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曾经作诗道:“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短短八字,含蓄而又骄傲地宣告了京兆杜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而我们今天要说到的人物正是京兆杜氏这一大家族在大唐王朝的第一位宰相——杜如晦。
杜如晦像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人氏。他的出身介于我们前面说过的长孙无忌和李孝恭之间,他没有经历过被兄长逐出家门的悲剧,也没有放歌纵酒的洒脱。杜如晦有的是一个作为大隋王朝优秀接班人的青春。史书记载杜如晦从小聪明,喜欢文学和历史,一看就是未来的人中龙凤。
杜如晦怎么被满门抄斩(杜如晦简介)
京兆地图
可杜如晦在隋朝的日子却并不痛快,虽然自己的祖父是隋朝的高官,按理来说杜如晦也享受了一定的高官子女的优待,但是这对于杜如晦来说还是不够。隋炀帝统治的大业年间,杜如晦参加官员选调,主持的吏部侍郎十分赏识杜如晦,但碍于程序也只能够给他一个县尉的职务,杜如晦接受了这个职务,但没有多久他便看出了大隋王朝的气数已尽,于是选择了弃官回家韬光养晦。
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吏部侍郎高孝基深所器重,顾谓之曰:“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遂补滏阳尉,寻弃官而归。
大业,唐高祖李渊的义军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作为先锋率先进城,杜如晦适时地进入了李世民的幕府,或许当时的他是在考察这位年轻的将领能否成为他的主公吧。当时的李世民幕府当中可谓是人才济济,因而朝廷经常从他的幕府当中抽调人才去地方充当官员。虽说自己这里能够为朝廷贡献人才是好事情,但是李世民也无法接受自己这边天天被老爹薅羊毛。于是决定从当下的府僚当中选取英才作为自己的核心人才,此刻房玄龄挺身而出向李世民推荐了杜如晦,杜如晦也因此脱颖而出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
杜如晦后面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这一个个李世民军事生涯中的军功章都离不开杜如晦在背后的谋划,史书说他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杜如晦也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一个坎。他的叔父杜淹追随王世充,在王世充那里担任吏部尚书,而杜如晦的兄弟当时也正好在王世充的势力范围之内。不知道是出于对王世充的忠诚,还会因为与杜如晦兄弟的不睦,杜淹向王世充举报杜如晦的长兄勾连唐朝,因而导致杜如晦兄长被杀,弟弟被囚禁,几近饿死。乱世之中如此的人伦悲剧,对于杜如晦来说想必是不可承受的痛楚。
天下太平了,马放南山了,曾经战功赫赫的秦王李世民也开始准备回到书卷当中学习了。李渊册封他为天策上将,他便向皇帝请求在天策府中开设文学馆,设置学士十八人帮助自己学习,这便是赫赫有名的十八学士了,而杜如晦正是十八学士之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如晦在学术上的造诣。
秦王府十八学士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李世民兄弟之间毕竟回不到从前了,太子与秦王的斗争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程度。这个时候两边的主脑还没有直接开战,仅仅是通过对下面人的打击进行政治上的局部交锋。可杜如晦却倒霉的遭受了物理上的打击,他当时骑马从高祖宠妃父亲的门前经过,便被那些家丁以不敬的借口殴打了一顿。之后更是和房玄龄一起被李元吉当做重点打击对象,导致被贬黜。事已至此,也到了见真章的时候。
玄武门的前夜,装扮成道士的房玄龄与杜如晦在尉迟恭的保护下进入了秦王府,在经过一夜的谋划之后,人事已尽,便全看天命了。所幸上天不曾放弃他们,太子和齐王永远留在了玄武门。天策上将一转身成为了东宫的新主人,杜如晦也因此升任太子左庶子。
进入贞观时代,杜如晦官拜兵部尚书,封蔡国公,并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出任各个关键岗位,为贞观初年的军国大事立下汗马功劳。可命运并没有眷顾杜如晦,突如其来的疾病压垮了他,在贞观四年大唐宰相杜如晦便撒手人寰,太宗的左膀右臂只剩下了一个房玄龄。
新唐书
杜如晦生命的短暂并没有掩盖他人生的光芒,虽然他出身在高门大族之中,却没有如后世小说中的那些纨绔子弟一般不思进取。他少年之时便已经练就了王佐之才的本领,只可惜杨广的时代无法让他展露抱负,但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杜如晦第一次进入李世民的幕府时,他便明白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将为自己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终于,在他和李世民、房玄龄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历史上永远留下了“贞观之治”的光辉。
以上便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第三位杜如晦的故事,如果您对此有什么看法还请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还行,请您点赞、关注支持一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