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色字,点“基础”→“联合教育”,更清晰
(一)区别
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业的老师、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它是属于一种教学教育。而家庭教育,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父母细雨润无声般的渗透子女的心田,而实施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基本上属于一种养成教育。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所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和水平,在某种角度上说,其实是要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育儿素养和能力。从而才能保证子女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有生机活力的人。
(二)联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
首先,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其实,很多教育大师都将家庭教育放在首位,象夸美纽斯就提出,家庭教育是母亲膝前教育。表明了:第一,家庭教育从小抓起;第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孩子接受学校教育,会遇到很多坎。因为,一旦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学校都要以它特有的模式,按既定目标,去进行有计划的、统一的再造性“加工”。这时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在品质、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素养,就能够显现出特有的效能来了。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有的孩子顺理成章,显得较为容易,有的孩子则需要经过许多艰难曲折,才能有所成就。
其次,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材的。因为孩子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在学校,还要在社会上、家庭生活里。学校、社会、家庭都要给予他们以影响,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它的教育和影响作用绝不会因为有了学校教育而丧失。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正向教育,比如,最简单的过马路走横道线、依次上车,然而双休日和家长上街,跟着家长小聪明过马路、抢座位一次,那么所有原先的学校教育效果就变样了。因此,有教育工作者叹道:5+2=0,也就是说,老师五天的学校教育效果,不抵家长二天生活教育的影响。所以只有优化家庭教育,实现双向配合,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和良性循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再次,学校教育很难顾及到每个学生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质、身心特点等方面的差异。我们的家长不仅熟悉自己子女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状况,而且也熟悉自己子女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可以说,每位家长不仅具有对其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的优越条件,同时也应负担起教育子女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的成长与成才进行成功的教育。
最后,学校教育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制约。现在很多老师和家长会反映现在不少孩子的学习依赖心重、行为习惯差、人际交往关系紧张等情况,其实这些问题的成因,和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种家教,换来的是两样人生。所以,我们说:孩子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父母。有人对北京市108名优秀中学生做了调查,这些学生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有理想、有抱负,有些刚到18岁就入了党。他们之所以成为优秀学生,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这些孩子的家长本人思想作风好,文化修养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而据上海市少管所对137名犯罪青少年的调查表明,不少犯罪青少年中,家庭主要成员作风不端,有劣迹行为的占相当的比例。著名的德国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的手中。这话很富哲理性,深刻地说明了家长在子女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肩负的重要使命。
(三)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1)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为了使广大家庭能从正面制约学校教育,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与学校搞好配合、形成合力。只有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育人的艰巨任务。如果“各吹各的调”,互相矛盾,教育力量就会抵消,甚至造成孩子思想混乱,无所适从。这就如同雕刻大理石,如果大家都按自己想象中的形状你一凿、我一凿,谁也不顾谁,这块大理石就会成为一块废料。只有大家都按同一蓝图去雕刻,大理石才会成为一个美丽的形体。因此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
在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方面,家长应该主动一些,应该多向学校靠拢,多向老师请教。这是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论方面往往比家长高出一筹,而我们当家长的多数人不搞教育工作,没那么多时间看教育理论的专业书籍;教师教育过的孩子成百上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们一辈子才养活一个孩子,眼界难免狭窄;教师能够从几十个学生的比较中鉴别孩子的优缺点,而我们家长却只看到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估价往往容易偏颇。
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主动到学校去拜访老师: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表现,有助于我们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主动权,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同步性。建议家长最好一两个月到学校去一次,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
2、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学校是教育机关,有上级制约,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正确的教育原则,因此家长应该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主动改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3、虚心向老师请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经验比家长丰富,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因此家长虚心向老师请教,不但可以学到很多教育方法,还可以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从而形成一个合力。
(2)学校主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
一则“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现异常情况时,您首先会求助谁?”的家长调查显示:家长首选是学校的老师。所以,学校肩负着培育学生成才重任的同时,也同时承担着指导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二、家庭教育对社会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国民素质、国家的兴衰有着很大的作用。如今的家庭教育再也不只是家庭的私事,孩子是父母的后代,也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教育不只是为养儿防老,更是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原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子女所负的责任是他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特殊形式。”他还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子女,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一方面它们都是相对独立的实体,各自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家庭教育主要是为了挖掘和发现子女的天赋潜能,培养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而进行的个性化培育过程;学校教育主要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而进行的共性化培育过程;社会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积极向上的合格有用人才为目标的综合化培育过程。另一方面,它们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教育格局。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
首先,三种教育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因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三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式占据了孩子的整个生活,无论哪一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孩子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其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会被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而孩子在家中受到的思想熏陶,会被社会上的某些不健康的东西弄得昏头转向,给他们的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
第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作用的互补,从而加强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与家庭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计划性、统一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孩子较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教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补偿性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有利于孩子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育健康的人格。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而除了三大教育以外,还有一个自我教育,它是将外化教育内植于心,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教育,自觉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优质资源,将个人优势结合发挥至淋漓尽致,不断适应社会,与时俱进的一种内在教育。自我教育是集所有教育优势大成者,也是所有教育最高境界。一个人一旦拥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便离成功教育不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