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从发现到成熟地服务于民众,经历了漫长而又坎坷的历程。
面对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酶”旋风,人们的意识终于觉醒:酶对健康如此重要。
更重要的是,酶并不是神秘的十分遥远的高科技,它就在我们的身体里,就在身边,就在你能想到的每一个地方,对健康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酶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但是,这样一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类总是会受经验和习惯的影响,对心发现事物的接受需要较长的时间。
故事从1752年夏天开始,法国生物学家雷欧玛将一块肉塞进了金属管子中,不久,他发现这些肉都被融化了。
1773年,意大利人斯帕朗采尼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为了搞清楚肉融化的原因,他用了10年时间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溶解肉类的物质,并将在这种物质命名为蛋白酶,成为这个领域的最初发现者。
1833年,法国人培安和培洛里通过实验,发现了淀粉酶。
1836年,德国休旺教授发现了一种可以溶解肉类的物质,这种物质在高温遇热后会失去作用,而且,它只是在强酸性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胃蛋白酶。后来,休旺教授又发现了多种其他的酶。
1946年,美国生物学家索姆纳联合另外两个美国科学家 提出了一个著名观点:酶的实体就是蛋白质,并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于是,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补充蛋白质就是补充酶。实际上,蛋白质是酶的实体没有错,但不是它的本质,蛋白质只不过是酶的骨骼而已。
对酶的误解并没有到此结束,之后,俄罗斯科学家巴布金教授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酶可以无限地制造出来。在这两种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上对酶的研究几乎没有重大进展,直到美国科学家爱德华·豪尔博士的出现。
爱德华·豪尔博士年轻的时候就取得了医生执照,进入一家疗养院工作,长期跟医学打交道,让他对酶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是,他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酶营养学的研究。
1985年,85岁的豪尔博士发表了著名的《酶营养学》,提出了酶营养、食物酶、消化酶等完整系统的理论,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爱德华·豪尔博士当之无愧地被誉为“酶之父”。正是爱德华·豪尔博士的推动,酶的研究领域先后诞生了6位诺贝尔化学奖、医学奖得主。
最近一次是2009年,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雷克本、卡鲁格雷德与佐斯塔克,因为研究人体染色体“末端酶”和人体老化、癌症之间的关系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酶知识的历史,源深于自然,自然需要酶的作用,人需要酶的帮助,没有酶就有生命,更别说历史。
酶生活,美生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