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赵萌萌
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时提到:“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对比以前,二十大报告首次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安全规范”的要求。
“此次报告在阐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首次提到安全规范,实际上就是对社保体系建设提出安全规范的新要求,体现了底线意识、长远眼光。社保制度安全可靠、规范运行,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稳定预期和充分保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回顾过去10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2022年8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经过不懈努力,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称得上是最卓越的贡献。”郑功成教授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健全,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司司长王海东在2022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达1.45亿。
郑功成指出,在肯定社保体系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清醒地意识到,目前我国社保体系发展质量并不高,覆盖面虽然已经很宽,但仍未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因此,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还未最终成熟、定型,现行制度安排中的制度性缺陷及多层次体制建设滞后等问题,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最终建成公平、可持续的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
他分析说,我国多层次社保体系建设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定保障层次迄今尚未成熟、定型,边界不清、预期不稳,制约了其他层次保障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坚守法定保障保基本的前提下加快其定型,为其他层次保障提供清晰的发展空间。
建立多层次社保体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障,郑功成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应继续扩大并提高制度保障的质量,成为惠及全体人民的福利制度安排。例如现在还有一部分人未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进来,大量灵活就业者与农民工缺乏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同时,已经被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的人中,绝大多数属于水平低的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者,明显不足以解决未来养老金的需要和重大疾病保障问题。而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均还缺乏应有的合理的制度安排,致使无法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因此,应当尽快统筹规划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并精准定位不同层次制度安排的功能定位。
二是要着力推进法定的基本保障制度走向统一。特别是基本养老保险必须尽快实现全国统收统支,使之成为国家层级的统一制度安排;基本医疗保险则需要在优化现行制度框架及权责关系的条件下,加快缩小职工与居民两大制度之间的差距,争取在2035年前实现两制合一,即用统一的基本医保制度安排覆盖全民,让全体人民在统一的医保制度安排下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确保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得到切实解除,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三是要加快弥补养老服务、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发展不足的短板,以及与之相关的护理保险、健康服务等。这既是满足三大群体现实社会保障需求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在这方面,必须加大公共投入并真正撬动社会投入,在建构面向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的基本福利服务制度的条件下,增强满足需要的政策精准性。
最后,还应加快完善统一的慈善财税政策,积极推进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及相关服务有机融合。如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慈善医疗事实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不仅有许多慈善组织以提供慈善医疗援助为己任或重要方向,而且以水滴筹、轻松筹等网络平台为代表的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在近几年间就筹集了逾千亿元善款,资助了以百万计的困难大病患者,但目前还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与特定政策支持,这种局面需要尽快改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