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宣讲家文稿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宣讲家文稿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宣讲家文稿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是历史产生的,也将“历史”地灭亡,尽管这一过程也是曲折的、漫长的,但资本主义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永恒存在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是一定会发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即“两个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2018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要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每名党员干部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仰是不容易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个必然”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今天,我们谈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必然,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因为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个论断。但是,我们要说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人类社会最终进入共产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就会有人持有疑问甚至否定意见,因为人们容易相信已经发生了的事实,而往往对正在发生的、将来发生的事情持怀疑态度。这是人之常情,也符合认识规律,人类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不断探究世界的奥秘,才使科学得以不断发展进步的。

这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允不允许人们持有疑问甚至否定意见,而在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不是科学的真理、能不能经受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政治信仰同科学信仰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同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从抽象的公平正义等道德说教出发,也不是从所谓的绝对精神或万能的异化理论出发,更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意想出发,而是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得出了符合事实、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演进遵循其固有的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同自然界的规律一样,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不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管人们承不承认,规律总是以其客观必然性起着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归根结底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结果。尽管这个过程是曲折的、漫长的,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会改变,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以及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资本主义是历史产生的,也将“历史”地灭亡,尽管这一过程也是曲折的、漫长的,但资本主义终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永恒存在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源自唯物史观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资本主义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中,生产力始终是发展的;与其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只有与其相适应,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然而,按照一定意愿和利益结成的生产关系,并不能自觉地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不可避免地同一起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也会同上层建筑发生矛盾。这两组社会矛盾是始终存在的,生产关系总体还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时,便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也就不会灭亡;生产关系总体不能适应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时,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自身不能克服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集中体现为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无法根本得到解决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集聚、集中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质。许多分散的生产过程融合成社会的生产过程,国民经济越来越成为各种生产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并调整国民经济,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是归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经营是由资本家自行决定的,社会产品也是归资本家个人所有的。于是,生产形式就与占有形式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形式起来反抗占有形式,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是无法根本解决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是使占有形式适应生产形式,按照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的客观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描述: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170多年,资本主义也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在不断激化,资本主义依然在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一切都在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是颠簸不破的真理。

第一,生产社会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生产社会化是相对于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分散生产而言的。封建社会末期,经过工厂手工业的过渡,分散生产日益被以机械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所取代。生产的社会化,首先表现为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与协作不断精细协调,其次表现为社会劳动的专用化以及更大范围的分工与协作。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明显,每个生产单位都会成为整个社会生产网络的一个结。劳动产品成为社会化的劳动产品,很难说某个成品是某个人或某个企业单独生产的。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与完善,现代交通、通讯、网络技术的发达以及生产与交换、分工与协作,由起初的一个范围逐渐拓展到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直至发展到现在的全球范围。

生产与交换、分工与协作的全球化推动了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配置,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内,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以及社会生产的能力,已经远远超出其发表前一百年的工业化时代。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起的以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20世纪70年代至今,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后两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在规模、深度、影响上都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把人类文明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并没有因为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发生根本改变。相反,在国家政权力量的保护下,通过股份制等途径,私有资本的规模、势力及影响达到了难以想象的惊人程度。资产总量超过一国或数国经济总量的超大型跨国企业屡见不鲜。资本主义私有制使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据报道,2017年全球创造的财富的82%都流向了最富有的1%的人群,而世界上最贫穷人群的财富并未见增长;其中,42个全球最富有的人所掌握的财富相当于全球最贫困的37亿人所拥有的财富的总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造成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造成了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致富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进而使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1825年,英国首次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经济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挥之不去的梦魇。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资本主义世界每隔十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每隔七八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危机,其中最严重的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入21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在2008年又开始了一场新的危机。这场由美国引发、迅速蔓延至欧洲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在新世纪遭遇的首场经济危机,其影响和破坏程度仅次于1929年至1933年的那场危机。时至今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未从这场危机的泥潭当中走出来。

西方关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分析解读,其结论要么归咎于政府政策的失误、金融监管政策机制滞后,要么归结于华尔街金融大颚们的贪婪或居民过度的超前消费、房地产泡沫、金融衍生品泛滥、新自由主义思想作祟等。毫无疑问,这些因素与危机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关联,但消除了这些因素,资本主义并不能就此彻底消除经济危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总根源,如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一样,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本质上都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只不过表现形式、存在特点同以往有所不同。具体来说,两个重要因素决定这场经济危机迟早要爆发:

其一,美国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的两极分化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一样。基尼系数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通用指标,最大为一、最小为零,越接近零表明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基尼系数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把0.2至0.3视为收入较平均,把0.3至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把0.4至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达到0.5以上表明收入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美国在二战结束后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居民收入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1980年,里根当选为美国总统后,新自由主义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美国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基尼系数从1970年的0.394增加到了2006年的0.47;截至2012年,美国1%富人的财富已超过50%人口的财富总和。

其二,鼓励居民超前过度消费。当相对缩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同无限扩大的生产发生矛盾时,美国统治集团主要采取两种措施加以应对:一是国际上推行新自由主义,即:美国针对拉美国家、前苏东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搞所谓的华盛顿共识,鼓吹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放松对外资的限制、放宽对市场的监管,以便其输出过剩资本、转移过剩产能、利用技术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攫取高额利润,缓和国内矛盾和危机;二是在国内提倡超前消费,即:美国在凯恩斯主义盛行后鼓吹消费决定生产、无介质消费理念,消费信贷在二战后不断发展,居民个人储蓄率也不断下降,从1984年的10.08%降为2007的负1.7%。

上述这些数据表明,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中下阶层普遍处于入不敷出、负债过日子的孤独消费状态。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只有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一致时,宏观经济才能保持平衡和稳定。一旦群众无力购买若干重要商品或无力偿还贷款时,社会总产品的实行条件就会遭到严重破坏。此时,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政策措施,普遍性的经济危机就有可能爆发。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购房者还不上贷款导致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连锁反应,由房地产领域迅速波及到金融领域并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实质是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与居民过度消费以及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生产过剩危机。由于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心脏,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引起连锁反应,波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并同这些国家的内部问题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危机必然会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如美国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2016年“民主之春”运动以及法国2018年“黄马甲运动”等。逆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潮和极端现象的出现都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产物。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世界频繁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说明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没有过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动摇,坚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不动摇,是中国能够有效避免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影响,成功保持国民经济40多年不断发展的制度原因和奥秘所在。

上一篇: 什么是文化价值
下一篇: 高中政治社会发展规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