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曹伟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曹伟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曹伟等: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文章梗概】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曹 伟 刘桂岭 曾利飞 冯颖姣(原文载于《经济研究》2023年第3期)2005—2021年

【文章梗概】

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

曹 伟 刘桂岭 曾利飞 冯颖姣

(原文载于《经济研究》2023年第3期)

2005—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始终在49—56%之间,平均为52.76%,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同期最终消费率72%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低收入国家92.56%的平均水平。宏观上,导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高储蓄率。既有研究普遍认为,完善社会养老体系能够较大程度降低人们的预防性储蓄意愿,但也有国家的经验刚好相反,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有着比大多数国家更完善的养老体系,但近年来的储蓄率却一路攀升。究其原因,与日本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无关系。目前我国同样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体系还不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完善,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率。未来如何养老成为悬在中国民众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

结合政策和民意调查结果,本文分析得出,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我国主要依赖社会养老方式或主要依赖家庭养老方式都很难解决养老问题,构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互补并融合(下文简称为“融合”)的方式可能是最优选择。其中,家庭养老方式是指“养儿防老”,包括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以及子女对老人的代际转移支出;社会养老方式是指通过社会养老保险提供养老的经济支持;“融合”则是指在社会养老体系完善过程中,家庭养老功能也逐步增强,两者同向前行、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替代。两种养老方式的融合,将会对居民储蓄率下降产生正向影响。

具体而言,本文在经典的OLG模型中引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养老方式。研究两种养老方式融合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检验了理论机制。研究发现:第一,社会养老体系完善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但长期来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存在,其降低居民储蓄率的效果有限。相比之下,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融合,能更有效降低居民储蓄率。第二,上述结论背后的机制在于,伴随着两种养老方式融合,居民生育意愿增强,子女对父辈的代际转移支出可以长久维持,从而有利于降低居民储蓄率。第三,老年人数量越多的家庭,子女的生育率越高。这得益于老年人帮子女看护孩子,降低了子女养育孩子的时间成本,因而家庭养老方式回归更能有效降低储蓄率。

本文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本文将中国传统“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社会养老方式同时置入经典的OLG模型,建立了家庭养老方式与社会养老方式相融合对储蓄率影响的OLG拓展模型,研究两者融合对储蓄率的影响。第二,本文论证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为何社会养老方式降低居民储蓄率的作用有限,而家庭养老方式的回归、家庭养老方式与社会养老方式相融合,是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养老体系,以及为何两种养老方式的融合能更有效降低储蓄率。可以说,本文为建立更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于所得结论,本文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家庭养老方式与社会养老方式相融合的养老体系,从而更好地降低居民储蓄,拉动消费需求。第一,从中央到地方,可考虑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落实“家庭是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的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医保政策和住房政策。医保政策方面,进一步提高跨省医保的覆盖面,逐步全方位实现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从而为老年人与子女同住或在子女附近居住解决看病后顾之忧创造条件。住房政策方面,青年人与老年人同住对户型会有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住房面积有更高的要求,对此,房地产税政策可考虑将老年人居住的需求,作为免税部分。

第二,适当加大生育政策优惠力度,增强居民的生育意愿,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从而为建立更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提供人力保障。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实则都是青年人赡养老年人。社会养老方式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生育决策的搭便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加大力度制定和实施生育优惠政策(比如,加大生育补贴、购房优惠等),对于“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方式回归,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建立更可持续的养老体系,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而确保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进一步发挥社会养老体系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积极作用。从短期来看,要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标准,使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从长期来讲,需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运行效率,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从而有利于社会养老体系的正常运转。

第四,持续倡导传统孝道文化回归,实现孝文化传承,有助于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精髓,也是家风建设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孝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家庭代际转移比率提高,老年人消费需求得到保障,还在于让老年人得到子女的照护,老有所依,从而能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进而能有效降低预防性储蓄。另外,基于孝文化的家风建设可以提高经济人的利他动机,提高青年人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进而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最终能为构建可持续的养老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本。

作者信息

曹 伟、刘桂岭、曾利飞、冯颖姣: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养老社会化_社会养老_养老社会保险

上一篇: 可怕的不是病毒,而是集体焦虑
下一篇: 关于印发天津市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