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王伉 潮州(王伉 三国)

王伉 潮州(王伉 三国)

王伉 潮州(王伉 三国)历史上的孟获,完全不像《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那样,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粗人。反而,他是一个善于抓住人的心理的能言善辩之士。他完全掌握了当时蜀汉赋税繁重的特点,结合当地人被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难以踹息的实际情况,拿赋税劝说大家跟着自己反叛。王伉潮州(王伉三国)东汉末年,益州刺史

历史上的孟获,完全不像《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那样,是一个不善言辞的粗人。反而,他是一个善于抓住人的心理的能言善辩之士。

他完全掌握了当时蜀汉赋税繁重的特点,结合当地人被沉重的苛捐杂税压得难以踹息的实际情况,拿赋税劝说大家跟着自己反叛。

王伉潮州(王伉三国)

王伉潮州(王伉三国)

东汉末年,益州刺史郄俭将益州搞得乌烟瘴气,民怨沸腾。黄巾军起义后,郄俭也为黄巾军残余势力所杀。汉朝宗室刘焉(刘璋的父亲)见天下大乱,也看准了这一割据一方的绝佳历史时机,主动向朝廷提出申求,出任动荡不安的益州。

188年,刘焉正式领益州牧,但当上益州土皇帝的刘焉做法太张扬,朝廷又专门设置庲(lái)降都督,负责南中诸郡事务。如此一来,南中诸郡名义上属于益州管辖,其实又独立于益州之外(而南中诸郡,别立庲降都督以统之《滇考》)。

刘焉病故后,张鲁负责的汉中军政,也与益州分道扬镳。

214年,刘备入主成都,任命朱提郡太守邓方为庲降都督。221年,邓方病故,刚刚称帝的刘备,又任命当地人李恢继任庲降都督,负责南中诸郡事务。

近十年,南中诸郡在邓方、李恢两任庲降都督的治理下,业绩辉煌。但一切都因刘备夷陵之战惨败而发生了变化。

223年6月,伐吴而导致全军覆没的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南方出现骚动迹象。

率先叛乱的是越嶲郡的少数民族首领高定元。

高定元(也称高定)带领全郡军民叛乱自己称王,派遣自己首先的耆帅李承之杀了驻守在梓潼县的郡将焦璜,与蜀汉断绝来往,“破没郡土”,又率部包围了新道县,进攻犍为郡太守所在的办公总部。

托孤大臣李严,不得不在在刘备大丧期间,“驰救,贼皆破走”(《三国志·李严传》)。

历史上,对李严此战没有太多的记载与评价。但从高定元后来的表现来看,他虽然逃出生天,但已被李严打得元气大伤。

理由之一,自被李严打击之后的两年内,高定元在再也没有扩展地盘的举动,说明当地人已经明显看出,他高定元肯定成不了大器,没有人跟着他干。

理由之二,诸葛亮率大军分兵南征,高定元不仅毫无招架之力,也无逃生之地。如果被李严打击之后,高定元还有一些实力,不至于都搞得像与他断交划清界限似的。

★耆帅,也称夷帅,当时南方少数民族部族里德高望重的武装首领。后来诸葛亮收编,耆帅改为曲部,比五品将军低一等。三国时期,最有名的曲部是赵云与魏延。长坂坡之战,在刘备身边当了九年曲部的赵云,保护甘夫人与刘禅,晋升牙门将军。魏延随刘备入川,因“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三国志·吕凯传》:时雍闿等闻先主薨於永安,骄黠滋甚。

益州耆帅雍闿,也是益州(滇池)大姓,他得知刘备病故,既傲慢跋扈,又用尽计策,摩拳擦掌为谋反作准备。

(1)雍闿的回复

雍闿得知刘备病故,既傲慢跋扈,又用尽计策,为谋反作准备。

李严听到雍闿飞扬跋扈的情况,心急如焚,一连给雍闿写了六封书信,苦口婆心陈述利害。雍闿回复: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最后一次,雍闿总算有了回音,但他唯一的回应,简直要把李严与诸葛亮气死。他说,现在天下三足鼎立,有三个皇帝,让住在穷乡僻壤的我六神无主惶恐不安,不知道跟随哪一个皇帝好。

当时,孙权还没有称帝。连惜墨如金的陈寿老先生也气愤不已,评价了一句:其桀慢如此(他雍闿桀骜不逊傲慢无礼,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东汉末年与魏晋时期,是地方豪强大族控制地方军政的鼎盛时期。可以左右一个州郡前程命运的走势,例如荆州的蔡瑁家族。

西南夷大姓趁天下大乱,势力蒸蒸日上,发展到可以凌驾与法律之上。让州牧也无可奈何。

例如,刘备挑选的西蜀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曾任郡督邮时,与他姑父建伶县令爨(cuàn)习“有违犯之事,恢坐、习免官”(《三国志》)。

按法律,李恢应改判刑蹲号子,爨(cuàn)习则应该开除,清除出公务员的队伍。但太守董和“以习方土大姓,”(爨习家是本地本土的大姓)为由,坚决反对对他进行停职处罚。同样,李恢没有被处罚,没有坐牢,只是后来调动了工作岗位,从郡县调到了州府上班(后贡恢于州)。

董、爨、李都是当地的豪强大姓。刘璋只好息事宁人。

《滇考》:益州郡耆帅雍闿,恩信颇着部下蛮孟获,有勇略。闿恃之骄黠滋甚。

《三国志·步骘传》:益州大姓雍闿等杀蜀所署太守正昂,与燮相闻,求欲内附。骘因承制遣使宣恩抚纳。

少数民族首领孟获,就是益州郡耆帅雍闿的部下,他有勇有谋,深得雍闿的信任与倚重。也正是有智略超群的孟获,雍闿行为更是骄横,办事也有心计谋。

雍闿杀了建宁郡太守正昂后,对外宣称“昂病卒”。蜀汉不得不任命新太守。

雍闿见新太守张裔来了,心里很是不爽,私下与孟获商量(私与孟获谋)说:张裔说是威风凛凛的一方太守,在我手里,就像徒有外表的瓠壶,看似外面光亮,实际里面空空如也。现在,我们对张裔,不能像前几天对正昂一样,杀了他没有用,不如将他抓起来,送给东吴。

于是,在交趾太守士燮的引荐之下,雍闿派人将蜀汉刚刚到任的建宁太守张裔绑缚,送给了东吴。

身在前线的东吴名将步骘。步骘承袭汉朝旧制,派人前去恩抚纳降雍闿、孟获等人。

步骘,赤壁之战时,是有名的投降派,极力劝说孙权投降曹操。但谁也没有想到,赤壁之战后,孙权趁曹操无力顾及南方,派步骘去收复交趾等地,成就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209年,刚刚借得荆州治理权的刘备,同意东吴征南中郎将步骘率一千名弓箭手,乘船走湘水南下。

也许刘备做梦也没有想到,曾经的投降派步骘南下像开挂一般,表现得智勇双全。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不仅不费一兵一卒诱斩了先前刘表封设的苍梧太守吴巨,还让原汉朝任命的交趾太守士燮,真心诚意地归附于孙权。使东吴对荆州益州形成了半包围之势,也为后来孙权统一南方沿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士燮病故后,他的儿子有反叛自立迹象,孙权废除交趾太守一职,将交趾、与后来收复的琼崖等地重新设置为交州、广州。

《三国志·步骘传》: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

220年,孙权任命吕岱前去交趾,接替步骘任刺史。足以让刘备气疯的是,仅仅一年时间,带一千军士去的步骘,带回了一万名交州兵马回来,驻扎长沙。

要知道,此时的刘备虽已经借得荆州,但还没有入川呢,可人家孙权已经得到了交趾。

222年,即夷陵之战时期,步骘带回的人马镇压了意图支援刘备的武陵部族。

《三国志·刘璋传》:权复以璋子阐为益州刺史,处交、益界首。

步骘恩抚纳降雍闿、孟获等人后,孙权也大大方方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

同时,孙权调任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驻扎于交州、益州边界处,与雍闿彼此呼应。

214年,刘备入主成都,逼迫刘璋投降后,将刘璋、刘阐父子安排在荆州南郡。刘璋投降刘备五年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尽得荆州,与同被俘的于禁一样,刘璋、刘阐父子也归属东吴。孙权册封刘璋为益州牧,办公室设在秭归。刘璋去世后,刘阐继任领益州牧。

如今,雍闿在蜀汉南中地区叛乱,为支援雍闿叛乱,孙权封刘阐为益州刺史,用意不言而喻,就是相当于对刘阐说,你准备一雪前耻,打回老家去。

★有趣的是,225年,蜀汉平定叛乱后,诸葛亮任命孟获为蜀汉御史中丞,而孙权则让刘阐担任御史中丞。

(4)雍闿扼守要道

雍闿有了孙权作靠山,被任命为永昌太守,与刘阐成为犄角,就积极备战。

雍闿断绝道路,扼守要塞,与蜀汉完全断绝来往。同时也四处拉拢人,渴望壮大势力。

牂(zāng)柯太守朱褒,虽然得到诸葛亮的庇护,但得知高定元已经反叛,积极配合雍闿,也变得十分暴横放纵。在朱提山,朱褒将前来为李严送规劝信的蜀州郡常颀行杀害。

颀行,到南方的目的有二,一是给雍闿等人送李严的亲笔规劝信;二是进一步进行实地调查叛乱情况。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被雍闿拉拢。例如:永昌郡五官掾功曹吕凯。

雍闿被东吴任永昌太守后,吕凯与府丞王伉率领官民封闭道路、坚守营寨,拼死抵抗。

雍闿实在不是军事人才,也缺计少谋,硬是打不下来。派人去劝降吧,吕凯回复“肝脑涂地,以除国难”。两年时间,雍闿威逼利诱,吕凯则软硬不吃,雍闿对自己身边的这颗钉子毫无办法。

《蜀中广记》益州郡耆帅雍闿等縳太守张裔与吴,遣孟获诱扇诸夷,越嶲夷王高定等皆叛应闿

雍闿有了孙权做靠山,封锁了要道险隘的同时,就利用孟获在当地汉人与少数民族中的声望,派遣他搜出活动,寻求支持,越嶲(xī)夷王高定,以及牂(zāng)柯太守朱褒等人,就是在孟获的游说之下反叛,响应雍闿。

按此处说法,是雍闿先叛乱,高定后响应。记载这一说法的还有《资治通鉴》以及《三国志·后主传传》,而大多文献记载,是夷王高定在雍闿之前叛乱,例如《三国志·李严传》《三国志·吕凯传》《华阳国志》等。

不论高定是不是被孟获蛊惑而反叛,但孟获四处串联,拉人造反,壮大实力,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1)三寸不烂之舌

不仅像吕凯这样的官员不顺从雍闿叛乱,而且当地的少数民族也不想跟着雍闿混。

《华阳国志》记载:益州夷复不从闿,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斛,斫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夷以为然,皆从。

雍闿在当地少数民族中,没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就派孟获去帮自己去拉队伍。

孟获游说各族首领,着重说赋税。

他对各族首领说:如今官府要你们进献三样东西,一是三百头纯品种的乌狗,而且乌狗胸部也必须没有杂毛,黑的油光发亮。二是毒蛇脑液三斗。三是修理枝叶、削掉树皮之后,长到三丈长的树木三千根。你们能办到、可以拿得出来吗?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收取苛捐杂税的官府,肯定不会放过族人。于是各部首领都纷纷同意追随孟获。

孟获劝说大家造反,主要拿赋税说事,怎么能让部首领都信服,心甘情愿跟随他造反?这需要仔细读一下孟获提到的三样东西。

古代,浑身毛发黑亮的乌狗,身价远超其他狗。即使对主人赤胆忠心、为主人舍生忘死的猎狗也不及。

这一条,暗含咱们这些人,无论怎么做,也不被他们看重的意思。

晋《华阳国志》原文,“脑三斛”前没有“螨”字。南朝梁太学博士顾野王解释说:含毒蛇也(是毒蛇脑液),后来也有人说可能是??(tī)鸟脑液。不管是毒蛇脑液,还是稀有小鸟脑液,都不能办到(而难致也)。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600年后、痛斥苛政猛于虎的一篇文章——《捕蛇者说》。

孟获虽然能说会道,但也不可能读过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但可以判定,在苛政的高压之下,毒蛇进贡的历史悠久,让南方人深受其害,谈蛇色变。

汉代,三斛是三十斗,三十斗水约300千克。

据说经过修理枝叶、削掉树皮之后,长大的树木坚硬、有刚度,不长蛀虫、难以腐烂。但斫木生长极其缓慢,根本长不到三丈(约十米)高(高不至二丈)。

既然有了代表搜刮民脂民膏的三百头乌狗,与不顾人死活的三斗毒蛇脑液,官府再加派三千根三丈长的“斫木”自然也是合情合理。反正是不顾民众死活。

于是,大家纷纷义无反顾叛乱。

《资治通鉴》永昌功曹吕凯、府丞王伉率吏士闭境拒守,闿不能进,使郡人孟获诱扇诸夷,诸夷皆从之。

历朝历代,游说别人跟着自己造反,不外乎三种情况:①假借天命、装神弄鬼;②封官许愿,富贵田产;③替天行道、舍生取义。

孟获劝说大家造反,不按历史套路出牌,用苛捐杂税说事。

对于孟获提到的三件官府即将征收的三样东西,古籍文献的评价是:故获以欺夷(意思是当时孟获游说少数民族各部首领时,是欺骗他们)!

如果说,一个人面对满嘴跑火车,说话不着边际,把事情吹得天花乱坠,也许可以骗取几个人信任,可以骗财偏色,但要想骗一群德高望重、见多识广的首领拿部族的前途命运做赌注,几乎不可能。

那么可以分析一下,孟获是不是在欺骗少众位首领,或者说,他的话,有多大的水分。

乌狗,是名贵药材;汉代医书《名医别录》记载药方“乌狗血,主产难横生,血上荡心者”,即妇女生孩子难产,乌狗血可以让血回流,可以治产妇大出血。

孟获提到的毒蛇液,用于制作军事上的毒箭。例如关羽,就是被毒箭所伤。

斫木,是制作农具的最佳木材,例如:“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及“斫木斧”。也是达官贵人搭建亭台水榭的材料。例如:后来南宋陆游痛斥达官贵人歌楼舞榭的诗句:千夫登登供版筑。万手丁丁供斫木。

这三样东西,有关系人丁兴旺的药材、有涉及军事的必需品,还有关系到家国发展的农具材料。这三样东西,也是官府常常征收的东西,并不是孟获无中生有、凭空想象出来的。

三国时期,是赋税、兵役极其繁重的的时代!

例如,蜀国灭亡时,国库财富堆积如山,而邓艾带2000人,无马匹重甲,无后勤补给,能从江油一路杀到成都。说明年年征战衍生的苛捐杂税使民间空虚。

于是,可以推断,关羽毁败之后、刘备伐吴之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人所承担的苛捐杂税让人苦不堪言。而孟获则是利用了这一点,凭三寸不烂之舌,在事实的基础上借题发挥,达到他满意的效果。

以前肯定有官府征收乌狗、斫木、蛇毒的先例。如果一定要说孟获“欺夷”,也许只是数字夸大了一些。

当时,与盟友开战导致夷陵惨败,旧敌曹魏依旧虎视眈眈。故而,即使孟获的言论,含有夸大其词的成分,编造了官府要加重赋税的谎言,也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部族首领也不会怀疑他说的是假话。

225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兵分三路南征。由于叛军内讧,雍闿被高定手下杀掉,孟获代立为叛军主帅。

在诸葛亮一路高歌之际,孟获叛军杀害了由诸葛亮新任命的两位太守。

由于南方人普遍倾向于孙权,例如交趾太守士燮、以及雍闿,心甘情愿归附东吴,还有吕蒙白衣渡江,荆州人纷纷放下武器。

于是,诸葛亮利用孟获在南方群众中有着无人替代的号召力,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人,实行了攻心战略,对孟获进行了“七虏七赦、以服其心”。当然,诸葛亮对孟获能七擒七纵,多多少少也得益于当时孙权的目光与战略重心不再益州南中,而是统一南方沿海。

所以,是时代造就了孟获的反叛,也是时代造就了诸葛亮对孟获的七擒七纵!

上一篇: 金牛与牵牛花(金牛与牵牛花读后感)
下一篇: “好朋友”和“心腹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