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

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

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 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一、中西社会工作发展流程之比较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流程。

社会国家民族这三者顺序_社会国家_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社会工作 机构社会工作 私人社会工作

一、中西社会工作发展流程之比较纵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一般都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流程。社工教育体系输出了社会工作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人才(人力资源),社工人才将一定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方法一同引入社工实务体系,实施专业的助人活动;人们通过对社工实务的反思推动了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社会工作者也可能在实务中发现某些文化差异或者碰到一些新的困难和问题,促使相关政策作出调整,由此而产生的新政策、新结论、新成果又反过来规范社工教育,促进整个社工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而社工教育体系的完善又有利于造就更多、更好的专业社工人才……社会工作正是在这种循环反复过程中不断地螺旋上升。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其中社工实务体系更是重中之重,社工实务体系的缺失意味着整个社会工作发展流程的中断。

由于起步点不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流程基本上形成了两种循环模式,即“实务—教育—实务”(正循环)和“教育—实务—教育”(逆循环)。中西社会工作发展流程的差异就体现在这两种不同的循环模式上。具体而言有两点。其一,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是先从实务开始的,然后顺利进入实务—教育—实务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直接动因来自政府和学者的极力推动(陈良瑾,夏学銮,王青山,1994),先从高校开设社工专业,培养社工专业人才着手的。一开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通过传授一定的价值和技巧竭力解决人们先前在实务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社会工作的教育则显得有些模糊,甚至说是盲目,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应以什么样的参照标准来培养我们自己的社工人才。其二,在专业社工教育出现之际,西方社会工作的实务体系就是一种显性存在,而中国则仍是一种隐性存在。所谓的显性存在是指它的整个社工实务体系能够为社会所普遍认可,而且社会工作者能够被明确的、专门的社会服务机构所接收。隐性存在正好相反。从慈善组织会社到睦邻运动再到后来的设施发展,西方社会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随着大量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成熟,社会工作者逐渐形成了明确的实习、就业去向。

中国社工实务体系的这种隐性存在带给了社工专业学生两个最现实的困惑:实习困惑和就业困惑。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流程的逆循环(教育—实务—教育)以及中国社工实务体系的隐性存在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大力发掘中国社工实务体系的隐性存在,化隐性为显性,建立一个与当前社会体系具有积极互动关系的社工体系乃是当务之急。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位一体模式正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二、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位一体模式

1、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我们可以根据服务主体的不同将中国社会工作分为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种。这三种社会工作的服务提供者分别称为国家社会工作者、机构社会工作者和私人社会工作者。国家社会工作泛指一切有关社会福利服务方面的政府行为。它突出的是政府行为。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的国家社会工作主要是在与社会秩序直接相关的领域发生作用。比如,就业、职工养老保险、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反贫困、社区建设等。国家社会工作的明显特点就是与政府当前的政策密切相关,所处理的都是与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相关、与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相关的问题。可以说,国家社会工作是体制性、结构性、政治性的,是政策取向的。机构社会工作专指那些有别于政府行为,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服务取向型的社会福利工作。机构社会工作的活动领域要微观得多,这些领域主要是健康咨询、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社区社会服务、外来农民工子弟服务。机构社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主要有相关的新闻媒体、电台(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电台所开设的健康咨询热线、心理辅导栏目等);不纳入政府行政编制的社区(村)委员会和相关的民间团体、协会(如一些农村的老年人协会等);近年来不断涌现出来的法律援助中心、反家庭暴力法庭等;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一些政府行为逐渐淡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比如青少年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等一些准政府部门、政府办的群众团体也将被视为机构社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相对于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而言,私人社会工作则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取向型社会服务工作。它特指那些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由具有独立实践能力的社工专业人士或团体所开展的一系列社会服务。私人社会工作者类似于私家侦探、心理医生或独立律师(团)。当然,对于私人社会工作者来说,其专业价值和专业技巧上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引入两个重要概念,即专业社会工作和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主要处理一些更带技术性的问题,如心理治疗、人际沟通、资源争取等;准社会工作则主要处理如邻里纠纷、失学、贫困以及各种灾害的善后抢救工作等更带实际性的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和准社会工作的判断依据主要看它们对专业价值和专业伦理的运用程度如何以及它们对专业技巧和专业方法的掌握程度如何。当然,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度”才算是专业社会工作或者说不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度”就只能称为准社会工作,还有待实践来定论。

一般说来,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指那些接受过专业社会工作的正规教育,且在督导的指导下完成一定量的实习(还要合格)并获得专业社会工作职业证书的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准社会工作者则是指那些虽未接受过专业社会工作正规教育但已在相关岗位工作过一段时间,拥有一定经验,能够较熟练地处理社会工作方面的相关事务的在职人员。根据他们的工作业绩可颁发相应的准社会工作证书。准社会工作者主要包括妇联(工会、共青团、民政系统……)里面的工作人员、社区街道办工作人员、学校里的相关辅导员等等。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在我国国家社会工作者队伍和机构社会工作者队伍当中仍主要以准社会工作者为主,而私人社会工作者则还没有发展起来。我们今后要做的重点是不断增加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领域内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比例,同时还要为私人社会工作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

2、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的关系可以看出:其一,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有大面积的重叠部分,这是一种不合理现象,人们批评说这是中国(机构)社会工作系统官僚化的结果。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重叠部分将呈现出不断向中间的独立机构社会工作转移的趋势。其二,私人社会工作在我国仍近乎一片空白,它是不可能凭空冒出来的。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应该积极配合当前高校的社工教育规划,为社工专业学生的成长提供条件,其中最迫切的就是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实习机会和一定的就业岗位。只有大批合格的社工专业人才的顺利成长,私人社会工作才有生成发展的可能。当然,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也将从这批人才的成长中受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当大批合格的社工专业人才补充进来以后,国家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无疑将会大大增强。其三,私人社会工作的市场取向型决定了它的市场主体本质,这就要求它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与政府的关系。如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私人社会工作者与政府只是一种被指导与指导的关系,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对私人社会工作的行业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又不能对之有过多的干预,从而方可确保私人社会工作有独立的发展空间,能够迅速壮大。当然,这是后话。

总之,取向不同决定了国家社会工作能够在宏观层面上满足人们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需求,而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则有助于解决人们的个别性问题。可以预见,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位一体模式的建立将会成为解决我国转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的一个有效机制。

3、构建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要义构建国家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和私人社会工作三位一体的要义简单地说就是要通过某种合理的划分,重新整合我国社会工作的资源,使之能够被充分、有效地运用起来,并最终形成一种积极互动效应,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良性快速发展。

上一篇: 我在日本社会里,看到了中国内卷的未来
下一篇: “香港的问题,没有退让余地” 一文看懂国新办新闻发布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