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当我们谈到共同富裕,究竟什么是平等?
我所理解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全体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而不是每个人的实际生活水平完全均等。
所谓合理,是要求国家无须单兵突进地推动国民生活水平的平均化,而应兼顾平等与效率,既能使每一个家庭能确保劳动力的再生产,使每一个公民都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又能激励国民努力工作,增加生产投入,保持国民经济的旺盛活力。
这样的共同富裕目标符合人类文明演化的大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领导文萃》:您这里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平等”。既然我们谈到共同富裕,那么什么是平等,就需要进一步解释。
党国英:分析收入或财富分配的“平等”概念,我们的确会遇到语义上的问题。平等这个词常因为指称不精确、不一致而导致含义含糊不清。这个词语的英文(equality)是这样,中文也是这样。人们多在三个层面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语。
首先,是指平均分配,不论任何原因,人们应享有等同的收入或等同的生活水平。在中国古代,农民起义领袖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等口号,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平等这个词语。
其次,是与劳动能力及业绩相匹配的收入分配,强调分配的合理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立法及政府施政中的文本,多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平等这个概念。这个意义上的平等概念已经兼容效率的要求,因此它一般不构成与效率的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以上两种意义的平等概念,在内涵上的边界也常有混合交叉。例如,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平等概念时,现代国家的国民都愿意支持政府对劳动能力弱的国民给予帮助,而不论弱者的“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哪怕这个做法有某种减少社会劳动资源供给的负面作用。
再次,是与社会文明进步所产生的新价值观相匹配的收入与国民财富分配,强调选择自由、权利平等,并赋予权利平等以广泛的意义。但在学者们的讨论中,这个意义上平等概念会替之以公正这一词语。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与效率之间更不会产生冲突。我们也希望社会大众也如此理解这个词语,不要把平等看作平均。
《领导文萃》:那么,一个社会收入分配平等与否,如何判断才是正确的?
党国英:通常按照反映不同人群收入差别程度的基尼系数来判断平等程度。我尽量通俗地解释这个系数。按照人们的收入水平从低到高做一个排列,从1%的人一直累积到100%的人;同时,把全社会可支配收入总量也从1%一直累积到100%;假定任何一个累积的百分比的人获得同样累积百分比的收入,例如累积15%的人获得国民可支配收入的15%,便意味着收入水平绝对平均。
如果累积60%的人获得了累积30%的收入,其余40%的人获得了剩下的70%的收入,则意味着收入分配有差异;如果累积60%的人只获得了累积10%的收入,其余40%的人获得了剩下的90%的收入, 则意味着收入分配差异更大。用一种方法可以计算全社会这种差异的总的状况,计算结果便是基尼系数,它以发明这种方法的人而得名。
基尼系数为零,意味着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为1,则意味着绝对不平均。绝对平均很难做到,仅仅有可能在短时间的小的共同体里偶然出现这种情况。长时期不会维持绝对平均,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社会上人们不去努力提高劳动技能,互相攀比偷懒,社会经济就会停滞或倒退。同样地,如果收入分配过于悬殊也不好。大部分人处于低收入水平,在现代社会不具有公正性,也不利于社会主要人群学习技术,从而不利于社会进步。
因此,能够兼顾效率的合理的收入分配就是必要的,兼顾效率的状况大体有这样几个特点:
本文节选自《共同富裕不能搞平均主义——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见《领导文萃》2022年5月(下)“高端访谈”栏目。
本文作者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
特约记者 | 京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