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是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重大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化和拓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个重大论断。
[关键词] 社会和谐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决定》的这个重大论断,深化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注释,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有了客观的认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提出的背景
1.“这一重大论断”是在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从多种维度去拓深和完善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突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位一体”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
2.“这一重大论断”是在深入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出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目前,我们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同时,也是一个矛盾凸现期。我们党认为,解决上述一系列两难问题,必须坚持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贯彻统筹兼顾的原则,从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
二、“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基本内涵
1.生产力高度发达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必要的社会物质条件,离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发展。
2.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贫穷是产生不和谐的根本原因,不消灭贫穷,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谐。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
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核心价值目标
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是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之路。
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重大论断
1.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们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探求和谐社会指明了道路。他们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的统治,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能真正建立起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便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社会是消除了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2.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认识的丰富和发展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地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总书记强调:不和谐不是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社会和谐凸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理论构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空间。《决定》首次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进一步凸现了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总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论断,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必然要得出的逻辑结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4.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