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完美融合

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完美融合

探索未来: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完美融合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危机,我们应反思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张力。有部分学者主张,科技自身存在某种反自然性

面对现代科技带来的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些危机,我们应反思科技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及其张力。有部分学者主张,科技自身存在某种反自然性,并从科技对生存矛盾的激化、对自然空间的压迫、对人类审美或价值观的侵蚀等方面进行论证。但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反驳,认为真正反自然的并不是科技,而是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往往会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科技在其中只是“催化剂”。“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有助于厘清科技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并可为当代科技的伦理规制带来一定借鉴意义。

从“对立”到“审度”

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正面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审美、价值观方面都受到了猛烈冲击。由于科技的发展与应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世界、意义世界正在被重塑。便捷高效的科技引发了生存风险与伦理危机的争议。这不禁让许多人把矛头指向科技,认为科技正是将人类异化的“元凶”。

哲学家对科技的看法也存在不同立场,既有主张立足于人道主义,将科技从资本的绑架中解救出来的态度,如法兰克福学派等;也有以海德格尔为代表,在《技术的追问》中批判有关科技的“工具主义与人类主义”的观点,主张消解技术并逐渐返璞归真,恢复自然的立场等。随着思想家的反省与呐喊,人们对科技的态度也逐渐从“盲目崇拜”到“批评抵制”,再到现在的“多元审度”。日益成熟化的科技立场,是对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生存空间的负责。

探索自然的句子_探索自然_探索自然奥秘

刘大椿教授在《审度:马克思科学技术观与当代科学技术论研究》一书中提出了“马克思的科技审度观”。一方面,科技具有价值中立性,给我们带来了战胜自然的力量,并终将帮助人类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科技在现代社会领域所表现出的对于人的控制与压迫,关键在于科技被资本所绑架,成为了践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人们对科技的立场,应从之前的正反对立,转向“多元审度”。因此,我们将分析一些观点认为的现代科技具有的反自然性究竟是什么,探讨这种对科技的看法是合理的还是有失偏颇的,然后根据这种对科技的批判立场提出自己的中立建议。

机器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

科技对人类生存空间反自然的加速与激化作用,可以用黑格尔的主仆辩证法来解释。在人与机器的关系中,初看人是占主导地位,机器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生产出来的,并且人们可以对机器发号施令。这就像主人与奴仆的关系一样,主人可以不用劳动而坐享奴仆的劳动成果,而奴仆却无权享受这些劳动成果。但正是因为劳动成果由奴仆创造,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是奴仆创造的。同样的,在当前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很多地方都有机器的参与。现代科技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劳动、交往、娱乐等,使人们深度依赖于机器。

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当下世界已越发按照机器的逻辑来运转,现代化程度越高,体现得就越明显。比如,在城市中,我们已经乐于按时上班,面对着机器工作、出行、娱乐……人类通过科技制造出了许多原本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品,并且在机器世界里的规律都显得与自然界如此不同。对于大部分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每天除了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之外,有很多时间都是在维持着这个充满机器的世界的正常运转。在科技的改造下,城市的一切存在都指向人的目的,这些存在就像机器的零部件一样被机械地组装在一起。从这点看,人类选择了机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选择了与自然相分离。

资本压迫自然空间

大多数来自机器的压迫,其本质还是来自资本的压迫,而这种压迫在现代只是披上了科技的外衣。科技被资本绑架以后,便会以快速积累资本而非以人类自身为导向。这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带来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问题。有些人认为,这些问题都会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被解决,但科技的资本导向会对此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时处理一条河流污染的花费,或远超当时通过污染所创造的效益。因此,在不加以干预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环境乃至生命都将成为资本积累的牺牲品。

比如,1971年,福特公司生产了一款平托车,但存在安全隐患:油箱在后轴承下边,一旦后车追尾,十分容易引发油箱爆炸。而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只需要在后边加一个挡板将油箱隔开,并且成本只有11美元。但福特公司并没有选择这样做。恰巧在第二年就发生了这样一起交通事故,一人被当场烧死,侥幸活下来的人将福特公司告上法庭,这就是美国汽车历史上著名的“平托车公案”。福特公司在法庭上出具的一份统计表显示,增加一个挡板的成本乘以汽车数量,大于任由这种隐患存在而产生的赔偿款。这就是资本逻辑的可怕之处。若生命未被科技放在第一位,就是缺乏正义的。

所以,科技具有反自然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资本所绑架。当下,我们正在逐步实现生态文明的美好生活愿景,这是对以资本为导向的科技发展的致命一击。科技的进步,不应以牺牲人类自身与后代的绿色生存空间为代价。

科技侵蚀意义世界

当前,人类的本质、伦理与审美,在某种程度上都在被科技重塑。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与机器的联系越发紧密,甚至人工智能已越发深入地影响音乐、棋类、诗歌、绘画等领域。而科学与哲学、宗教、艺术等,都是我们获得知识、把握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方式。仅从某个单一维度去认识世界,都是不完善且欠妥当的。自人类从自然中诞生以来,经过长久的磨合,已经同自然共同成为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的伦理道德发端于自然的血缘关系之上,我们的审美汇聚于一件件建基于自然的艺术品中,我们对美好的想象凝结在那古老的自然神话里……这个多样性的世界本身,就是我们整个意义世界的基础——但科技似乎在改变着这一切。

所有向度的意义与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获得的意义,都与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对于人类的意义世界来说,物质世界有着基础性地位。即使科学技术哲学中的一些流派认为科学知识并不完全是客观的,但在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这点上,我们并不能将科学与其他形式的知识等同起来。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科学主义入侵了很多其他领域,很大程度上在于科技改造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自然的世界正在离我们远去,而人工的世界正在兴起,从而诞生了许多基于人工空间的意义、生活方式、价值观等。

构建科技与自然新的和谐

当人类将科技应用于社会中时,可能并未料想到科技对自然的改造范围如此之广、程度如此之深、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科技带来的一切好与不好,都可能被认为与我们自然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所以容易产生科技存在反自然性的观点。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存在本身就有些反自然的意味,而科学只是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并使其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面对科技,我们应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方面,我们应通过制度等进行干预,将科技从资本的绑架中解救出来,让科技能够更加切实地以促进人类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为导向。另一方面,我们应主动接受科技新意义世界的变革,认识到意义世界的暂时性,学会面对现实。接受当下意义世界的改变,接纳科技带来的新的审美与意义,接受与科技共生的伦理观,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科技与自然乃至人与自然新的和谐。

总之,科技本身或并不具备反自然的性质,而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繁衍往往会伴随着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调整,而科技又越发全面深入地渗透与沉浸在人类社会之中。因此,带有“催化剂”功能的科技就容易成为被指责的对象,这明显是有失偏颇的。科技与自然关系的背后,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同样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这也是科技向善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及当代创新研究”(20&ZD04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上一篇: 亲爱的老师 | 培养心智自由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下一篇: 腾讯游戏联手Discovery探索频道打造纪录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