范班”和“书香校园示范员”建设,打造回中阅读节,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是推进体育专项,营造活力校园。利用初高中一体化办学的优势,不断优化全校性的体育专项化,保证学生掌握台球和其他至少一项运动,让体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习惯。

三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悦纳校园。通过大力构建“和谐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品牌,营造健康、和谐、阳光的育人氛围,构建科学、有序、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核心能力。

三是推进生涯教育,营造共美校园。以学校生涯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通过核心课题的引领,形成校本化的生涯教育体系,培养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导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升学生的社会参与,让生涯教育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意识。

桃花红兮李花白,千娇百媚一般香。

在民族教育的园地里,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各具特色的风情,让各族师生直观地体会到伟大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和千姿百态。学校整合各类课程资源,依托“一苑两课三特色”,面向每一名回中学子,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向全国民族中学辐射,为社会服务。

“一苑”:民族文化苑,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第二课堂

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教育探索

回民中学民族文化苑

这里有中华56个民族及至世界上其他民族知识的文化苑;有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概况、少数民族文化名人、民族风情、世界民族概况知识平台;有体验民族艺术的活动场所等,是上海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十佳景观之一,是上海市的中小学生接受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苑营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氛围,是开展民族文化学习和传承、研究和创新的民族团结教育基础资源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两课”: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促进学生腾飞的两个翅膀

显性课程主要包括民族常识课、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心理课程等;近两年,“民族团结中国梦”课程全面开设,历史、地理、思政、语文、英语等学科相互融合,受到学生的喜爱。

隐性课程主要体现在一草一木皆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主要包括:“敦厚化育”校训石,“和谐”理念碑,文化道旗,走廊廊语等。

教育探索_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

校训石

三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文化、立体化和品牌化

回中各民族师生尊重每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与文化礼仪,团结互助,友爱宽容,正是这种“美人之美”的悦纳与包容,使得民族政策的宣传、民族团结专题讲座、专题培训等常态化、人文化。

回中构建立体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设置民族专题,注重学科渗透,涵盖民族体育、民族艺术、主题教育、仪式教育、民族节日、体验活动等,全面的课程培育立体的人。

回中着力打造特色品牌。自2005年起,学校已经连续承办了共13届全国民族中学“民教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系列活动,形成了“岁岁民教杯,浓浓民族情”的品牌与情怀,为全国各地民族中学教育的现代化,各地民族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各地民族学校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教育探索

现任校长马毅鑫(回族)在全国民族中学民教杯活动中致辞

应知地胜无非景,但有花开即是春。

但有花开,便是暖春;但有花香,便是胜景。浇灌每一棵桃李,呵护每一朵花开,是园丁的初心,也是园丁的使命。

在回中,“教师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深知,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教师的职业是塑造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只有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唤醒美好。

为此,学校以“合作、设计、共同成长”为共识,努力打造一支会育人、会育己、会合作、会设计、要成长的教师队伍。

一是成立教师专项工作室,培养教师向学向上的合作力。

目前,学校已经有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艺术、生涯等课程的9个教师专项工作室。定期的活动与研讨,不仅促进了工作室领衔人的发展,更带动了参与者的共同进步。其中,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徐洁岚老师在第三届上海基础教育青年教师爱岗敬业教学竞赛中获得特等奖,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二是优化学习型教师团队,培养教师互助共享的凝聚力。

本着互助共享的原则,学校成立7个跨学科学习型教师团队。通过读书分享、文稿撰写、经验探讨、头脑风暴、微型演讲、艺术沙龙、健身体验等各类体验活动,营造学习型校园的良好氛围。

三是推行全员导师制,培养教师自培自省的内驱力。

学校主张“教师即导师”,不仅要基于眼前教好书,更于着眼未来育好人,要做一个陪伴学生共同成长的人生导师。学校规定每名导师结对学生不超过8人,便于导师导之有方、导之有序、导之有效。这也促使教师在担任导师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反省,不断提升,从而达成和学生的共振与共鸣。

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_教育的天职在于探索教育_教育探索

各教师专项工作室领衔人

满园桃李笑春风,今年共胜去年红。

料得来年花更好,丹心立德树人中。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上海市回民中学始终坚持创建“四园窗口”校,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发挥“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的教育宣传与示范辐射作用,正努力在民族教育园地上培育着更加烂漫的民族教育之花。

上一篇: 如何选择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
下一篇: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历史需要忠实的记录者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