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探索 >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怎么读(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怎么读(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怎么读(西周的都城在哪里)(作者:赵辉)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与夏文化的诞生地,究竟在哪里?已经成为困扰中华民族的历史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中的重点工程。西周时期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从原史时期进入有纪元的信史时期就是从公元前

(作者:赵辉)中华文明产生的源头与夏文化的诞生地,究竟在哪里?已经成为困扰中华民族的历史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已经进入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中的重点工程。西周时期是中华历史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从原史时期进入有纪元的信史时期就是从公元前841年前的西周时期开始的,因此,从根本上解决西周历史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才能夯实中国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怎么读(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西周的都城在哪里怎么读(西周的都城在哪里)

西周的东都成周城的具体地理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是研究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关键问题。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模糊不清,将导致对整个西周历史文化发展认识的严重错误,导致中华文明探源与夏文化研究的南辕北辙、东成西就。

对于西周的东都成周城的作用与地理位置,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及之前,已经产生了产生了严重分歧,成为一个中国历史谜团。以致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做出了如此表述: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表明了司马迁对西周时期控制管理东方诸侯的东都成周位于洛邑观点的否定,对西周都城丰镐宗周地位的肯定。

历代以及近年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表明,在整个西周时期,丰镐宗周与东都成周是西周整个历史时期最为重要的两处西周统治管理中心,东都成周具有与丰镐宗周同样的王朝地位。从可考的记录西周青铜器铭文关于“成周”与“宗周”的青铜器数量来看,“成周”的记录要远远多于“宗周”的铭文青铜器。表明了在西周的历史时期,发生于“成周”的历史事件要远远多于在“宗周”发生的历史事件,“成周”所担负的西周历史要远远多于“宗周”所承载的西周历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背后所显现的是怎样了西周历史?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历史问题,其中包含了中华文明辉煌伟大的内在基因。

虽然目前学术界普遍将西周的东都成周,盲目地定义在洛邑,并以洛邑为“天下之中”作为理论依据,创立了“多元一体”的考古学理论体系,推演出一套以洛邑为中心的“最初的中国”学术体系。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证明了其理论与观点结论的根本错误,成为中国考古学难以走向世界,引领世界考古学发展的根本原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历史事件的概况与形容。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表示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虽然“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理念来源于明王朝,但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理念却古已有之,是中华民族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内在因素与核心思想。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楚囊瓦为令尹,城郢。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僣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是古人对古代天子守国门的一种事实陈述,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对于《左传》中的记述,谁是驻守者,驻守的地域,恐怕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观点看法。现将笔者的观点与认识,加以详细论述,希望能还原出古人的真实含义,还原古代王朝统治的真实历史。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古时古人王朝的统治者天子直接驻守在四方边境之地以保境安民,应该是本句的本义,与“天子守国门”含义相同。虽然一国有四方边境,但对一国的各种影响有大有小,有重要与次要的区别,天子驻守在最重要的一方边境,是天子必须选择的重点驻防对象。这一方天子所守卫的地方,就成为王朝的一个国都。从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本句中的“天子”特指西周王朝的周天子,而之前的夏王朝商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分别称为“后”与“王”。更具体地说,西周王朝的周天子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是“天子守在四夷”;概况地说,整个西周王朝时期是周天子驻守在四夷边境,以保护西周王朝的正统统治,彰显了周天子在西周王朝统治中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人们普遍把王朝的天子作为被保护的对象,需要全体普通国民舍生忘死、倾家荡产去保护的对象。殊不知,在古代,在三代王朝时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天子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与思想,以其高风亮节的凝聚力保护着天下民众,维护着王朝统治下人民的安居乐业。可以说,中国三代王朝是建立在夏商周王朝的初建者大禹、商汤、周武王高尚的个人品德,辉煌的文治武功、成功举措的保境安民基础之上。

西周王朝的天子以其军事强大及思想先进,保护着王朝的统治、维护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当周天子的军事力量弱小,天子只能驻守在诸侯国,让各国诸侯驻守在四方邻国。诸侯力量弱小,就只能守护在四方边境。谨慎处理四方边境,得到四邻的援助,让人民相互亲近而不相互敌视使用暴力,这三件事情做成功了,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家还需要花费大力去修筑城池吗?

西周初年,周公辅佐周成王是如何治国,维护王朝统治,团结四夷人民的呢?《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以前周成王会合诸侯,修建成周城,以此做为西周的东部都城,是为了推崇文化与仁德,学习文德文化,学习写文章的规范,学习《诗经》文化,向全国推行礼乐教化!

“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向我们呈现了两个重要的西周历史信息:一、天子守国门;二、西周营建东都成周,是为了学习并推崇礼乐教化。《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东夷率皆土著,憙饮酒歌舞,或寇弁衣锦,器用俎豆。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几蛮、夷、戎、狄总名四夷者,犹公、侯、伯、子、男皆号诸侯云。”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所谓中国失礼,求之四夷者也”中的“四夷”特指“憙饮酒歌舞,或寇弁衣锦,器用俎豆”的东夷,而非四方的“蛮、夷、戎、狄”。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个很清晰的华夏历史文化来源:华夏概念的产生,来自于对东夷土著习俗与文化的描述。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了保护西周王朝的安全与稳定,西周王朝组建了为保护丰镐宗周的“西六师”和保护东都成周的“成八师”,以守卫西周王朝的东西大门。从整个西周的历史来看,对西周王朝统治最大的威胁,也是来者于东部的淮夷势力与西部的戎狄势力。西周的灭亡正是因为西戎消灭了周幽王而导致西周王朝的覆灭,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最早的历史版本。

从大量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周的“成八师”一个人员组成多于“西六师”两个师编制的正规军,其主要的征伐对象为东夷、南夷与淮夷。为了威慑与征伐西周东南地区的夷族势力,西周王朝总不至于将如此庞大的正规军龟守在洛邑,去威慑千里之外的东南地区?当征伐成功后,规模庞大的“成八师”再撤回千里之外的洛邑驻防,以给东南地区势力以东山再起的机会与时机?因此,作为西周王朝的主力军队“成八师”,不可能是驻防于洛邑而去千里之外征伐东南地区;“成八师”只可能是长期驻防在东南夷地区,以保护西周的东都成周城,并对东南夷地区势力进行实时的威慑与征伐。

规模庞大的“成八师”是由西周王朝分封的诸侯贵族子弟及所率本族人员所组成。西周的东都成周是军政一体的管理模式,大量西周贵族驻防于东都成周,第一目的是为了维护东南地区的稳定,第二目的是为了“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让西周的贵族及子弟学习东都成周地区的文化与礼教,将东都成周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礼教推广普及至各分封的诸侯国。经过西周王朝两百多年的文化发展,于是在春秋时期诞生了以“周南”“召南”为起始的十五国风所组成的《诗经》。

因此,“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等历史史料,向我们呈现的是西周王朝的初创者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其雄才大略,“天子守国门”,在中国东南夷地区的四方湖古城遗址营建东都成周城,让西周天子及诸侯贵族驻守在四方湖古城,维护东南夷地区的稳定,并学习东南地区高度发达的文化与成熟的礼教,将四方湖古城地区高度繁荣的华夏文化推广到西周的各个诸侯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根主脉与源泉。(作者:赵辉)

上一篇: 台湾海峡是公海吗(台湾海峡是公海吗百科)
下一篇: 坦博拉火山(坦博拉火山爆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