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人为污染、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不可预知因素(海啸)社会因素:人故意:不法分子国家间战争(国际)交通不可预知人情道德:人际社交信誉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是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调查背景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社会安全感也在不断的发生之先河改变,不论社会发展的多么繁荣,它其中仍存有不安全的因素,仍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查了解不同地区的人民对在社会的自身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体因素,寻求提高人民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每个地区25份,共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696%。内容设计了16个选择题,其中15个单选,1个多选,其中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地区治安状况、和几年前相比社会安全感如何变化,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治容易受到伤害,当你外出旅游时安全感是否会降低,网络方面被调查者是否愿意在网上购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个人信息,以及当自己或看到有其他的人受到不法侵害时采取的施,社会上违法的人主要有哪些,搞好安全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被调查者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年龄在16-2540%,26-35之间的占45.3%,36-502.67%,认为所在地区治安状况一般的最多占64%,不好的占22.7%,而很好和很差的一样各占6.67%,而在最能影响被调查者安全感的原因中媒体报道高居首位占到了46.7%,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和亲朋好友受到伤害大致相当,分别为16%和18.7%,在社会安全感变化方面没多大变化的占到45.3%,降低的占到30.7%,提高的占到24%,影查者的治安问题中与人身安全有关的社会事件占到了44%,而食品安全(如三鹿奶粉、食物中毒事件)占到了21.3%,而突发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只占到了8%,是否敢夜间单独行走的调查中有时敢的占到了45.3%,不敢的占到了40%,敢的占到了14.7%,较长时间外出担心家中被盗的占到了57.3%,有时会的占到了29.3%,不会的只占13.3%。
最容易受到不法侵害的地区中公共汽车、火车站,繁华市中心,郊区住宅,公共娱乐场所所占比例大致相当。而当陌生人寻求帮助时,大部分人会视情况而定是否帮助对方,占到了77.3%,会和不会的各占12%,在网络方面是否愿意上网购物的调查中不太愿意的占到了45.3%,不愿意的占到34.7%,而愿意的只占到了14.7%,而在网络方面注意保护自己信息的人24%,不重要的信息会公开的占到了45.3%,不注意保护的占到了25.3%,当看到有人受到不法侵择报警的占到了58.6%,见义勇为的占到了10.7%,主动帮助别人的占到了18.7%,袖手旁2.7%,社会上最易违法的人中社会上的小混混占34.7%无业游民占33.3%惯犯占14.7%,而说不准的占到了27%。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男女比例大致相当,但是35以下的占到了85.3%,他们认为这几年的社会治安并没有多大变化,相反,36岁以上的人尤其时50岁以上的人却大部分认为社会治安比几年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也符合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感受,不同年代出生的人经历的不一样,因此感觉也不一样。35岁以下的人认为安全感没多大变化的人最多,50上的人大部分都认为提高了。而在最影响被调查者的因素中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也不同,35岁以下的人认为主要是社会媒体的报道,而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主要是自己受到伤害和家人及亲朋好友受到伤害。
而在夜间是否敢独自一人行走时,25岁以下的大部分不敢,35岁以上的大部分都敢走,这和年龄有关,年龄较小的一般都比较胆小,较长时间外出是否会担心家中被盗,35岁以下的人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一致,都认为会担心。外出旅行时35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安全感会降低,只是降低的程度不同而已。当看到有人受到伤害时大家的选择都是积极的,要么报警,要么帮助别人寻找帮助。这说明我们大家都还有社会责任感,而在网络方面35岁以下的人观点和50岁以上的人观点基本上是相反的,35岁以下的人乐意上网购物,认为网上的东西便宜,不太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50岁以上的人却认为网络购物不安全,存在很多风险。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与几年前相比,人们的社会安全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治安也提高不少,年轻的人已经开始上网购物,网络上诚信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几年前相比,网上购物比例大大提高,尤其是淘宝网、阿里巴巴出现之后,随着支付宝的出现,货到付款的方式更加方便了网上购物。但是社会治安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火车站的治安问题,汽车站的扒手问题、银行抢流动人口问题、宠物伤人、小区治安问题等。影响社会安全感的因素1、法律方面社会法制方面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法治理念教育学习培训班,引导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理念。宣传造势,营造氛围,提高群众对平安浮梁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众,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平安建设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法制宣传方面政府机关及公检法人员应该经常以各种方式如发放传单、 开展法律讲座、发放光盘磁带等 向广大公民讲解法律安全知识, 了解各种威胁公民安全的 违法活动, 并使公民掌握安全防范 措施,以便在不法侵害发生时能降低自己的受伤害程度。 违法犯罪人员方面社会上有一大部分犯罪人员有前科, 因此应该特别向这些人员宣传 法律知识, 通过讲 座,看记录片等方式改变他们头脑中的不正确观念,纠正他们的错误行 为。降低他们在出狱 之后继续从事违法犯罪的概率,以此提高公民安全感。 4、受害者方面 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长期以来,刑事司法由于自身特点所限,注重打击犯罪、维护社会 安全感急剧下降。因此,从提高公众安全感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建立犯罪被害补偿制度。政府方面 司法从机关和公务人员方面 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形象和地位是影响公众安全感水平 的重要因素。
为此要积极推进司法 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扩大司法公开,进一步加强 政法队伍建设。不断充实警力、提高 素质、规范执法、改进作风,树立政法部门的良好形象。 提高司法机关和公安人员的执法、 服务质量。积极推进宪法和法律实施,保障公民在法律面 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不断提高人民群 众对司法活动的满意率。 公民的社会安全感还来自于政府对于公民各项福利待遇的重视程度。例 如老有所养,当 一位公民时刻害怕到老年无法生存时,那么他就对这个社 会没有安全感;病有所医,大病无 钱治疗,社会不及时的伸出援助之手时, 那么此时的社会安全感也无从谈起,等等。所以说, 政府对于整个社会的 福利重视程度也从一定方面决定了公民的社会安全感。 政府赋予公民 权利的多少也会影响公民的社会安全感,当公民得不到应 有的权利时,公民会感觉被社会抛 弃,不相信、不赞成、不支持政府的所 作所为,那时的安全感更是天方夜谭。 交通方面 机动车超速、客车超员、不按规定行驶、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仍然 致事故的主要原因。正目前全世界交通事故中每年造成 20万人死亡,5000 万人受 伤,道路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 损失约 5180 亿美元。
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与交通事故死伤率提 升是世界各汽车产业大国发展 中都曾经历的过程。 但在采取严格的政策和措施后都大大得 到了缓解。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 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汽车工 业将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因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死亡率在 上升。 人口流动方面 在问到“影响我区社会治安的原因”时,63.6%的人选择了“流动人口太 居第一位;“贫富差距过大”和“对犯罪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影响 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所 占比重分别为 16.6%和 10.1%。 外来人口:要切实保障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城市中的外来 口之所以倾向于组成基于地缘与业缘的团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从制度及心理层面消除对外来人员的歧视, 并切实解决其实际困难, 保障外来人员的人生 治安好转、公众安全感提升的重要途径。农民工:在伴 随着“民工潮”而来的诸多城市 社会问题中, 城市市民最关注的是与自身生 命财产安全相关 的社会治安问题。一种比较普 遍的看法是:农 民工的大量涌人使城市变得 越来越不安全,而 统计数据似乎也支持这种看 法。
以北京市为例, 近年来,北京市暂住人 口发生的刑事案件已占 全市刑事案件的 50% 左右。 网络安全 在众多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因素中“网络安全”也成为对大众心理构成影 因素。舆论方面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公众安全感的形成渠道以及影响公众安全感的因素分析中,我 已经知道媒介对于公众安全感的特殊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对社会治安、刑事案件的报道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媒介的正面作用,注意防止进 个案炒作,消除负面影响,不应该造成公民恐惧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社区方面 社区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管理和功能完善的主要载体。国内外发展的实践 一再证明,通 往城市化的道路上,社区安全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区安全保障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