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王俊秀在《当前社会心态的新变化》中指出当前人们的社会心态受社会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其社会心态表现出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并根据年份的比较,由2010年社会总体信任水平负性判断回归到2014年的一般信任,而选择不信任的百分比也在减少,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信息化加快,人们接受新知识,新理念的途径越来越多,本来属于马斯洛较高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普遍化。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应高度重视其社会心态的发展。培根在《习惯论》中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了他的思想,而思想又会支配着行为。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关于心态对行为产生影响的实验可以揭示心态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好的心态可以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糟糕的心态则会阻碍事物的顺利发展。建立健康良好的心态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任务。
尽管各种数据显示人们的社会心态总体上呈现主流思想引导的健康状态,但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入,全球信息化内容在不断扩大,东西方思想文化在不断入侵,物质利益欲望在不断膨胀,精神需求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尤其呈现出令人担忧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对物质利益的无限追求、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学业未来的迷茫、对自身的认知不强,盲目的自信或自负。
学者对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从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其基本内容和特征以及表现形式,注重理论研究,但结果不尽如意。自从党中央关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加强改进、培育引导的相关举措的文件不断发布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要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通过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培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研究意义: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可以对大学生社会心态产生的背景进一步把握,进而更全面的去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问题。其次,研究大学生社会心态,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支撑,更需要各学科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分析大学生社会心态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进而有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等。
另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上的提炼,更好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实践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社会认知度,处理好人际关系,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解决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心态方面产生的问题,因为一个人的心态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与思想认识密不可分,而思想认识水平又取决于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程度。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心理情感。积极的社会心态会带来良好的情感作用,良好的情感作用会带来合理的理想追求,合理的理想追求则会促进良好社会心态的进一步强化;相反,消极的社会心态会带来沮丧的情感,沮丧的情感又会促使大学生理想的懈怠,理想的懈怠又会诱使消极心态的进一步加固。
这两种不同的循环会使大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发展方面带来不同的重大影响。其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主流思想引导的健康心态。加强社会心态建设,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良好心态是响应党的政策的客观要求,党中央以文件的形式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做出了政策的引导,不仅说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培育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说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西方关于“心态”的研究。最早在“心态学史”中出现的,由法国年鉴学派创立。法国历史学家J.勒戈夫通过考证研究认为,在法语中,形容词mental意为思想的、精神的、。但是,它的名词“mentality”不是从形容词派生而来,而是在19世纪50年代从英语中借用过来。
虽然,“mentality”早在17世纪的英国就出现了,但是该词在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得到集中具体的研究,而是将方向放在对社会文化或社会信仰的追捧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心态的研究是通过唯物史观的角度侧面分析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都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第二,西方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态史学是国外社会心态研究的主要视角。马克思·韦伯是最早被认为探讨社会心态方面的问题,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分析了社会心态对社会变革产生重要作用,并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之一产生于群体落后的文化习惯以及一成不变的生活态度。惰性力量阻碍了群体社会心态的发展,并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
法国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著作是古斯塔夫·勒庞,他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分析了当时法国人对大革命时所特有的心态,而且认为在心态表现上,群体时的行为和个体行为有不同的特征。换句说,群体心态不是个体心态的总和,不能判定为社会心态。而英美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心理学出发,研究人际交往和个体发展,侧重于研究个体,也被西方学者归结为研究个体的科学,并没有涉及到社会心态的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家大师奥尔波特对勒旁的《乌合大众》给予了很多的评价,曾断言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这本著作了。《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是奥地利社会学家威尔海姆·赖希的重要著作,在书中,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当时的法西斯的心理状态,并借助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最后得出结论说明,法西斯主义是人们几千年继承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一直受到压抑而展现出来的人民群众的病态的性格结构,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是某个民族或政治集团强加的意识或行动。
人们习惯于被权力组织压抑而逐渐产生被受虐的性格特征。另外,心态史学作为早期的社会心态研究,法国心态史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马克·布洛赫《国王的触摸》和费弗尔的《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布洛赫结合心理学和心态史学的理论和分析,揭示了自西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后期,频繁的战争和停滞的生产力对人们造成的普遍的社会心态。
在西方学者那里,“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概念及其关系是极其模糊和变化的。他们虽然在具体的相关研究中不同程度地描述了大众文化、大众社会心态或精神状态的存在和变迁,但却很难从理论上科学地说明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因果规律及其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理解只有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才能正确说明一定时期的大众精神、社会心态、感情活动的内容和变化,以及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结语
社会心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直到21世纪,还没有哪一门成熟成型的学科将其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或范畴吸纳使用,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而对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大学生作为国内外都比较关注的特殊的青年群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的日益发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心态,日益成为广大学者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研究课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