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会迎向“无缘死”吗?

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会迎向“无缘死”吗?

认真思考:我们的未来会迎向“无缘死”吗?和别人建立“关联”或是“缘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我们可以正常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丰富、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孤独、不落入孤立的状态。 人类从...

来自网络,侵删

和别人建立“关联”或是“缘分”,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我们可以正常生存下去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丰富、更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孤独、不落入孤立的状态。

人类从进化过程中发展传承下来的社会群居性,就决定了我们绝不是仅仅靠自己就能生存下去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本性让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和别人建立“关联”,需要在和别人的“关联”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角色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需要那些于我们而言不可或缺的人以及不可或缺的场所。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很好的同别人和外界建立并保持“关联”。人与人之间、人与家庭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在日渐式微和消失,而这种变化是在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选择的多重作用下导致的。

我们在渴求建立更多良好关系的同时,也在为向外伸出触角、对外暴露自己感到恐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活极度便利、看似任何人即使不同别人交往也可以轻易地独自活下去的时代,我们清晰地感受着独自生活的自由,却很少能意识到独自生活时,缺少与外界联系背后包含着的危险性。“无缘死”的现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对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什么是“无缘死”?

“无缘死”是指孑然一身悄然死去之后无人认领遗体的死亡。这个概念是在日本NHK电视台大型纪录片《无缘社会》中被提出来的。

与之相连的另一个概念是“无缘社会”,这个词汇是在NHK电视台记者们的一次聊天中提取出来的,它意味着“和任何人都没有联系”。与家庭和社会失去联系孤立生存着的人们,还在“被遗弃”中生活,而这样一个不能安心养老的社会,不能安心死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失去牵绊的社会,就叫做“无缘社会”。

作者:[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合著 译者:高培明/译 出版发行: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无缘社会》采访组人员将自己采访过程中的一手采访资料进行整理公开,出版了同名书籍《无缘社会》。

根据书中的数据显示,日本每年有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数据来源于NHK电视台对全国共1783家所有的地方公共团体进行的独自调查,从而统计出的没人领取并由地方公共团体自行火化与埋葬的尸体的统计。

在“无缘死”的人群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却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热衷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赴他乡的空巢老人;也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

当我看到这个事实统计的时候,的确是感到惊讶,因为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的数量还在不断地增加。而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和我们自己和我们生活中会碰到的每一个人那么相似,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同样有可能会走向“无缘死”的结局。

来自网络,侵删

出现“无缘死”的原因?①“不想麻烦别人”的社会观念

在这本书里面,“不想麻烦别人”这句话曾无数次从不同的受访者口中表述出来,自然我们就可以知道,“不麻烦别人”的想法就是日本的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观念。

不希望打扰到别人,不希望给别人带来麻烦,然而我们说的“关联”往往是在你来我往彼此麻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也就使得日本社会的“无依无靠者”越来越多,这些“无依无靠者”包含了独居老人,包含了有子女或是没子女的长辈,明明是越来越需要他人照顾和帮扶的时候,反而“关联”变得越来越弱,于是在生命走向终点的时候,处于无人知晓的状况,葬礼无人举行,骨灰也无人认领无人供奉。

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日本出现了“万代供奉墓”“合葬墓”等共同坟墓,将那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埋葬在一起,用这样的方式给无处安放的骨灰提供一个地方进行安置。

②“血缘”的式微

书中记者在做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拒领遗体的情况,并且被证实这种情况绝不只是会发生于少数特殊家族的事情,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家庭生活形态发生了变化。

以前的家庭生活都是由几代人一起构建的,一个大家族的数十口人在一起生活,彼此照顾,一个人的事就是一个家族的事,具有浓厚的亲情氛围。但是现在的家庭已经变成了以“小家庭”为核心,并且随着不婚主义和丁克家庭人群的增长、离婚的增加以及少子高龄化的蔓延,社会向着“单身户”的方向迈进,而这些没有孩子的人死亡之后就不得不请甥侄来认领遗体。

然而因为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大家庭里的人各奔东西,造成“小家庭”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低,甥侄和长辈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平时也只会在冠婚葬祭登礼仪场面上见面,甚至几十年没有见面的情况都有,在这样的现实下,拒领遗体的现象就在继续加剧。

③“社会缘”的断裂

我们“社会缘”建立的主要途径就是依赖于工作,我们通过工作和别人产生交集,建立联系,从而有发展成为长期保持联系的朋友关系的可能性。

然而我们并不能一直处在有工作的状态,工作的稳定性实在不能期待不能高估。

我们会因为年龄增长迎来退休,会因为经济下滑遭遇公司裁员,会因为照顾突然生病的父母而无法参与工作以至于后来再也无法参与正常的工作。然而每个人普通人都可能遭遇到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和社会的联系会被突然地切断,我们的“社会缘”就会发生断裂。

④故乡“地缘”的消失

在过去的时代里面,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工作,结果打拼多年后依旧无法在大城市安定下来,人到中年又遭逢失业,当他们选择回到家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和家乡的联系已然断裂了很久,家乡早就没有了自己认识的人、没有了熟悉的风景、没有自己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回到家乡后更多感受到的是落寞、孤单和不适应,最终只能再次返回城市。

然而今天和过去的时代相比,整体结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诸多年轻人集体背着麻袋行李乘着火车从农村去城市工作的往昔,还是中小城市不断衰退、工作岗位越来越少的今天,年轻人离乡去城市工作的队伍从未中断,有去无回、无力重返家园的人依然屡见不鲜。

不可否认的现实就是:今天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和故乡“地缘”正在逐渐消失。

如何面对“无缘社会”的危机?

看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办法不去思考自己的未来,不去思考四十年以后当自己年老时,会处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会面对怎样的一种生命的离去。我也会不断地提出疑问,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会向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的未来也会迎向“无缘死”吗?

事实上,当我们跟着记者的脚步去探究“无缘死”发生的原因时,会发现无论是“亲缘”“社会缘”还是“地缘”,这些连接的消失同样在中国发生着,书中提到的种种不同的个人故事,也在中国上演着,日本社会正在迈向的单身化时代,中国也在迈向着。并且中国的人口基数更大,社会保障等基础福利设施的建立还处在完善过程中,新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在承担巨大的赡养父母的压力的同时,选择不婚或是选择不生孩子的年轻群体在不断增长。

观察日本的社会现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契机。

在身处在众多无法改变的社会环境中时,我们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无疑正处在人际关系日趋谈漠的社会形势下,我们渐渐地对别人不再感兴趣,我们关注自我向内探索,我们喜欢独处喜欢自由,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和别人建立“关联”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感到孤立无助时,要相信在自己的周围肯定有只需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人际纽带的容身之处。

正如《无缘社会》录制组在书中奉告给我们的话:即便不是“家庭”,不是“公司”,不是“故乡”,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还是能够建立起来的。

而我们“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场所,就能够生存下去。”

“只要有能够建立关联的人,就能够生存下去。”

上一篇: 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下一篇: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试题_浙江省2008年1月自考试卷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