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进一步提到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每年引导10万名左右优秀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由此可见,社会工作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作用,其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可在农村地区居民的自身能力发展、特色资源联结等方面发挥作用。
联结资源
发展特色产业
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经常扮演资源协调者的角色,联结各方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产业兴旺是当前农村发展的重点,这就要求提高经济生产力水平,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农村很多地区,存在独特的特色资源,可对资源进一步开发,形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如有的农村利用自己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既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提供了就业机会,可以开发一些扶持性岗位,解决就业问题。
在开发当地特色产业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可积极扮演资源获取者的角色,利用社会网络资源联络政府、社会组织、市场运营者等主体,并向其争取受助者所需的资源,然后通过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将这些资源传递到受助者手中。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农村的生态建设放到突出位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有具体明确的措施,社会工作者应该在乡村治理的框架下,协调各方主体,筹划具体措施,齐心协力推动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贡献专业力量。
培育乡村自组织
增强村民主体意识
社会组织不管是在扶贫工作、社会救助工作还是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组织的培育,可以充分调动本土力量,推动多方治理格局的形成。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社会工作是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自组织的培育可以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与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居民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参与式发展的理念,使其参与意识与能力都得到持续的提升,进而解决农村自治力量薄弱的问题,形成一个具有内生动力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增强权能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农村地区培育自组织发展的过程中,要把该理论贯穿始终。增强权能理论强调增强服务对象的权利和能力,摆脱社工在开展实务过程中的父权主义和权威主义姿态,双方以平等的方式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而社会组织的培育可以充当一个载体,在培育的过程中增强当地居民的能力,注重参与的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