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

在对社会思潮的引领中凝聚青年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相互裹挟,通过制造圈层之间的矛盾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相互裹挟,通过制造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用智慧的力量创造未来。”社会思潮在一定时间与范围内流行,与青年群体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既具有分化效应,又具有整合作用。青年作为思想最活跃、行动力最强的社会群体,对社会思潮的接纳与反应也最为迅速和强烈。

从历史的角度看,先进的社会思潮总是在青年这一群体中首先找到社会载体,并逐渐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政治力量,对青年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挥重要的动员与整合作用。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在心理、思想、行为发展方面的变动性、多样性甚至逆反性,往往也会被某些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社会思潮所俘获。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较量尤为激烈,尤其是各种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的争夺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与特点。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分化效应,从而更好凝聚和整合青年群体。

一些社会思潮企图分化青年群体的心理、思想观念和社会行动

社会思潮对青年群体心理的分化,突出体现在极化青年的心理上。当代青年,尤其是“Z世代”青年,存在明显的圈层化特征。这一方面使某些有共同教育经历、兴趣爱好、职业特征以及相近思想倾向的青年聚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强化了青年文化的圈层性,加速了青年群体的分化。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主动深入这些文化圈层,与青年网络社交方式和娱乐方式相结合,迎合青年心理和话语体系,从而对青年群体产生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动员力。一些社会思潮扩大并利用部分青年潜在的亚健康心理,抓取青年的群体情绪,瓦解青年的心理防线,以达到分化青年心理、激化青年行为的目的。

一是利用并强化青年的逆反心理,极化其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青年阶段处于人生发展中的过渡期,由依赖走向独立,个性与社会性、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冲突性,由此体现出群体逆反与社会逆反的心理特征。而这种逆反心理往往就给某些社会思潮以侵入的空间。它们通过刻意迎合青年个人喜好,鼓动青年追求自我,以个人中心视角来看待自我与家庭、人际、社会等关系,在青年社会关系层面进行切割,使青年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脱嵌,“精致利己主义”由此而产生。当自我利益与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情绪得不到纾解时,一些青年又会陷入被动颓废之中,产生所谓的“空心病”。而一旦出现一些社会现象、热点问题或思想观点,某些别有用心的势力就会伺机而动,煽动青年的反抗与对立情绪,使个别青年丧失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基本社会规则的敬畏意识,甚至在极端情绪的操纵下产生破坏性行为。

二是利用并强化部分青年的攀比心理,极化其以物质消费为中心的心理需求。消费主义思潮对青年攀比心理的分化最为严重,消费主义鼓吹“为了消费而消费”,在充分利用并放大青年攀比、从众等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诱导青年进行“面子消费”、透支消费。一些自媒体中所充斥的贩卖流量、制造消费欲望的信息,诱使部分青年丧失理智、冲动消费,不仅使个别青年为消费所奴役,而且因攀比而极化,在物化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加剧了青年群体的分化。

三是利用并强化青年的冲动心理,极化其敌对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情绪。情绪化、冲动是青年较为突出的心理特质,这种心理特质极易被一些社会思潮所利用、放大。

社会思潮对青年思想观念的分化,主要是通过抓取青年的思想困顿,进行精准的“思想供给”。当前,青年圈层文化中出现了“积极废人”“光想青年”“躺平”“佛系”等许多流行词汇,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当代青年精神生活、思想状况的分化。在这些话语流行的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着社会思潮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刻意迎合青年的思想需求,企图分化青年的价值取向,从而混乱青年的价值观,逐步瓦解青年的理想信念。

一是抓取青年的娱乐之需,放大部分青年的享乐意识,分化青年奋斗向上的思想追求。近年来,泛娱乐主义思潮沉渣泛起,通过刻意营造虚假狂欢而博得青年关注,企图分化和污化青年的精神生活。在青年亚文化中,“躺平”“享乐”被当成一种追求,部分青年向“佛系”靠拢,认为“生活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苦了自己”,所谓“积极废人”和“光想青年”应运而生。积极进取、奋斗向上,是青年应有的思想姿态。但泛娱乐主义与享乐主义思潮的流行,使一些青年沉迷于各种感官娱乐、物质享受之中,与主流价值追求、积极生活态度渐行渐远。

二是抓取青年的困惑之期,不断渗透西方价值观,分化青年的价值认同。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价值观的差异性、多样性日益凸显。社会思潮对青年价值观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其传播和流行往往会改变青年既有的价值认同,导致价值取向的分化甚至价值标准的模糊。以“普世价值”为代表的思潮,向青年兜售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等价值理念,混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之间的本质区别,分化青年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利用一些青年价值认同的裂隙,为其提供文化圈际选择,不断渗透所谓的“平民化”“大众化”等民粹思想观念。比如,在“饭圈”,关键意见领袖(KOL)的价值立场,可以说就是“饭圈”青年话语表达与价值取向的重要风向标。而网络民粹主义常常会在KOL中扶植“代言人”,在群体“对战”“互撕”中分化青年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分化、弱化青年对主流价值体系认同的目的。

三是通过抓取部分青年对历史的碎片认知,散播歪曲历史的思想言论,以期分化青年的历史文化认同。当代青年生活在和平发展年代,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辛,再加上个别青年对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认知缺失,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出渗透空间。历史虚无主义以个别历史细节或情节来演绎整个历史的发展脉络,以娱乐、恶搞等形式丑化历史人物,借“记忆”“纪念”“重启”“评价”之名歪曲某一阶段的历史事实等,其实质就是否定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归根到底就是要瓦解青年对党的历史认同,在历史观上搞乱青年的思想。此外,在各类网络媒介中,出现了一些“高级黑”“低级红”的现象,为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以“正能量”“事实描述”等形式呈现,表面上迎合主流、宣传正能量,实则含沙射影、恶意抨击,其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旨在分化青年对主流历史文化的认同。

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动的分化,在于刺激青年的离轨行为,误导青年的社会行动。社会思潮具有动员青年、发动青年的作用。它可能引发积极的、正向的社会行动,也可能导致消极的、负面的社会行动。在错误思潮的鼓噪、渲染、刺激下,青年的社会行为极易失去理性、偏离正轨,产生诸多行为脱序、社会越轨的现象与问题。当前,某些极端的社会思潮尤其是政治思潮,在各种青年网络文化圈层中植入渗透,且形成相互裹挟的态势,刺激青年的离轨行为,误导青年的社会行动,以期达到瓦解青年群体、扰乱社会秩序的目的。

一是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与网络民粹主义相互裹挟,通过制造圈层之间的矛盾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这一点尤其在青年“粉圈”“饭圈”等亚文化圈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一入饭圈深似海”,追星青年从进入“粉圈”到陷入“饭圈”,从一开始的理性追星行为,到主动为明星“规划事业”“洗脑式应援”,再到发展为“互撕对骂”“人肉路人”等极端社会行为,中间少不了某些思潮对青年的误导。其中,泛娱乐主义将某些明星或文艺作品的错误倾向通过娱乐化的方式加以美化,使娱乐问题政治化,诱导青年的政治认知与行为;网络民粹主义进一步利用青年维护明星“偶像人设”的心理,扶植“代言人”,围绕某些社会热点与敏感事件大做文章,扩大乃至激化不同“饭圈”的矛盾,导致言语攻击、网络对骂、人肉搜索等极端行为;消费主义则利用偶像营销的方式,引发青年的从众、攀比、跟风消费,不断为明星进行无底线应援,甚至不惜为明星错误的政治立场与行为“买单”。

二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思潮相互裹挟,通过制造个人与社会的疏离对立来分化青年的社会行动。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青年的社交圈层与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原子式、虚拟化的人际交往,导致青年社会关系的脆弱性增强,也给某些有害的社会思潮提供了进驻空间。一些青年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下,信奉“个人至上”,遇到好事争先上,承担责任则“甩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而表现较为温和的“精致利己主义”,貌似无伤大雅甚至符合情理,实则是变形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时,极易出现损人利己的行为。更需要引起我们警惕的是,个别青年的社会关系较为疏离,对生活充满“丧”和“颓”,他们往往会在网络上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圈层,并在这些圈层中表达对生活现状、人际关系和社会的不满。社会思潮往往就会渗透其中,不断放大并激化青年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仇视情绪。

积极研判、有效应对社会思潮,从而更好引领青年、凝聚青年

社会思潮对青年产生的这些分化效应,若不能及时发现与应对,则有可能导致青年群体的心理极化、思想分化、行为异化,在青年群体中产生离心力,对社会发展产生破坏力。有效应对并消除这些负面效应,需要在思想引领中整合青年、凝聚青年、动员青年,通过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领,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强化青年的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使青年自觉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使命。

在心理疏导中凝聚青年。要消解错误社会思潮对青年心理的分化,抵制错误思潮对青年的心理侵蚀,就需做好青年的心理疏导工作。一要健全面向青年的心理疏导机制,及时疏导青年的逆反心理,增强青年群体的向心力。心理疏导,是疏解青年情绪情感的重要途径,是培育青年积极健康心理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年的社会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成为心理问题高发的社会群体之一,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解,就会被某些社会思潮捕获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加强与青年群体的互动沟通,帮助他们疏解不良情绪情感。与此同时,也要着力解决青年所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青年的社会信任度与向心力。二要培育青年良好的社会心态,警惕社会思潮对青年的心理攻势,疏解青年冲动、攀比心理,引导青年养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关键在于引导青年建立合理的社会认知,用科学理论与健全理性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诱导。

在思想引导中凝聚青年。破除社会思潮对青年的思想分化,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引导青年科学鉴别和理性对待社会思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让青年守住信仰、信念和信心,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一要引导青年科学鉴别社会思潮。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样态与方式发生着复杂的变化,它们花样翻新、相互裹挟、泥沙俱下,使青年眼花缭乱、陷入盲从。这就需要用科学的理论和主流价值体系进行引领,帮助青年确立正确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标准,提高青年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理性甄别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使他们认清这些思潮的错误本质和政治意图。二要在引领中强化青年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抵御错误思潮对青年群体的分化与瓦解,不断巩固和加强青年群体的凝聚力。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关系时,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作为指导,就会产生各种思想与行为偏差。这就需要加强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当前,尤其要加强针对青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精准把握青年群体利益矛盾、思想困惑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引领。

在政治引领中凝聚青年。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一旦为青年群体所掌握,就会变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反之,错误的社会思潮一旦影响青年的思想与行为,就会产生社会离散力与破坏力。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引领,不断强化对青年群体的政治凝聚,并使之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一要在政治引领中增强青年的政治认同。当前,某些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伪装性、隐匿性、迷惑性,但却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如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潮。这些思潮往往利用部分青年在政治观上的不成熟性,弱化青年对国家制度、党的历史与领导地位的认同,以此动摇青年的政治信念,分化青年的政治立场,最终误导青年的政治行为。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政党观。二要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整合青年力量。青年只有通过参与社会行动和政治生活,才能真正了解现实社会与政治逻辑,才能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形成正确的判断,也才能对错误的社会思潮产生免疫力。青年群体有政治激情,有参与意愿,这就需要我们在增强青年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做好对青年的政治吸纳与政治引导工作,通过青年群体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的社会行动整合青年的政治力量,发挥青年的政治作用。

在使命担当中凝聚青年。应对社会思潮对青年社会行为的分化,关键在于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意识,在青年群体中凝聚起积极有为、勇于担当、推动社会进步的行动共识。一要引导青年自觉弘扬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导向,也是在青年群体中凝心聚力、确立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价值基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群体牢牢坚守法律底线、政治底线、道德底线。同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引导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参与中强化青年劳动观念、奉献精神,通过实践体验加深青年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使青年进一步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二要引导青年自觉承担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责任与使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青年群体要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与分化,从根本上说,要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在奋斗中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新时代中国青年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以伟大的使命意识、积极的责任担当,激发起昂扬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不做“空心人”,拒绝“躺平”,不断锤炼品格、磨练意志、增强本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耿春晓对本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 新时代社会建设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路径
下一篇: 西方社会面临的治理问题及其现实表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